《水手》这首老歌出自郑智化1992年发行的《私房歌》专辑。
《私房歌》专辑封面01
这首歌影响了整个90年代的年轻人,特别是身残志坚的郑智化坐在轮椅上唱出“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的时候,对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迷茫的年轻人来说,那励志的歌声就像一剂强心剂一下击中了许许多多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的人,给予他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这首歌是郑智化在浴缸中写出来的,他想象自己在坐船,然后看到没有波浪的海,感觉在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力量,又想象自己在船上看到很多的水手,水手与大海搏斗,那种的顽强生命力让人很感动。他一边泡澡,一边把脑海中的这些画面串联起来,于是就写成了《水手》这首歌。没想到那想象中海面之下的那股力量竟真的成为了鼓舞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力量。
我带着好奇想去了解郑智化这个人。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双腿瘫痪的人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直接转换到歌坛,给处在“动荡年代”的年轻人送去一股股暖流,并在92年造就了海峡两岸普天同唱的奇观?
我们对郑智化的印象好像停留在了《水手》的励志歌手里。在看了他的各个专辑创作历程之后,发现他的许多专辑和歌曲都带着很强的社会性,自我个性和人文气息非常浓厚,每一张专辑都带着他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思考,我感觉他更像一个“时代的守望者”,但那时的他可能并不满足于观察的角色,于是歌声成为了传达思想的最佳途径。
《水手》这首歌也是基于他对于当下社会的观察有感而发。
“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渐渐的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
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的真实写照么?
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比如年轻人的焦虑,比如社会的残酷……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时或者正当谷底时,有这么一种声音很合时宜在你耳边响起,告诉你“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的时候,有的人真的会眼泪掉下来。
小孩刚学走路的时候,刚学会站立不久的小身板在前面艰难地迈步,颤颤巍巍,稍不小心就会歪倒,但他一回头总会看到蹲在身后的父亲或者母亲暖暖的目光看着他,别怕,我看着你呢,加油!
《水手》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困难无助时暖的感觉,那种有人告诉你“别怕,我看着你呢,加油!”的感觉。
02
如果一定要给郑智化一个形象化的描述的话,我觉得他就是乐坛里的“王小波”。
对,那个和他在同一个时代,写了《沉默的大多数》的“痞子”作家。
他们一个用歌声,一个用文字,共同守望着90年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老人与海》中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历尽艰辛却只从海中带回了一副鱼骨架,疲惫的老人并没有沉浸在现实的失败中,向别人去哭诉自己在那段返航日子中的艰难,而是回到家躺在床上,在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这或许就是水手不屈的精神?
精神世界强大的人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论何时,他们总是显得从容,淡定。
他们是这个残酷社会中的“水手”。
若还在寻寻觅觅,找不到活着的证据,
若还在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
若还在苦于人生的方向,
不妨,就听听这首《水手》吧,
它并没有我们想要的答案,但在这寒冷的冬天终归是带着一丝暖意。
用一首老歌温暖疲惫的身心,追忆逝水年华。
我是四夕小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