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故事
我们的“疲惫感”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的“疲惫感”究竟从何而来?

作者: 山誓_海盟 | 来源:发表于2016-01-25 20:33 被阅读510次

    是否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每天从早忙到晚,时间经反复的劳作而挤压,身体被各种酸痛或不适侵扰,回到家饭也不想吃,只想天昏地暗大睡一场;又或者,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借口想好生休息一番,结果非但事与愿违,随着时间推移精神上亦出现沮丧情绪,甚至会伴随着频繁的肌肉酸痛和要命的头晕脑胀。

    若简单判断,前者的疲惫属于身体的“透支”层面,路走多了脚痛,活干多了肾衰,这道理谁都懂;至于后者,情况则是较为复杂的。

    客观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闲适生活的念想,因为面对不可逆转的时间,轻松闲散便成为衰老的附属品。老年人追求闲适生活是生理机能退化的必然,同时也渗透着无能为力的滋味。但青壮年不同,他们往往会将“轻松自在”与“无所事事”两种状态所混淆,且可能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进而给自己造成上万点伤害。

    ①�具有“双面性”的疲惫感

    对青壮年人来说,肉体的疲惫是可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解读的,属于最简明扼要的正能量+鸡汤模式。毕竟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动物,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个人、家庭、社会所形成的交集赋予了这种超越性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没追求,没目标,集“宅、腐、啃、懒”于一身,不可避免会被人蔑视为“孺子不可教”。

    在超越性的支配下,自然没有人不希望收获别人的认可,当王思聪表示将老爹给的20亿翻了一番的时候,其实人家完全可以拿着这笔巨款去《年轻气盛》影片里的阿尔卑斯山度假圣地虚度一生的。我们总说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若干年后能过上悠闲的生活,即使无法享受阿尔卑斯山麓自然生态的纯美与和谐,至少也要衣食无忧,老有所依,每天能提着鸟笼、牵着爱犬溜公园,打太极、跳广场舞。就算退一步,至少现下也要有房有车有存款,否则亲戚、友人间面子往那搁儿?即便再退一步,子女嗷嗷待哺,父母年迈多病,养家重担集于一身,“疲惫”二字何敢轻言出口,一念断,精神也就垮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满足于与“身体疲惫”对应的“努力成果”带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层次升华,一方面又强烈抗拒这种一成不变的挣扎状态。因为人不仅具有超越性,同时也是惰性、矛盾的综合体,再加上不劳而获基本不具备道德许可和可操作性,因此,一般人是无法逃脱这种轮回的。

    ②被误读的精神层面“疲惫”

    肉体的疲惫无需解释它从何而来,但精神的疲惫可以加速肉体疲惫是不可否认的。比如焦虑、沮丧、紧张等负能量,都会在肉体上形成强化感应。这就是为何“无所事事”非但不能让人的疲惫感减轻,反而会加重的原因。

    “无所事事”放大了精神层面的焦虑感。对于年轻人来说,所谓的无所事事,包括多个方面。

    其一是“懒惰”型,懒得去学习,懒得去做事,懒得去交际,懒得去开阔眼界,最常见的就是得过且过的思维,表面上看闲散自得,实际上对生活、对自己都形成一种任性的放逐和逃避。在这种状态下,即使不去思考人生,内心层面也会没来由投射出一抹焦躁感。因为越逃避的事物,在内心中的积淀也会越深沉,即便你不去碰触它,用打游戏、看电影、网络聊天等一切可能的娱乐打发时光,但闲下来的时候,这种感觉还会是找到你。如果以人格分裂打比方的话,这股深层焦虑感就是另一个你潜伏在内心中的正向需求,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定位的深层次认可。相对于表相的你,是一股改变的力量,只是等待诱发。

    其二是“无奈”型。某位朋友,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做一位全职太太,突然间从很有成就感且异常忙碌的职位回归家庭,其反差之大可想而知。看起来她每天居家做做家务、照顾老公、带带孩子,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属于自己支配,但时间的充盈感+自我价值的埋没感还是不间断地对她的精神状态产生侵袭。以前工作忙碌的时候,她经常说“能轻轻松松待在家中多好”,现在却经常回忆起忙碌时的充实感觉。虽然忙碌和疲惫确实会令人不快,但完成一个优势项目、薪水获得提升、从上级与同事中收获认可所形成的个人价值凸显,则令所付出的“疲惫”瞬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和人际价值,这对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人来说都是焕发激情的营养成分。在这种情况下,满足感也令疲惫感不值一提了。

