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局外人》

作者: 居庵逸 | 来源:发表于2020-03-06 20:17 被阅读0次

    《局外人》这本书还是去年看完,在我书架上吃灰已久,花了两天功夫看完。整部小说不长,故事也很容易概括。主人公莫尔索过失杀人,却被判了最严重的的当众绞刑。整篇文章篇幅仅有五六万字,和很多其他作品,比如《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些经典作品相比,内容既不丰富,情节也不跌当起伏,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时间线,更没有众多的人物情节,主干单一,枝不繁叶不茂的,但这绝不阻挡他成为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名著。那这一部作品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是什么原因呢?我的答案是,映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在这部小说中所暗讽的司法程序和司法秩序。身为局外人的莫尔索被置于自己案子之外,人们对他案子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案发细节不产生一丁点兴趣,反而对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格外关注,所以最后这个案子的重点不在他是否过失杀了人,还是处于自卫杀了人,他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对他生活方式,性格特征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的看法,我认为就审判本身也是为了加重人物的性格色彩。

    用褒义和贬义都可以形容文中的主人翁——莫尔索。随和温顺,不计较,老好人,安分守己,无欲无求,没有坏心眼,冷淡,孤僻,不同人情事故,冷漠,作风散漫,五斗志,不想奋斗,没有主心骨,浑浑噩噩,若把他放到现在,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整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是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隐隐约约已经暗示了人物性格,一个对自己母亲生死也漠不关心的人,似乎注定了一种悲剧式的结局。

    其次为什么说能从莫尔索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这就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说起,个人虽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独立的存在于世界之中,但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作为社会的人,不能独立于这个社会之外,可作者加缪偏偏将莫尔索塑造成一个冷眼旁观漠不关心的局外人,他有意无意的想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与众生保持距离,一切与己无关,这多多少少在当年看来有些荒诞的成分。可现在我们越来越能找到真实的“莫尔索”。丧文化、低欲望、爱消极,讲佛系越来越多的名词仿佛莫尔索身上概括出来一般。在生活中我们时候有意无意的成为莫尔索的一部分?爱默生说:“人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们不去修桥,而是筑墙将自己围堵起来。”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墙一面面,人们更喜欢在墙内向外望,当看到外面时,仍是一面面的墙,就这样,一座座当代孤岛伫立于世。

    正如毛姆所说:“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被别人所了解。”仔细回想,我们是否有那么一刻,不愿意迎合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愿意融入一个圈子去强颜欢笑,是否有那么一瞬间只想坐在窗台上面对夕阳瘫坐,是否存在某一个恍惚,想做一个局外人,从一个第三人称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有没有发现自己的情感正在变得迟钝,总是会后知后觉,有时会有种无所谓的态度?就好像书中“我想,这又是一个忙忙乱乱的星期六,妈妈已经下葬入土,而我明天又该上班了,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有时候我们想把自己淹没于多数人之中,好像这是最安全的事,有时候,又想把自己变得格格不入,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我们都会咋不知不觉中成为得过且过的局外人。

    生命啊,真是时时刻刻不知该如何是好,每个日子都丢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之后'昨天'和'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莫尔索在狱中这样想到。我们何尝不是被困于昨天与明天之间呢?我们拥有过昨天,也即将拥有明天,却独独未拥有过今天。

    所以说在莫尔索身上,反映出的是当今人们身上消极悲观的一面,每个人都消极变丧过故能在上面看到自己的另一面。那不禁思考,这存在的另一面,就一定是那么不堪吗?从另一个角度看主人公,他是否已经看透了世界的本质“空”,他想跳出去,他是否是一个不会讨好大众而故显媚态的人,他用迷惘来面对抉择,他用冷漠来反抗,他用真诚忠于内心。至今为止,这何尝不是需要我们需要面临的,人,要么孤独,要么世俗,要么屈于浮华,要么惨淡收场。

    整本书结尾是这样描写到“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他们仇恨的呐喊声”合上书,局中亦成局外人,局外亦成局中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迟来的《局外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kg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