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
前些天说了标题,说了标题统领全篇的意义,那么是不是有了好标题,就一切OK搭上顺风车了呢,显然不是。好的标题从心中的情绪来,从心中的诗意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标题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读了不少“无题””的诗,或许会意识到标题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真正的根源在于写作初始的情绪,感情,诗意,一句话——心中有美,才能化为纸上的美,心中没有,生花妙笔也是无计可施。这就回到我以前多次论述的问题:深沉的情感。
例子: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们对世界,对人生,都有一定的情感,它由认识而来。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认识。叔本华云“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康德云“人只能认识他能认识的东西”黑格尔云“理念的感性显现”;克罗齐云“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马克思云“一切美来自于实践”(我编的,大意如此,呵呵。)
无论哪一种美学,都承认文学艺术的本质来自于人的感受,感受来自感觉的领受,但不仅仅是感觉。如果是感觉,那也太浅层化了,对于心智的要求未免太低,对于思维的能力未免过于轻视。
用孔夫子的一句话来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相互调和,中庸和谐。
庄子在《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如此从心中产生再流向笔端的为气韵,气韵和诗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仿佛两个轮子驱使着作者去写下心中的美,诉诸于形象化的语言。深沉感情化为气韵,流淌于字里行间。
总体说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并非刻意,技巧是自然的发挥,而不是玩弄技巧。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生动”。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绘画和音乐的气韵往往有外在形象,比如画家挥毫泼墨,音乐家浅吟低唱,而作家写作很少会现场直播,读者是看不见的,其实气韵同样有,比如诗人会有诗兴大发掏出笔就在衬衫上写的。当然,更多时候,还是在写作时,调动情绪,沉浸其中,以求最好的发挥。气韵是作者心中的东西,心中没有,纸上何来?
如此说来,好难。没错,歌里唱的“爱一个人好难”,爱文学更难,因为它的回应没有互动,只有等你倾注所有以后,才会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微弱的叹息声。
我们要做的是爱自己,认识自己,拷问自己,折腾自己,虐待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只有天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