    其三是“迷失”型。如果你是位毕业许久的大学生,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看到别的同学纷纷入职,步入上升阶梯并开始有计划有目标的筹备未来,你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各方面都会令你无所适从。每天蜗居于斗室之中,多轮失败的应聘使你丧失目标感,产生挫败意识。如果不能缓解压力并寻找到解决当前窘境的恰当方案,精神的疲惫就会蜕变为焦虑自闭以及身体的萎靡不振。因为你无法在外部大世界找到与你小世界连接的纽带,将直接导致你丧失掉对这个世界的触感。

    其四是“被迫”型。就好比你的父母从小就给你安排好了人生的道路,你的工作,你的丈夫,你的未来都好像不从属于自己。既然这一切不属于自己,却又无勇气直截了当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会直接沦落至习惯性为别人而活的无所事事心境中。在此情形下,目标、梦想、人生的意义都变得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所以在别人眼里即便忙忙碌碌又一帆风顺的你,就自己而言反而毫无人生乐趣可言,面对态度上已然麻木的无所事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③疲惫,源于精神与肉体的冲突

    如果说“疲惫”感是肉体对精神的呐喊,那么,“自我”就是精神对肉体的需索。生活的另一面就是无论世界多么不堪,我们总要伸出手指在可能的未来空隙中尽力抠出一片空间。也许这片空间粗砺逼仄会使肉体产生不适,但却可以使精神摆脱掉向下的负重力,而这种负重力就是心理疲惫的根源。

    在精神层面,无论何种形式的溃败总会加剧肉身的重负,对自己的迁就、对家庭的牺牲、对改变的畏惧、对父母的附庸都属于显而易见的失策,因为这些都使你丧失了“自我”,当精神的需要和肉体的需要不再合拍时,就会发现疲惫感也随之而来。我们总需要些轻盈向上的引力来帮助自己跨上人生台阶。这个台阶并非是指取得何等卓著的成就,而是可以真正轻松面对未来和自我,面对周遭不认同环境的一种力量。

    生活总要面对是是非非的不确定性,每一轮自我交锋也都会面临一场混乱。这就是为什么“自己才是最大敌人”,为什么“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会成为一个梗。无论你的肉体如何疲惫消沉,你的精神也不可能永远选择隐忍,它会用一种不亢不卑的方式来提醒你内心深处的激情与需要。它迫切希望你的肉体能动起来,无论以何种方式,即便只有三分钟热度。虽然这种反复的折腾有可能会加速疲惫感的产生,但总有可能遇到一次契机,促成一个改变的发生。比如一个班级拖油瓶的混混男生,为了一个喜欢的女生而爱情奋起,原本对学习的疲惫感转化为动力和坚韧,其中的原因还需要表述吗?

    ④疲惫,从腠理、肌肤、肠胃再到骨髓

    疲惫是存在惯性的,佛家的参禅看似无所事事,却是一种苦修,舍弃色、声、香、味、触、法等世间贪欲,简衣、少食、缺眠,让肉体和精神同达疲惫状态,从苦中求道,疲中求解,不敢懈怠。

    因为在佛家看来,肉体的苦行可以释放精神中另一个自我,达到“悟”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身亦不住心,心亦不住身,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此刻,疲惫亦成解脱。对世人来说也是同理,若要不想受疲惫侵袭,就要保持疲惫的状态。当然,保持疲惫并非指始终辛苦劳顿,而是要看到自己内心的超越性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向上的引力,追寻着它并不离不弃。

    我们总是习惯性给自己的惰性寻找不同借口,就像讳疾忌医一样,最终身陷囹圄,再无力改变。也许,你会觉得疲惫是一种桎梏,但保持肉体疲惫的状态何尝不是自我精进的手段。因为排除疾病因素,肉体的疲惫是完全可以修复的,重要的是肉体疲惫给精神带来什么想的强化。

    最后用一句不知道是不是张爱玲所说过话来结尾,你也许真的“疲惫的不是脚步,而是心情。”

    ���7�O�)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的“疲惫感”究竟从何而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cd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