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一个问题。A和B花了相同的钱买了同样的东西,他们买的东西是等价的吗?
答案显而易见,不一定相等。
举个例子,A花了20块钱买了10斤特价苹果,吃了3天,吃了6个,剩下的坏掉了,扔了。
B花了20块钱买了3斤精挑细选的苹果,吃了3天,吃了6个,全部吃掉了。
从结果上来,显然B买的比A买的更超值。但买东西的时候,往往是A觉得自己赚到了。因为她认为自己花钱买到了更多的东西,而没考虑过这些东西随后的使用价值。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花掉的钱买到的东西都代表着我们对自己的一种看法?很多人都没有好好珍视金钱和利用金钱。他们花钱的时候考虑的往往比赚钱的时候少。看似没有挥霍金钱,但却随性的把钱花了出去。
1.买东西只买便宜的
何丽是个白领,每月赚得钱不算少,花得也不算少。但她自己缺乏生活质量,别人也这么觉得。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她买的东西。
秋天的时候她买了4件相同款式不同颜色的毛衣,每一件的价格都不算高,但加起来钱也很多。但是这些毛衣质量不行,穿了一两次缩水掉毛就没法穿了。
她的冰箱里堆满了快过期或者已经过期的食品,因为这些都是特价的时候买的。
她不舍得花钱买衣柜,买了几个简易衣柜和书架。用坏了的拆了堆在阳台上。
看看她的东西里面充满包含着一种想法,“我不值得更好的东西。”很显然她对自己缺乏爱,她没有好好珍视自己。
好的金钱观,不是提倡买贵的东西,而是用相同的钱买品质好的东西。花相同的钱只买廉价的产品,吃特价的食物,她是把自己看轻,她不觉得自己值得吃更好的,穿更好的。
如果只是在生活上如此可能影响并没有那么深刻,但这种观念如果延伸到找工作和找对象,那结果必然是可怕的。
2.买东西只买合算的,不买合适的
李舒是个家庭主妇,她的丈夫赚钱很多,家里有房产有车。
她的家里囤积了很多的日用品和吃的。她买东西喜欢买量大的,喜欢囤积很多东西。她经常被家里人说浪费,但她控制不住自己。
200毫升的护手霜10块钱,500毫升的护手霜20块钱。她肯定会买500毫克的,因为划算。但她没想过,200毫升的护手霜足够用一个冬季,500毫升的是用不完的。
她还屯了很多的面膜,因为买的越多,赠品越多。但买的这些面膜,很多时候到了过期也用不完。
她还屯了很多的大米,因为用担心家里的大米会吃完。
她还给女儿买了很多衣服,因为总担心女儿没有换洗的衣服。
这种囤积欲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不安全感,一种焦虑,并非是未雨绸缪的策略。潜台词是“我害怕没有可以用的东西。”
小的时候李舒家里很穷,她的衣服经常不够穿,所以经常早起穿着半干不干的衣服去上学,家里的牙膏经常用得干干净净的,需要使劲挤,才能挤出一点点。
这种物质上的缺乏让她产生了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总担心自己或者家人某一天会因为缺少什么东西而不舒服。
实际上现在已经时过境迁,那个物质匮乏的小女孩只是过去的自己,但现在的李舒心里仍然住着那个物质匮乏的小女孩,她买这些东西只是为了满足那个小女孩的愿望。
这种买东西的方式透露着一种焦虑式补偿,并非十分的快乐和幸福。囤积的东西就好像是焦虑情绪的外放,如果不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这些囤积的东西和浪费掉的东西也并不能让她感到幸福和快乐。
金钱是正向的,有能量的。钱买来的东西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它,它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金钱本身。
3.买东西只买贵的
胡建是个帅气十足的男生,他的打扮时髦得体,浑身上下都是名牌,看上去他像个高富帅,但实际上他的家境并不好,他赚得不多不少,他不得不经常透支信用卡来买名牌衣服名牌鞋子。
名牌衣服鞋子像是他的盔甲,穿上之后他就感觉良好,充满自信。如果穿上普通的衣服他就觉得自己晦暗无光,被周围的人看不起。他每天都活在虚幻的物质富裕带来的满足感里,这像是个泡沫。
这种金钱观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不自信。”“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我需要被关注被认可。”
奢靡浪费带来的快感只是一时的,如果不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种感觉会如影随形伴随一生。
昂贵的衣服换不来自信和尊敬,只有踏踏实实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换来发自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一个没有内涵的人包装的再好,也只是个花瓶,如果没有与之搭配的外貌,更可能成为一个可悲的花瓶。
以上只是几个小例子,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花钱上的问题。不妨从现在开始,审视一下自己花钱买的东西。那些浪费掉的,买了不用的物品也许就潜藏着你的某些心理需求。只有发现了它们,你才能更好的利用金钱。
很多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但实际上人性的弱点才是万恶之源。金钱是工具,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负面价值。
如果我们可以好好审视我们金钱观,可以正视自己的弱点,自己的问题,更合理的利用金钱,那么我们会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幸福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