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来说,无论是在书店还是图书馆,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读者记住的往往是它们的作者,而一本书的问世还离不开另一个群体,这就是编辑。作为书籍的策划者,编辑同时也是推动书籍出版的人,他们的工作还包括书籍的推行等工作。与作者相比,编辑更像是幕后英雄群体。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界涌现出了一批至今仍耳熟能详的作者,其中最杰出的包括托马斯·沃尔夫、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等人,自内战前达到美国文学史的第一次高峰,他们共同成就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二次文艺复兴”。这些天才作家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被同一位编辑发现,并发掘出其自身最天才的一面,最终成就了其各自在世界文坛的杰出地位。按照菲茨杰拉德的说法,麦克斯韦尔·珀金斯是“我们共同的父亲”。的确,珀金斯不愧为一位“天才的编辑”,司各特·伯格的这部传记以此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说明珀金斯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天才作家的编辑,另一方面也是对珀金斯作为一位编辑的中肯的评价。
一 优秀的男人
珀金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编辑,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男人。抛开编辑身份,珀金斯之所以是一个优秀的男人,表现在生活和工作中他对待家人、朋友以及对自己的方式上。
在对待家人方面,珀金斯堪称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尽管珀金斯很希望有个儿子,但是终其一生与太太生养了五位女儿,在整个家庭中只有他一个男人,他还是很好地处理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也难怪他有意无意把自己手中的作者当成儿子对待。珀金斯的太太露易丝最初与他情投意合,但是随着她的改宗,并且不厌其烦地劝家人改宗,令包括珀金斯及其五个女儿在内的珀金斯家庭深受其扰,麦克斯与露易丝之间也渐行渐远,但是他并未抛家弃子。显然他有阴郁的一面,珀金斯很难排解自己的内心的情感。伊丽莎白·莱蒙,这位珀金斯的挚友,终生未嫁,她始终是珀金斯的柏拉图式的情人,两人的通信超过了20年,他们相互爱慕又从未逾越那道红线,珀金斯从未做损害自己的家庭的事情。作为自己的“儿子”,托马斯·沃尔夫在麦克斯一众作者中是极为特殊的一位,在赶稿的时候,在周末他常常与沃尔夫在自己的家中为了几行字争论不休,他懂得什么时候该严厉,什么时候该给予鼓励。但是就像所有的儿子都会反抗自己的父辈一样,尽管为沃尔夫“呕心沥血”,沃尔夫最终还是离开了麦克斯。又如所有的慈父那样,在沃尔夫英年早逝之后,麦克斯任劳任怨整理他的遗稿,最令人动容的是,麦克斯最后编辑的文字,是他为纪念沃尔夫所写的文章。
所有接触过麦克斯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魅力,都愿意与他交朋友。沃尔夫曾在一封未寄出的信中说,在遇到珀金斯之前,他“一个朋友都没有”——事实上,对沃尔夫来说珀金斯不仅是自己的朋友,更是一位父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沃尔夫脱离了麦克斯所在的出版社,但是他们之间仍互有通信往来,在他遗嘱中也指定麦克斯做他的遗稿的处理人。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书的扉页中他将这本书献给了珀金斯,尽管此时珀金斯已经离世多年,不再是他的编辑。麦克斯深谙自己的作者的脾性,知道如何让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范·怀克·布鲁克斯和惠洛克饱受抑郁症的戕害,很难专心写书创作,麦克斯与之交心,试图让他们的心情恢复平静,南希·赫尔在创作《挥霍的女人》的时候陷入严重的情感危机,麦克斯耐心引导她走出困境;沃尔夫有着写不完的文字和素材,甚至不急于出版自己的作品,因而麦克斯常常与沃尔夫一起修改堆成山的初稿,为了书的整体而强迫沃尔夫大段大段地删除小说中的情节、段落和语句;菲茨杰拉德则与之相反,他吝惜笔墨,与太太泽尔达过着奢华的生活,因而终生处于拮据的状态,作为朋友,麦克斯常常借钱给他,让他维持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状态;海明威听不得任何批评之声,麦克斯也小心处理他与批评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与莱蒙相处的20多年间,麦克斯始终是一位与之精神相通的挚友。
麦克斯在对待他人方面无愧为任何一个优秀的男人评价标准,但是在对待自己的时候则不免有些苛刻,在很多朋友眼中,他是一个极为保守的人。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的确,麦克斯对自己有一种特殊的执着:面对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他都会放弃。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但是又吃的很少,喜欢酗酒,身体也因为疲劳而出现了许多健康问题。他喜欢漂亮的女性,但是从未逾越家庭的红线,即使是与莱蒙20年间超越普通友谊的情感,也从未让他在家庭和情感方面选择后者。麦克斯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循规蹈矩,无论是在出版社还是在家中,都戴着帽子,这是他的标志。每天中午固定在同一个餐厅的同一张桌子吃同样的东西,除非有更好吃的,他会一直吃同一道菜达几个月之久,他的座位也从未旁落。但是他不喜欢旅行,海明威多次邀请他远游,他都用种种理由搪塞过去。他乐于独处,与人相处的时候习惯性的沉默,表明他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但是他的脾气又特别暴躁,这种反差是他性格中的独特之处。他害怕改变,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活方式,他都不希望发生任何的调整,他和露易丝居住的新迦南离着出版社有几个小时的车程,他宁愿每天早晨赶火车,也不想搬家搬到距出版社几十米的新居。
