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连夜完成的,【在行】体验报告(V1.0)
一、概览
产品:在行 Android 2.11.0
设备型号:RedMi note3
操作系统:Miui 7.2.1.0 (LHOCHDA) Android5.1.1
体验人: FlappyPig
体验时间:2016.3.15~2016.4.4
截止到2016/4/4【在行】在安卓应用市场的下载量大概25W左右,ios没有监测渠道,我们姑且认为iOS端和android一样多,总共就是50W下载量。其中下载量最高的应用市场为华为应用市场52457次下载量。我们可以看到在行的用户群体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一款非常小众的产品,所以我们不难推测使用在行的人群现阶段定位大概只是少数中产以上阶级且对知识和经验有着强烈诉求的用户。在行官方显示已有超过8000名各领域行家,创投专家,职场大咖,心理咨询师、摄影师、企业领袖、知名学者、人气明星。
产品架构1.png产品设计分为战略层(strategy)、范围层(scope)、结构层(structure)、框架层(skeleton)、表现层(surface)
二、战略层(产品定位、目标用户、用户需求、盈利模式)
1.1 产品定位
【在行】是国内最具创新力的知识技能共享平台。致力于用分享经济的理念让每个人的知识技能各尽所能。用户在任何领域有问题或者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帮助你的人,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定制服务。
在2015资本寒冬还未完全消散的2016当下,投资人普遍看衰新出现的O2O模式已是业界共识,在行虽然成立时间是2015年3月,那时O2O和共享经济概念还炒地火热,也许是借助【共享经济】的大风,在行这个虽是O2O出身,但却随共享经济的兴起而在互联网圈引发不小的争论的小众产品成为一部分人关注的焦点。我们除了汽车、楼房、劳动力以外,究竟还有什么能够共享和其他人?【在行】的给了我们一个新思路那就是,出售行家的时间和经验,让你的经验和人生阅历产生价值,对别人,对自己。【在行】是果壳网孵化出的新产,由姬十三亲亲自督导,凭借果壳网多年的行业人脉以及创始人自身的信任背书,果壳必然有着天然优势。咨询服务确实有很大的用户需求,而现在也没有什么成熟的模式来满足这个需求,当我们在自己的行业或者生活中遇到困惑,想找一些有资历的人为我们答疑解惑,并且我们愿意为之买单,却没有什么有效的途径。【在行】就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消除行家和用户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双方达成线下会谈或者在线会谈。
2.2 目标用户及需求
学生: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学习方法、语言学习、留学、专业技能、面试技巧、工作指导等;
职场人士:职业规划、职场晋升、职场转型、项目管理、经营管理、行业经验等;
创业人士:团队搭建、商业计划、商业模式、融资、市场推广、数据分析、创业经验、人才招募、股权分配等;
普通用户:吃喝玩乐、健身营养、个人形象、医疗保健、旅行、运动、家具、摄影、心理咨询等;
2.3 盈利模式
a. 广告;
b. 佣金,行家每次的服务收费提成;
三、范围层(主要功能)
核心功能:约行家
1.找行家
如果把各地区的行家看成商品的话,用户则是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能给自己带来一定能力提升的符合自己价值需要的行家预约付费,进行一次身份平等、互惠共赢的conversation。
入驻【在行】的行家,被平台按地域进行了分类,截止2016-04-04总共有10个城市已经开通,目前入驻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西安、宁波、武汉,再加上远程语聊为单独一类。
【在行】首页(旧版)
Screenshot_20160116-171603_副本.png【在行】首页(新版)
Screenshot_2016-04-04-20-58-49_com.guokr.mentor_副本.png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在行在首页上的改动还算是比较巨大的
a. 首页最上方应该为广告页或展示View,没有变化
b. 下方行家分类改动就比较大了,除了主要的互联网+、生活体闲和职场发展,细分类别则更加精细了,九大大类下的数十种小类,也说明了【在行】现在的野心和目标用户已不仅限于互联网用户或创业圈
c. 重要的搜索功能和地区选择依然在顶部
d. 去掉了预约流程介绍,可能是在行觉得前期已教育30W(安卓)+xx万(iOS)用户已经足够了吧(怀疑脸)
e. 下面还添加了大话题区分筛选的行家分类如:求职应用技能全攻略,生活小能手,天天向上等
f. 下面则是为我定制的行家推荐,不过我不清楚这个算法是如何实现的,因为这下面推荐的行家我似乎都不是特别感兴趣...
2. 约行家
Screenshot_2016-04-05-12-00-51_com.guokr.mentor_副本.png约行家的流程我放在了结构层,大致流程为
选择话题→填写个人简介和问题→预约→行家确定→付款→确认时间地点→进行约见→行家确认见过→评价+反馈
远程语聊功能我还没有用过,因为觉得和价钱不符,太贵!且没有线下近距离接触的社交感,故没有抓住我这类用户的痛点
3.发现
图片就不截了,现在发现模块我觉得并不是在行的最终版本,在行如果想做一个社区的话,一定会对发现进行改版,这个模块现阶段的主要功能为:
- 好评(已约见完成的用户对话题的评价)
- 新鲜 (行家新添加的话题和新入驻行家的话题,多数为半价)
4.个人中心
用户端的个人中心非常简洁:
- 我约的行家
- 我的心愿单
- 我的礼券
- 帮助、客服、设置、个人中心
这里主要将一下行家端的个人中心,和用户端不同的是多个一个“行家中心”和“约我的学员”两个功能
Screenshot_20160221-133329_副本.png Screenshot_20160221-133459_副本.png行家中心可以看作是行家的一个功能库(SDK...)
