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意思的文章古代文化
人类文明起源与农业(4)

人类文明起源与农业(4)

作者: 尘世小书虫 | 来源:发表于2017-06-16 10:30 被阅读106次

    本文原创。仅限站内转载,站外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

    罗马帝国期间的环境破坏

    欧洲的农业起始与南欧,准确的说是地中海两岸。无论是希腊、意大利还是西班牙法国的沿海地地区,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合适各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长。特别是意大利、希腊,久负盛名的产粮区,孕育出了古代欧洲的骄傲 -- 罗马帝国。罗马还在共和国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在意大利本土上的人们开始不断毁林开荒,增加可耕种的土地。开始,不断开垦的土地能够满足粮食需求,但不久之后,问题就显露出来。意大利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自然状态下的土地有树木或者草地掩盖,能够对土壤以及养分进行固定。但种植了庄稼之后,在休更期土地就裸露出来,加上山地的原因,凡是下雨,地表的土壤和养分就会随着雨水冲刷流失。所以,新开垦的土地过了几年就会变得贫瘠,产粮骤降。这样,迫于人口和粮食的压力,罗马努力向外扩张,占领其它的粮食产区,来保证国民的需求。首先是利比亚,然后是埃及,都成为日后帝国赖以存在的粮食基地。

    但是,在利比亚,罗马统治者搞得又是在本土的那一套农业政策,结果是同样造成大量原本绿地最后被沙漠侵蚀。造成当今的利比亚只有沿海地区适合农业种植。当然,对于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些学者认为几千年间的气候变化是主要因素,目前还在持续的探讨中。

    大家可能都听过庞贝与埃及艳后的故事,正是那个时期开始,罗马开始完全控制埃及。但埃及的情况与利比亚不同,埃及是一种类似半自治,或者说至少在农业上继续维持了传统的方式,所以农业环境并没有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受到太大影响。

    从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时代对土地的开发

    中世纪很难用黑暗、愚昧等等负面词汇一言以蔽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由于中世纪期间欧洲,特别是西北欧发生的农业革新,让生产力得到了跨越,人口迅速增长,为对抗穆斯林帝国、文艺复兴和日后全球开发奠定了基础。

    欧洲地区的农业最先由中东与近东地区传播到地中海沿岸。除了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交通方便的原因之外,农业技术能否适用也是不可被忽视的一个因素。中东地区属于干湿明显的气候类型,每年除了固定的雨季之外,其它时间,特别是冬天很少有降水。另外,中东地区的土壤含沙量较高,土壤松软,渗水能力强。这就决定了,中东地区农业作业中,灌溉环节十分重要。

    另外我们在前面没有提到的另一个环节就是翻地。中东地区每年秋收后翻地都是使用浅犁或者爪犁。请看下图: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地表的土壤翻松,这样地表土就有可能将冬天的降水尽可能地储存下来,避免渗透到地下水系,保持土壤湿润。

    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气候比中东更加湿润,同时土壤条件也类似,所以中东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技术可以直接移植过来,并且会得到很好的收成。亚平宁半岛上本来从事畜牧业的人们,在农业革命之后,有了显著的变化。人口大量增加,社会结构显著变化,形成罗马共和国的雏形,并产生了对外扩张的强烈愿望。

    在当时,罗马人掌握的地中海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周围的地区具备绝对的技术优势。相同面积的土地,在罗马的经营模式下,所出产的粮食可以供应更多的人口;另一半休更期的土地还同时可以畜牧牲畜。无论是原从事狩猎采集的高卢,还是游牧的北非部落,在罗马的技术优势下迅速被征服,被纳入罗马的农业体系中(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 --- 开个玩笑)。

