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这类“未来小说”,非常佩服作者的想象。一个极端化的构想,却几乎涉及了现实生活中持续出现的问题。无论是社会经济、人口、男女关系、生态环境、信仰,当把它们放大化后,才能意识到是如此可怖。在这样的世界里,所发生的许多事情让你联想到现实而不寒而栗。(文中图片来自同名美剧,回家可以看一下)
读书笔记 | 《使女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当人只是工具
女性从拥有工作和收入忽然之间变回了男性的附庸,她们只能从社会退居家中。被迫!无法选择!按照年龄和身体状况将女性分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似乎是过低的生育率使得统治阶层用强制的手段来创造出“使女”这群“生育机器”。
故事的叙述有时空的切换,所以读了很久,才能恍然大悟,这一切,原来是这样发生的。一瞬间,不寒而栗。
读书笔记 | 《使女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在这个世界里,使女的职责就是不抽烟不喝酒不干一切不利用生育出健康孩子的行为,到固定的时间接收大主教的授精仪式(在大主教夫人陪同的情形下),还有,日常进行祈祷。只有当怀有身孕,好像会受到尊重和羡慕。在一个主教家庭使命的完成,意味着没多久会到下一个家庭,孩子永远不会属于自己。
“不自由,毋宁死”!第一个蹦出脑海的念头就是这样。当人真的成为工具,独立人格的丧失,专制霸权的压迫,毫无生机。
母亲下落不明,自己的女儿也不知道被抓去何处,只因为自己和丈夫是重组家庭,就是非法的,就要忍受,成为“使女”。
作为使女,要按规定参加忏悔课。
读书笔记 | 《使女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正在说话的是珍妮,她忏悔了十四岁时遭人轮奸及流产的一次经历......大家来说说看,这是谁的错?海伦嬷嬷问。
她的错,她的错,她的错。我们异口同声地反复高喊。
是谁引诱他们的?海伦嬷嬷满意地微笑。
是她,是她,是她。
就算不论宗教的背景,这样的认知在某些无宗教信仰的人种也存在着。
使女中有人怀孕了,到达分娩日。你会发现一切又是一场倒退。
如今这一切全都取消了。甚至连麻药都不用。伊丽莎白嬷嬷说这对胎儿有好处,但同时也是上帝的旨意: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看的人内心咒骂,没有人性反人类的行为啊!
故事的高潮开始于大主教在正常的授精仪式之外,偷偷和主人公见面。
我们被禁止与大主教们单独相处。我们的用途就是生育,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我们不是嫔妃,不是艺妓,也不是高级妓女。
这里根本没有爱情的立足之地。充其量我们只是长着两条腿的子宫:圣洁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
直白到几乎血淋淋。
很意外的是,一开始,大主教不过与主人公一起玩拼字游戏,给她一些成为禁书的杂志。
我从他手中接过杂志。童年时代司空见惯的形象重新回到眼前:无畏、从容、自信。她们挥动手臂的样子,仿佛要拥有宇宙。她们双脚叉开,稳当当地立足于大地。
是封面女郎勾起了曾经自由的回忆。她们没有恐惧,不依附于任何人。
读书笔记 | 《使女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 读书笔记 | 《使女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这一切,在那时,成为了堕落。
少女,在包办婚姻的控制下,在很小的年纪(一些可能还不到十四岁)——“如今的策略是让她们尽早结婚生子,机不可失,只争朝夕。”
当环境破坏到这种地步
在那个世界,急需健康的新生人口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非正常婴儿出生的比率高达四分之一。为什么?
人们让空气中充满化学物质、辐射线和放射物体,河水中充斥着有毒成分,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两年就能清楚干净的。那时,这些毒物质悄悄侵入女人们的身体。
小说高潮与结局就不再过多叙述,剧透太多就不好看了!
读书笔记 | 《使女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这本20世纪的小说,却真的仿佛预言一般。(可能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发展节奏的差异也有关吧。)有很多细节反映着当下。
看到这段文字,差点笑出声,如此反讽,真是厉害:
比起拿走的,我们给予女人的东西要多得多。
难道你忘了轻而易举得到男人和得不到男人的女人之间存在着多么可怕的鸿沟吗?一些人不惜孤注一掷,靠绝食来减肥,要不就在乳房里塞满硅胶把它弄的硕大,把鼻子切掉按上假鼻子。想想人类遭受的苦难。
一本发人深省的小说,一本合了书,脑海中的思绪久久不能散去的小说。因为它用这样的世界几乎提及了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一些问题,比如人口增长率、环境污染、经济发展。
读书笔记 | 《使女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 读书笔记 | 《使女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我的想法历来离经叛道,说到底,是极度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在意人权、平等、尊重、民主,在意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就文学作品来说,作者写的很棒(翻译也不错),用这样一个世界吸引着读者,完全被代入这样一个世界。在我心中,一本满分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