这里可以看到的功能分别有余额,想见我的人数,后援团,行家页,推荐,福利,里程碑,手册和设置及是否开放约见,字面上意思比较明显的功能就不一一介绍了,主要介绍几个我觉得有特色的模块:
- 后援团(其实就是邀请平台上其他行家给你写点评,我们经验看到行家详情页下的其他行家点评就是来自于此)
- 推荐(你可以推荐其他行家的话题,在你的主页下面评价后面会显示你所推荐的行家的话题)
- 福利(这个大家自己看吧)
![enter description here][9]
- 里程碑(显示自己当行家的天数和帮助过的人以及本月的约见信息,类似每年一度的各app的大数据分析)
- 行家手册(这里主要给行家传授诸如“包装自己”、“设定价格”、“话题”等技巧)
- 设置(目前只有两个功能:是否向已付款学员显示手机号和每周接单上限)
四、结构层(信息架构)
结构层我不太清楚和框架层的区别,以我的视角理解的话Functional Specifications&Content Requirements就是App的功能细节和重要内容
- 用户端
用户端的功能比较简单和直接,无非就是围绕预约行家和口碑传播两个点来设计所有的功能:
a. 行家查找:按照地域,分类,限量特惠,是否远程语聊几个点来筛选行家
b. 预约行家:
约见流程
- 挑选你想要约见的行家
- 选择想要约见的话题(不支持自由话题和定价)
- 填写想要请教的问题/介绍自己(30~300字),提交预约
- 发出预约邀请,等待行家回复(可修改约见信息或取消约见)
- 行家接受预约,付款(24小时内)
- 从行家给出的时间地点中选择一个接受约见,如果都不合适可以私信行家
- 付款成功后,开启私聊模式,可和行家私聊约见话题或其它信息
- 进行正式约见,时间可能会超...
- 行家确认见过,评价,评分,反馈,一次完整约见结束
- 行家端
可以肯定的是,行家端本身包含了用户端的所有功能,包括查找和约见其他行家,这也更加突出了App定位仪精英群体的社交属性明显,因为我行家端是借的某上市公司老总的号,不能接受预约因此不能图示介绍这部分流程,不过我预想的流程应该是:
行家设置话题+介绍+时长+价格→学员预约→行家查看预约人信息选择是否接受预约→(N)结束预约(Y)用户收到行家反馈,进行付款→行家发送数个可约见时间+地点给用户选择(应该不会超过5个)→用户选择一个确认→到点约见→行家登陆App点击约见完成→END(对用户的评价或客服反馈?不知道是否存在)
五、框架层(交互设计)
- 行家详情
行家详情页面主要内容有姓名、职位、所在地、约见人数信息、话题详情、关于行家、好友点评、学员评价、行家推荐几部分
- 我约的行家页面
我约的行家页面有三个标签分别为,进行中,待评价和已结束分别对应:
正在约见的行家(含预约后暂未同意、已确认但没有付款、已付款但没有见过的约见信息);约见后还未评价的订单;评价结束的完成订单。
- 预约详情页
点进我约的行家中的进行中,可进入预约详情页,顶部有一个进度轴,提示用户该订单的状态。下面分别是请教问题,我的简介,时间地点,行家电话查看功能,其实都是回顾已经出现过的信息,在下面的聊天界面用户和行家可以进行文字交流。
Screenshot_2016-03-20-21-15-11_com.guokr.mentor_副本.png约见之后的页面或出现一个约谈回顾的功能区,有我的简介、我的问题及聊天记录几个button,这里其实还可以再添加一些有社交属性的功能,下面提议改进会提到。
- 评价页
Screenshot_2016-03-20-21-16-35_com.guokr.mentor_副本.png
- 发现页,个人中心之类的页面不一一介绍...
六、表现层(视觉设计)
扁平化的设计风格,iOS和安卓端并没有明显区分,不出彩但也不出错,默认的主题颜色为橙色,大家也都知道暖色系可以让用户有更长时间停留的欲望,评分界面耳目一新给点个赞,设计方面我觉得在行团队还是相当厉害的(毕竟果壳都是前辈大哥,给跪~)
这里我想提出的建议为一下几点:
- 安卓端建议换一种风格,哪怕不用MD我觉得至少也和iOS有所区分,毕竟定位人群是中高端,因此我觉得产品也要有档次才对!
