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崔峒出身“博陵崔氏”,且还是大房。史书上说其家贫,这是没有道理的,博陵崔氏是唐朝的大门阀,而其又是长房,长房是家财及权势的继承者,如果这样的家庭能冠以“贫困“。那其他人就不要活了。全信书,还真不如无书。
崔峒留下了四十多首诗,概括起来,基本上两个类型,一是应酬,一是送别。如果把这两类诗按豪放与婉约来分的话,崔诗属于婉约一派,从这点来分析,崔峒的性格偏于柔性,估计打老婆的事应该是做不出来的。
史书把崔峒三十多岁才登进士第归咎于家贫不能正常学习,这有点荒谬,即使家贫,也有很多人通过科举很早就做了官,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王维,还有一些也是家贫,但也有很好的从官之路的,比如孟浩然,当然孟夫子是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一个。相比于孟浩然或李白这类,崔峒运气不算差,考了进士,很快就做了官,而且还做到了左拾遗和右补阙,跟着老婆享受着优雅体面的生活。
从崔峒从政期间的诗文可以看出,其无愧崔氏这个大姓,其一,诗风优雅,真有晏殊所描绘的富贵风流之态;其二,不务政务,借当官以谋生计。以下这首诗可当凭证:
爱尔无羁束,云山恣意过。
一身随远岫,孤棹任轻波。
世事关情少,渔家寄宿多。
芦花泊船处,江月奈人何。
另外,他在送朋友的另一首诗中,也有类似的风流雅态:
惯作云林客,因成懒漫人。
吏欺从政拙,妻笑理家贫。
李郭应时望,王杨入幕频。
从容丞相阁,知忆故园春。
以上这首诗,不但看出他的风流儒雅,还能读出他们夫妻之间的琴瑟和谐之幸福感,诗里藏着“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雅人深致,虽然故意说“妻笑理家贫”。真正的贫是无法用文字写出来的,哪怕象杜二这种写穷的,那也不过是要在富贵阶层中混口饭吃所发出的无病呻吟罢了。
崔峒还有很多意境优美,摄人心魄的好诗,兹摘如下:
登蒋山开善寺
山殿秋云里,香烟出翠微。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
下界千门见,前朝万事非。看心兼送目,葭菼暮依依。
喜逢妻弟郑损因送入京
乱后自江城,相逢喜复惊。为经多载别,欲问小时名。
对酒悲前事,论文畏后生。遥知盈卷轴,纸贵在江城。
武康郭外望许纬先生山居
湖上千峰带落晖,白云开处见柴扉。
松门一径仍生草,应是仙人向郭稀。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凡气懑不平之人,喜用仄声韵;志气宏大之士,喜用全开口韵;而富贵闲散之辈,则多半爱用半开半闭之韵,老夫翻看崔峒四十多首诗,只在飞灰,人文,庚青三韵,足可见此人一生并非落魄不堪,反而是悠游闲散。崔峒一生可总结为: 读书,考学,做官,应酬这几件事情,偶有不如意,也绝非杜二的弄得“麻衣见天子”之窘态。 从崔峒身上,老夫所能体会到的,就是学会过生活,做个好老公。
忘了一点,崔峒亦在“大历十才子”之列,且不输其余,盖可比肩钱启。
《唐才子传》对崔峒的描述只廖廖数字,摘录如下:
峒,博陵人。工文有价。初辟潞府功曹,后历左拾遗,终右补阙。词彩炳然,意思方雅,时人称其句为披沙拣金,往往见宝。诗集一卷,今行于世。
林子叹曰:家族之旺,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教化,崔氏家族作为名人望族,代有人才涌现,无不与教化有关。这或许是国之文明能得以传承的原因。至于崖山之后所出现的文化断层,不说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