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75632/0384789e4bb2b65c.jpg)
“怎么又只有三道一星级的题目?”
看着Y老师刚发下来的回家作业题纸,小X心中有股说不出的郁闷和难受,因为身旁的同桌小P拿到的是上面有满满两面的十二道四星级题目的回家作业题纸。
让人郁闷的是,要放在以前,如果只有三道题目的回家作业,小X早就心里乐开花了;再加上如果旁边的小P要做十二道题目的话,更是早让小X捧腹大笑了。可是如今的心情却是完全颠倒了,尤其是看到小P拿着回家作业题纸乐不可支的样子,就更让小X难受了。
“同学们,这个周末的回家作业题纸已经发到大家手中,请大家核对一下自己手中答题纸和自己学力星级的对应情况。本周,Y老师还是按照每一个星级三题的标准给每位同学布置不同的作业,其中三星级的同学们还是要记一下,四星级题目是自愿选择的,不是强制的,你们可以在完成一、二、三星级九道题目的基础上,去尝试一下三道四星级的题目。还是和之前同样的规则,凡是正确完成一题四星级题目的,可向我换取一张‘加分卡’。”
和以往一样,Y老师在发好回家作业题纸后,照例进行了一番简单的说明,这已经是每次布置完作业后的一个固定环节了。
正当Y老师简单说明完了之后准备放学的时候,却看见有只手高高举了起来。Y老师仔细看时,却是小X同学一只手撑在课桌上探身前扑,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嘴里喊着“老师”,整张脸都涨得有点红了。
“嗯,小X同学,你有什么要说?”Y老师转过身来,正对着小X问。
小X站直了身子,很郑重地回答:“Y老师,我也要求加做四星级的题目!”
“为什么?”Y老师饶有趣味地问道,因为学生主动提出要求做更多的回家作业,正是Y老师根据不同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为……因为多做题目,如果做对了可以兑换‘加分卡’,可以在考试中得到更好的成绩!”小X想着回答。
“还有呢?”Y老师继续问。
“还有……还有我看到小P同学拿到加做题目那么开心,我也想一样开心。”小X想了想说道,其实他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有点“嫉妒”那些能做四星级题目的同学。
Y老师笑着点点头,说:“嗯,可是我们的回家作业题纸到底做什么样的题目,都是老师根据你们平时的课堂学习表现、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回家作业完成得正确率、快慢程度等等,还有就是你们的每一次测验成绩,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我们不是每周都会对每位同学的学历星级进行重新核算吗?”
这时,一边的小P举手要求回答,Y老师点了她,她站起来向老师陈述:“Y老师,自从今年开学后我们推行了星级回家作业,小X同学要求做更多更难回家作业的想法已经说起过好多次了。”
Y老师点了点头,说:“两位同学都请坐,其实关于好多同学要求多做一点回家作业的问题,老师也在想办法,下周开始我们一星学力的同学可以加做一道二星级的题目,二星学力的同学可以加做二道三星级的题目,三星学力的同学还是不变。我们先这样尝试一下,大家说好不好?”
“好!”全班学生一起欢呼起来。
这一场景是在关于“免做卡”话题的延伸思考,里面的环节和内容都是设计的,纯属虚构。之所以要虚构这样一个故事,是希望能从反向来看待“免做卡”的作用,即“好”同学不是免做回家作业,而是可以多做回家作业,做得好可以兑换“加分卡”,用于在某次考试后发现自己的分值距离三星学力还差成绩上的1、2分,那么就可以用“加分卡”为自己加分上个分值。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对某些事物的价值判断始终保持一种正向和持续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会把一些事物的价值判断搞混,比如谁吃饭吃得慢就去洗碗、考试取得好成绩就奖励一件礼物、作业做得好就奖励看电视等等,“免做卡”的逻辑也是如此,把洗碗、做回家作业视作惩罚,把送礼物、看电视当作奖励,这样孩子对于学习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动力也会不足。而以“免做卡”为反向的逻辑起点,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多学多做,按照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分层的教学,就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而这也不正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