- 整个产品几乎全是明亮的色块儿,因此晚上看起来非常扎眼,虽然夜间模式的开发成本较高,不过似乎有的话会更好
- 首页的话题非卡片式设计,而发现页的话题为圆角卡片式设计,看起来违和较大,建议统一设计规范
- 搜索页面只有热门搜索而没有最近搜索或热门行家搜索,感觉空空的
本人是个不懂设计的半PM,以上只是鄙见,望不采纳
七、我的感想
a. 在西安刚刚开通【在行】不到的一周内我就体验了这款产品,目的无非有二:
- 我本身比较喜欢社交,结交优秀的人做朋友也可以让自己更快地成长,社交本身就是生产力的体现
- 我同时也是创业者,大三在读的我准备在轻咨询平台发力在这个还不算红海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自然要体验一下现在最优秀的产品范例了
- 知识经验分享的产品有很多,但绝大多数都不温不火甚至没有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出现,而在行的蓝海破冰之旅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市场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
b.如果我是PM,我会如何优化这款产品
- 首先,作为一款重社交的O2O咨询模式产品,我觉得在行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用户和行家的社交上而不仅仅是提供双方约见的信息
- 我提供一个思路仅供参考,可以在约见中提出谁请咖啡(上次行家请我的怪不好意思);约见后是否愿意约饭以及约饭的地点;约见结束后用户是否可以选择是否超时以及是否愿意支付超时补偿+赞赏(获得了远超价值的咨询信息);行家约见后给用户布置任务,完成后返现;用户二次预约打5折;行家对约见用户的评价(双向评价可以让用户以后预约的行家更了解想要预约自己的用户的人品、性格等)
- 话题自由一点,现在约聊的话题无非就是行家自己定义的那几个,行家平时不会太在意添加新的话题,用户也无法自主预约话题,这对用户体验来说是极不好的,我觉得用户能根据行家的职业、经历和水平申请自发话题甚至自己定价,才是未来轻咨询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
- 在开发资源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信用/个人评级系统,这一点我相信能吸引到各行家或创业者,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所帮助,不管是信用评级还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都能成为自己日后努力的方向和在招聘时拿出手的资料
- 文件传输功能,像在行这样定位于高端,1V1的定制化咨询分享平台,少了文件传输功能实属不太好,如果用户想要找行家帮忙修改BP和PPT,现场再给行家看无疑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添加微信传输又显地尴尬,所以我觉得文件传输这个基本功能是1V1咨询平台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能不知道【在行】的PM怎么看
- 针对远程语聊这个功能,由于和我们的项目太过相似,所以不做任何修改建议的点评,要是未来我们的产品不小心做死了,可以把这个的建议分享出来
c.一点评价及建议
- 用户进入到行家详情页面时,比较关心的信息有行家的个人简介、价格、时间、评分、约见次数等,这些也是影响用户下单的关键因素在行做得还比较好,不过把“多长时间回应”这个不是那么重要的,元素放在页面和见过、相见平级有点得不偿失(反正我是从来不关注这个),建议改为其它元素如:评价总数/话题总平均分/在行对行家的综合评定(全能小王子/大众偶像/社交达人/创业大咖/美食专家)等,总之可以多元化一些
- 一个是我上面说过的首页和发现页的话题样式不统一,二是约见成功后的文字聊天界面我感觉给人一种压迫感,上面的功能栏不常用所以我觉得可以默认使用小一些的icon来表示而不浪费那么大一片区域,增加聊天区域,另外就是刚才说的增加 文件传输功能(至少以后得能传图片吧啊喂:)
- 订单管理页面,有一个特色功能叫【约谈回顾】,在【约谈回顾】中,是我的话我希望能添加一个【约谈感想】这样的经验分享功能,因为评价太少不足以之城一整次约谈的回顾。而感想的抒发则可以让其他用户看到我的约谈感想,记录约谈后的笔记、心得、启发等等。添加在新的模块里,其他看到的用户可以点赞、评论甚至点击“我也要约”来提高约见率
如果你看到这里的话,谢谢你的浏览,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在行这一款产品,虽然我只是个大学生,但我也希望能和更多的社会精英进行交流,获取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甚至建立自己的人脉圈。至于产品本生细节体验上的缺陷普通用户甚至可以忽略掉,但对于一个PM而言,追求细节完美的道路将永不止步,我们致力于打造优秀的产品给我们的用户。首先我们就必须成为用户,从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用户一旦喜欢上了产品,好的产品总会让人惺惺相惜,那么营销和推广也自然是水到渠成,好的产品是1,其他的一切都是后面0。作为刚进入互联网不久的新人,我深切的知道创造出一款优秀的产品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我也会继续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某领域的“行家”,帮助和曾经的我一样迷茫的人走出困境,收获价值!
所以软广就是,我们团队目前在做的一款产品名字是“咖聊”,定位于C2C轻咨询,模式和玩儿法有所不同。目前还未正式上线只有微信公众号,如果你愿意了解我们,和我们交流、分享或合作,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
ID:wkydehao
在行的企业愿景是“让你的时间和经验产生价值”,我们的愿景是“让专业的人告诉你如何做好一件事”。
谢谢大家: )
部分文字来自【简书】 作者 Sansa http://www.jianshu.com/p/27cef68f7b9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