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内向”。因为,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内向的人;因为,我是一个妈妈,想要懂得如何给孩子恰当的引导支持;因为,我是一个妻子,想要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自己和老公都不是外向的人,孩子的性格自然偏内向。儿子在四岁的时候,不愿在幼儿园做早操,不愿上台和老师互动。我问他原因,他清楚地说:“我不喜欢别人都看着我”。
儿子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或者出现负面情绪时,也会自己一个人安静,冷静。这和我们夫妻两人很像。
遗憾的是,同样内向的自己,却不愿接纳儿子内向的性格,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外向一些。为此,给了孩子比较多的压力,却不自知。
现在回头想起来,因为自己的不接纳,只要求孩子表现得和其他外向孩子一样开朗,积极,却不懂,只有明白“内向”的本质是什么,才明白同样的表现后面,需要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指导支持,引导孩子逐渐适应。只想要结果,却忽略了,这种适应力需要时间,需要理解,需要支持,需要信心,更需要方法。
如今的商业社会里,懂社交,表现力和领导力强的人似乎更容易适应,更容易在职场打拼一片天地。随之而来,也引发了无数家长的焦虑。我们望子成龙,生怕孩子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小模特培训,小主持培训等号称可以提升孩子自信的“课程”应运而生,家长们趋之若鹜。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2989/5c5399edd69cd173.gif)
2
细细想来,内向者真就如此“差劲”吗?商业社会里,内向者真的就毫无优势吗?恐怕也不那么绝对。
说到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真实经历。
儿子两岁的时候,天天在小区对面的公园溜娃。经常会遇到各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宣传推荐保险,而自己也正考虑为孩子买大病保险。许多销售人员在见面时候就一副很熟悉世故的样子,上来就不停追问,搭话攀谈,两眼放光地看着你,好像是他待捕的猎物。这样的销售人员,的确给人一种经验丰富,精神健谈的感觉。往往,我却不想与其继续聊下去,更不想回答他们不断追问的问题。
直到一天下午,遇到了中国人寿的销售在公园宣传保险产品。一个看起来文静的小伙子走过来,问我是否考虑给孩子买保险的问题。问话内容,几乎和其他销售人员一样。只是,他说话磕磕巴巴,甚至明显感到有些害羞。在我询问关于产品的问题时,他很有耐心,且安静地听我的问题,并按问题给出回应,不像其他人急于介绍自己的产品,根本没有听进去我的话。后来又与这个小伙子沟通了许多具体问题后,最终,我一次在他跟前买了两份保险。
后来,小伙子告诉我,我是他毕业后上班后的第一个客户。过了大约一年,他已经在公司站稳了脚,升职成为经理。
显然,这位小伙子不是外向的性格。他对产品没有其他人熟悉,语言表达也不如别人。按常规认知,他似乎并不适合销售工作。
现在,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看,不成熟的“外向型”销售员,容易“过度推销”,攻击性太强,让人有压力。而这样的压力下,顾客会产生“警惕心”。而内向的销售员,只要调整好自己,可以让自己“善于倾听”,“内敛”等特质很好地发挥正面作用。
这里,“调整好自己”是一个关键词。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2989/2f6f77f6ad5b2794.jpg)
3
那么,内向的人为什么要调整自己?又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美国作家珍妮弗.康维勒,在《内向者沟通圣经》这本书里,总结推荐了“4p法”,来帮助内向者找到职场存在感,提升领导能力,实现职场逆袭。
珍妮佛.康维勒写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平地起高楼”。她有着二十多年的人力资源工作背景,结识了各种性格类型的客户,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向领导者。从他们的身上,作者看到了内向者通过自我管理,完全可以良好适应,成为成功的领导者,成为优秀的公开演讲者。
珍妮佛.康维勒不仅分析“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特征差异,也用具体实例,为内向者正名。
“内向是一种偏好,不应该被看成问题”。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内向者性格在职场发展中的优势。比如,善于思考,更容易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途径;善于“一对一”的倾听,更容易了解到事实,等等。
在给予内向者信心的同时,作者更乐于与内向者一起直面问题。她分析职场环境下,内向者面临的“四大挑战”。即:
1、压力。在高压工作面前,不懂拒绝和长时间社交,都会让内向者压力倍增。
2、你眼中的自己远远逊于别人眼中的你。你不想说话,别人以为你愚蠢孤僻;你爱倾听,别人却以为你优柔寡断;你只想安静,别人却以为你懦弱。
3、不懂经营“关系”,职业发展将受阻。不会自我营销,只能靠边站;没有人脉,永远只能是小角色;回避办公室政治,你将错过关键信息。
4、成为职场隐形人。内向者不站到舞台中心,就没有机会;过于低调,想法便无人关注;错误的沟通,让你失去个人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2989/c79ec68e41560552.jpg)
4
针对以上挑战,作者提供了可操作的“4p法”,让内向者可以把别人眼中的弱点转化成优势。
所谓“4p法”,其实就是内向者应对挑战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是一套循环系统。
准备(Preparation):是整个循环中的第一步,意味着要有一套作战方案,按照步骤为人际交往做好准备,也可以在应对任何突然状况时充满信心。无论是公开演讲,还是人际交往,只有拿出通盘计划,制定策略,做好计划。计划越充分,越能应对自如。
展示(Presence):指的是你在当下如何定位自己,让自己完全地活在当下,也就是“此刻所在的地方”;专注于此刻,专注于和你在一起的人,结合当时情境,当场展示;
推动(Push):主动承担风险,推动自己离开舒适区,推动自己战胜恐惧;
练习(Practice):是指要利用每一次机会,有意识地练习新的行为方式,持续不断地将这些有效果的行为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此外,《内向者沟通圣经》中还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分别讲述“4p”法在公开演讲、如何做领导、如何做好项目管理等多种场景下的运用,清晰具体,完全可以参照操作。
比如,内向者恐惧的公开演讲中,内向者可以这样运用4p法:
准备:做好材料准备;做好自我准备;
展示:与观众建立联系;让你的声音更富有磁性;身体语言塑造形象;
推动:在多学习基本技巧的同时,多加一点自己的创意;
练习:抓住每一次演讲的机会提高自己的适应程度。
当然,以上这些,也只是书中很多具体方法内容的简单总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2989/e08ec4674b534138.jpg)
5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喜欢向内找寻力量,喜欢独处,喜欢自己去消化一些情绪,喜欢书面表达,我不喜欢被人瞩目,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而《内向者沟通圣经》之于我,最大的意义有以下两点:一是认识到,内向的自己,不必刻意改变,面临挑战,所有问题都有办法解决。只是,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向”里,蕴藏着无限能量;二是,作为一家三口内向人中相对“外向”的那个人,能够更加了解老公和儿子,理解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所承受的压力,也懂得他们在面临挑战时,自己都可以给到哪些支持和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