二 杰出的编辑
加入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工作的麦克斯,面对的是以出版社老板老查尔斯·斯克里伯纳为首的极端保守派,他们在出版行业立足已久,固守着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形成的旧传统。麦克斯的加入,则彻底改变并重塑了这家著名的出版社。作为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编辑,麦克斯杰出的工作能力体现在他与出版社、作者等的关系之中,集中表现在他对编辑工作的职业,对出版社和作者的忠诚等方面。
尽管麦克斯是一个保守的人,但是在出版行业中,他却有着新思想。在他看来,出版业是一种商业,其首要目标是挣钱,于是他努力挖掘最有天赋的作家,并通过挖掘他们身上最天才的部分实现出版社的商业利益最大化。菲茨杰拉德在文字表达方面有着过人的天分,这也是麦克斯最早将他推向出版社的主要原因。尽管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过于才华横溢,并未进入当时由老式编辑把持的出版社的法眼,但是作为新加入的编辑,麦克斯帮助菲茨杰拉德完善自己的作品,并且在出版社中一再为之宣传和游说,最终让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大卖。麦克斯与出版社里的资深编辑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分歧,但是他从未因此做出任何不合时宜的举动,在与他意见相左的资深编辑退休后,他极其真诚地为之扼腕。之后每一位作者身上的闪光点,都是由麦克斯一点点挖掘出来,在出版社内部也渐渐聚集起新思想的力量,这样在“大萧条”之前,美国的文学达到了自内战以来的新高峰,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也受益匪浅。深知自传性质的小说可能会给出版社带来麻烦,因此麦克斯通常在小说的修改过程中就会帮助作者指出这种危险,而在出版发行的过程中面对一些当事人的诉状,麦克斯处理起来也游刃有余,他通过分析利弊,从而维护作者和出版社最大的利益,也正是因为在诉讼过程中麦克斯力劝沃尔夫与原告达成庭外和解,而导致沃尔夫与出版社的决裂,尽管沃尔夫也认同这是最小化损失的最好的办法。沃尔夫曾计划出版一本小说,人物原型是出版社的编辑和老板等,麦克斯很担心这会造成他本人和出版社其他成员的尴尬。
麦克斯的职业和专业还体现在他对待自己的作者之中。很显然,每一位才华横溢的作者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不能平等对待,在面对极富个性但文字并不是很合理的作者的时候,有的编辑索性放弃这样的天才作者,但是麦克斯却不是这样的,相反,他认为作者的天分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只有小心开采方得最大的成果。麦克斯就按照每个作者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从而将他们的天赋和天才最大化展现出来。菲茨杰拉德尽管有着极高的天分,但是他追求奢靡,吝惜笔墨、拖延的毛病,则让麦克斯头疼不已,他常常借钱给菲茨杰拉德夫妇以维持他们的正常生活,使之处于创作状态;沃尔夫则是另一个极端,麦克斯所需要做的是督促他删减掉与所著主旨不相关的文字,从整体上和宏观上保持他的作品的最重要的部分,而细节上则不拘小节,因为麦克斯看到了沃尔夫的天才的部分不在于细节,而在于他的构思和叙事;海明威是一个热情似火的男子汉,极爱冒险,无论是出海打鱼还是投身西班牙内战,都令麦克斯担心他会死于意外,海明威听不得任何批评和诋毁,麦克斯也谨慎小心地处理他的读者来信和书评,力图减少负面评论对他造成的不满。
除了这些最闪耀的天才外,麦克斯作为一位职业和专业的编辑,十分尊重女性作者,并引导她们创作出不朽的著作。麦克斯鼓励玛齐丽·金南·罗林斯写关于小男孩的系列故事,因为他深知罗林斯的天赋在于描绘她所熟悉的周遭环境以及人和事,凭借这样的建议罗林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表达主题,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而对泰勒·考德威尔来说,宏大叙事则是更适合她的写作题材,麦克斯建议她创作历史小说,在翻阅史料之后尝试撰就的《率土王滨》,通过对成吉思汗身边的小人物的出色的叙述,虽然未能令其作品大卖,但却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中以真实历史人物为主角进行历史创作的先河,而她也是麦克斯手中最长寿、最畅销的作者;像沃尔夫一样,玛西亚·达文波特也有着大量的混乱的手稿,麦克斯则助她摆脱混乱,重新编排书稿,从而出版了极其出色的文学著作;玛莎·盖尔霍恩则是另一个极端,她是麦克斯手下少见的成熟的作者,几乎不需要他的帮助就能很好把握作品;在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去世后,麦克斯还时时关心他的女儿的学习状况,在她像自己寻求文学指导意见的时候,麦克斯建议她不要上任何写作课程,而是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珀金斯对女性的尊重,表现在他将她们与自己负责的其他男性作者一样一视同仁,并且希望她们能够自立,独闯世界,成为干练的实业型女性。
