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书汇游弋书籍散文
感悟陕西乡土文学散发的芬芳——《秦腔》

感悟陕西乡土文学散发的芬芳——《秦腔》

作者: 北辰拾年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22:54 被阅读25次
感悟陕西乡土文学散发的芬芳——《秦腔》

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地只靠自己站着的人,陕西的人们足够坚强,他们站在黄土高原上,站在关中平原上,站在陕南耕地上,用双手摸索道路,用双脚耕种土地。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生活如何日新月异,他们永远屯聚在一起,永不被外界打扰,永不做出改变。他们喜欢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已经被模式化,当新的一切来临时,心中更多的是恐惧和惊慌,更多的是落寞和苦闷。

贾平凹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作为独自从陕西乡村走出来的人,他忘不了生长的土地,舍不了浓郁的乡情,可是也在忧愁于外界的变化,苦闷于乡村的凋亡,对于乡村的缓缓逝去,他在怀念乡土乡情之时,也在为乡土流逝而不舍,为城市与乡村的矛盾而悲伤。

因此,贾平凹写下了《秦腔》,以秦腔为引子,秦腔鼎盛则乡土鼎盛,秦腔衰败则乡土衰败。依靠引生的口吻讲述清风街的风土人情,叙述夏家四代的变迁,展现陕南的淳朴恬淡。

陕南地区的生活是比较封闭的,引生是当地人们生活的参与者,也是该小说的叙述者,他往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用上帝视角审视清风街的变化,并且参与这种变化,使文章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秦腔》中的人物性格各异,矛盾冲突非常多,因为这种时代的变化,外来事物的吸引,先进思想飘荡到了清风街,夏家的儿子衣食无忧,率先拥有了接触新的东西的机会,所以,一直被称为金童玉女、天造地设一对的白雪与夏风最终以离婚收场。

夏家老一辈的四兄弟“仁义礼智”接二连三殒命,故事到了这里,其中思想也就阐述清楚了,因为听秦腔的夏天智去了,街头巷尾再也听不见秦腔,喜爱乡土的人渐渐凋亡,清风街的壮年也不足,乡土只剩下颓圮的堄墙,只留下枯木斑驳的倒影。

其实,清风街的许多人不愿意接触外界,自然无为,大可以考虑为他们大多数人害怕自己生命的长度不够换个地方从头而过,他们认为用半个世纪与这片土地建立的联系早已经成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来源。所以,贾平凹要“以这本书为故乡树牌子”。

感悟陕西乡土文学散发的芬芳——《秦腔》

相关文章

  • 感悟陕西乡土文学散发的芬芳——《秦腔》

    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地只靠自己站着的人,陕西的人们足够坚强,他们站在黄土高原上,站在关中平原上,站在陕南...

  • 正确的陪伴用真爱,养子不教谁之过,教子不严(真爱)此罪此害谁担承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看陕西秦腔《母子恨》的感悟,还有看了茜茜发的深圳男孩跳楼事件多么痛的领悟。 其实我看陕西秦腔《母子...

  • 陕西乡土文学的芬芳――《平凡的世界》

    黄土地是每个人亲切的依附,我们在黄土地覆盖的地方生长,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与黄土地的记忆,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这样一个...

  • 领悟《白鹿原》散发的芬芳

    陕西乡土文学一定有《白鹿原》的影子,《白鹿原》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的是陕西关中的风景与风情,象征着...

  • 《秦腔与丝路文化》:秦腔研究的新创获

    《秦腔与丝路文化》:秦腔研究的新创获 陈刚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71...

  • 百日百天书评之《秦腔》

    如果你不是陕西人可能无法理解陕西人对秦腔的感情,可即使你是陕西人也不一定了解《秦腔》。 今天来聊聊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 陕甘文化秦腔

    秦腔的创作者李龟年(待定),他是梨园的乐师,陕西民间艺人。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我看过...

  • 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

  • 《“物以稀为贵”》

    带着小儿在广场上看戏,陕西秦腔剧团唱的秦腔,每个周末,都有秦腔剧团演出。 我周围都是些老爷爷老奶奶在认真看戏听那些...

  • 杨升娟

    秀气的脸蛋,秋水般的大眼睛,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她就是秦腔小生演员杨升娟,一个祖籍陕西富平县的女孩子。她师从著名秦...

网友评论

  • change_mds:三娘不是生身母,你的亲娘是哪个
  • 灯郎:文化在覆灭,不知道多年后还有几个人记住关中大地上还有秦腔此物?可悲矣!可悲矣!
    灯郎:@北辰拾年 但愿多年后再提起它的时候,不再是文字里面,而是骨子里流淌的傲气!
    北辰拾年:@灯郎 虽然乡土不复存在,没有了往昔的样子,秦腔在落寞,这是非常悲伤的事情,但是这种乡土文学定是经典,成为传世之作。😊😊😊

本文标题:感悟陕西乡土文学散发的芬芳——《秦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yq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