    但是,当罗马的势力进入到西欧内陆地区之后便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不是军事上的,有着强大农业社会基础的罗马军队无论在数量、装备、组织性方面都占有优势。罗马的困难是这些地区的罗马化问题。它们无法或者很难应用传统的罗马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西北欧属于典型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都很多,对农业来说,排水防涝远比灌溉更重要;另外,这个地区的土质属于粘土,粘着、厚重、不易渗水。虽然笔者居住在加拿大,但对在这种土壤下耕种的难度还是深有体会的。笔者曾在自己家的后院开辟一块菜园。清理了地表植物之后,发现底下的土地是很粘着的黄泥土。人工整理这种土壤非常费力,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去翻地,之后还要将土壤打碎。一旦下雨,因为雨水不容易渗透下去,地表土壤很容易变成泥浆;同时,一旦干旱,土壤又容易板结。这种土壤只有有限的农作物能够良好生长。这种情况一直到接下来的若干年才逐渐改善。依靠笔者每年翻整土地的时候都要向这块地的土壤里兑入大量的河沙、泥炭蘚,腐植土和鸡粪肥,这样土质才变得松软透水透气。对比几年前的情况,当初每年春天翻地要耗费笔者4个整天,如今只需要半天时间,这就是不同土质下劳动量的区别。

    以上仅仅是笔者自家菜园的例子,而对于大范围粮食作物是无法采用笔者这种精耕细作的方式的,一切田间劳动都要讲究时限和效率。所以说,对于罗马时期的西北欧,如何解决翻地问题,就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点。因为合适地中海地区的浅犁和爪犁只能刨开很浅的土层,起不到翻地的效果。

    到了6世纪,欧洲终于出现了专门应对这种湿厚土地的重犁(见下图),后来经过不断地革新,终于在11世纪左右,在西北欧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重犁比浅犁结构复杂得多。首先前部是两个轮子,这是为了移动方便和掌握平衡;轮子后面是刀片,锋利的刀刃能首先将泥土划开;再后面的有斜面的铁犁,它能够把前面划开的土壤进一步铲开,然后通过后部的挡泥板打碎,它的斜面能够帮助将打碎后的土壤翻到一边,这样有助于排水。因为雨水的渗透作用,一部分地表有机质会渗透到土壤下15-25厘米深处,这部分有机质一年生的粮食作物往往无法充分利用。重犁可以把土壤下部富含有机质的土层翻上来,这也是作用之一。

    可以很明显看到,重犁比普通的犁受力面积要大,同时要对付的土壤也要结实得多,所以常常需要4头到8头牛才能拉动。而普通的犁只需要2头牛就可以。由于单独的农户能难独自负担4到8头牛的饲料,所以常常是多个农户组成一个团体,共同负担耕牛的开销。同时,由于拉重犁的牛比较多,工作的时候转弯很不便,所以导致农户们把各家的农田通通打通,组成一个长长的大田方便耕地。所有的农户再把家重新安置在大田的旁边。

    这种体制开始实行的时候,农夫们采取两田休耕制,就是同一年景只有一半的田地会种庄稼,另一半土地会任其生长杂草作为耕牛的饲料。后来随着人口增多,需要更多的田地出产粮食,于是便继续发展出三圃式。具体是三分之一的土地休耕作为牧草;三分之一在春天种植燕麦或者豆类;另三分之一在秋天种植小麦或者大麦。这样一块田地由一年耕种,一年休耕改变为近一年半耕种,再一年半休耕,同时农民还种植豆类固氮,增强土壤肥力。并且,马匹逐渐代替牛成为畜力中的主力。这是因为经过不断驯化的马匹能够提供更大的牵引力。一般来说,一匹马的力量能够代替3-4头牛。这时候牛的作用便主要为人类提供奶制品和肉食。

    13世纪随着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周围的农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仅要为城市的市民提供粮食,城市中的贵族和富人对酒、肉类和奶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为这类奢侈品的利润较大,于是吸引了部分农户转为专门种植葡萄用来酿酒;或者从事畜牧业来提供动物性食品。并且,由于城市和贸易的发展,制造业、纺织、皮革等等行业对畜牧业的附加出产的需求也在加大,也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这种粮食与动物蛋白并重的需求演变,逐渐形成了当今欧洲农业与畜牧业混合经营的特征。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类文明起源与农业(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dh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