麦克斯·珀金斯是一个极为忠诚的职业者。他的职业和忠诚表现在,无论作者是否隶属于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甚至在亡故之后仍信任麦克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麦克斯才能最大限度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且麦克斯不会因为作者身份的改变而有所区别对待。大萧条之后美国又进入了战争的阴霾,出版业比起之前就萧条得多,很多作者的生活处境越来越艰难,他们中的不少人早早写下遗嘱,请麦克斯处理他们的遗稿。时间来到20世纪30-40年代,一些年龄比麦克斯还小的作者先后离世,沃尔夫和S. S. 范达因在1938年病逝,尽管沃尔夫已经与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分道扬镳,但是仍希望麦克斯处理他的遗稿和遗产;1940年圣诞节前夕,菲茨杰拉德尚未完成最后一部著作就因心脏病溘然长逝,他未完成的著作也由麦克斯按照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尽管上了年纪的麦克斯对作品的判断力大不如前,但是仍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作者、朋友、“儿子们”处理最后的作品,使他们的天才更多流传后世。这种忠诚和职业精神,一直到麦克斯·珀金斯生命的最后一息。
三 人无完人
尽管麦克斯·珀金斯是一个优秀的男人、杰出的编辑,但是他不是完美的。无论是从他的性格还是职业来看,除了积极一面外,还有着诸多的消极的层面。也正是因为兼具这两方面的因素,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和真实,更加接近一个普通人而非完美的“神”。
麦克斯作为一个男人,在家庭与工作的均衡上,似乎倾向了工作,而相对来说忽视了家庭。他一生的遗憾是没有与露易丝生养一个儿子,因此把许多精力放在了他的作者身上,从某种角度看,他们就是他的儿子。当然,麦克斯并没有完全忽略自己的家庭,相反,尽管很难与露易丝在宗教问题上达成一致,他在对待妻子和一众女儿的时候并无什么不妥。只不过,在他的作者身上,麦克斯投入了超越一般编辑和作者之间关系的情感,即使是沃尔夫这样经常做出过分举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以怨报德的人,麦克斯仍极为耐心,乃至过于宠溺这一不成熟的天才作家。
为了服从于他自己的信念——麦克斯坚信作家应该满足普通读者,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作者修改自己的作品,从而达到出版社的出版要求,为出版社盈利。但是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尽管主观上他希望自己的作者能够独立,事实上也有个别作者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他似乎管的太多了,许多作者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有的还产生了脱离出版社的念头乃至具体的行动。对过于才华横溢的作者来说,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许多年轻作者来说,似乎负面影响更大一些,特别是在已经有菲茨杰拉德、沃尔夫、海明威等标杆人物在前,加之大萧条后整体出版的环境的恶化,年轻作者很难获得更好的机会,一些有才华的作者看到麦克斯难说热情的态度,令他们望而却步,转而投向了其他的出版社,并获得了成功。麦克斯尽管有着极高的标准,对所有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则很难脱颖而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麦克斯作为编辑,特别是他的编辑生涯的末期,麦克斯挫伤了很多年轻作者的积极性。
从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一书中读者可以看出,珀金斯无论作为一个男人还是作为一位编辑,都堪称优秀。他是一个兼具个人保守性与职业开创性的编辑,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他都极具个性,极其热心,并且有着忠诚的烙印,他的朋友戏称他是“老扬基怪人”,对作者们来说,他是天才的挖掘者、引导者,更是朋友乃至父亲,是一众美国天才作家的合作者。他重塑了查尔斯·斯克伯纳出版社,使之在一众美国出版社中脱颖而出,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麦克斯对自己个人生活的投入相对家庭和工作来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恪守新英格兰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令他的生活极富规律,甚至过于规律,以致在旁人看来有些单调、乏味。他不能接受自己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当遇到喜欢的人和事就急忙躲开,这种特殊的执着令他的生活波澜不惊,没有多少新意。他疏于对自己身体的照顾,素有耳背的毛病,同时酗酒很凶,并且不怎么吃东西,加上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导致他身体状况极差,于1947年6月17日凌晨因胸膜炎和肺炎而与世长辞。
在《天才的编辑》中,伯格选用了许多文献,包括大量一手史料,如信件、手稿等,因而在行文分析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可读性。但是,根据美国学者的考察,仍有少数重要信件伯格未能完整收录,并且在对沃尔夫和麦克斯的关系的分析中略有瑕疵,特别是有评论指出,麦克斯对沃尔夫并非都是正面的,在两者关系中,负面的影响不容忽视。麦克斯韦尔·珀金斯不愧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出色的编辑,也是这一时期美国文学史新的高峰的缔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