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一下,作者徐则臣,文章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看题目,就知道这是冬天的故事,冷峻而又温暖。好的文章自然离不开恰当的环境描写。我自己写东西,常常就事论事,你说我说他说,没有细节缺少铺垫,在环境的渲染烘托方面我更是弱项。所以读文的时候下意识就格外注意自己的弱项该怎么提高。
一、第一句话
1.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屁大的风都能把它吹响。
这里“冷风往屋子里吹,吹响破了的塑料布”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在这里,却写出了奇特的感觉。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冷风吹”,用了个描写“扒住门框”,就这么个“扒住”,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寒冷的冬天里,嗖嗖的风顺着门框不住地往屋里吹的场景。“扒”字赋予了冷风以人的情感,眼前好像有一个调皮的小娃娃紧紧扒住门框不舍得松手的样子。是不是很形象?
不仅如此,接下来的“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这句更是形象。裂开的细长口子像口哨,本身就是一个不常见的想象和比喻,然而还加了一个形容词“冻僵的”,既把冬天的季节点了出来,又让人想象,这样的口哨吹出来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看过全文,就会知道这里的“口哨”其实又暗自与下文里多次出现“鸽哨”相呼应了。其实这句话写到这里就可以结尾了,然而作者又加了半句话“屁大的风都能把它吹响”。句子虽然粗俗,可也明显地流露出“我”的情绪在内,焦躁、不满、烦闷。这又与全文里面多次隐藏的情绪相吻合了。
反复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欠缺的东西在哪里了。
二、第二句话
风进屋里吹小口哨,风在屋外吹大口哨,我在被窝里闭上眼。看见黑色的西北风如同洪水卷过屋顶,宝来的小木凳被风拉倒,从屋顶的这头拖到那头,就算在大风里,我也能听见木凳拖地的声音,像一个胖子穿着四十一码的硬跟皮鞋从屋顶上走过。
冷风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一个“冷”可以感受得到,所以一般我们都写风吹得人冻得哆哆嗦嗦的。这篇文章不是这样写的。他写“风进屋里吹小口哨,风在屋外吹大口哨,我在被窝里闭上眼。”一个屋里一个屋外的对比,一个小口哨一个大口哨的比喻,还有我的动作和位置。我在干什么?在被窝里。为什么在被窝里?因为冷风吹得只有钻被窝才能取暖。在被窝里干什么,睡觉吗?“闭上眼”。闭上眼干什么?想象,听声音。为什么闭上眼?因为冷得其他事情都做不了。单是这一句话,就让我一下子联想出这么多的内容。
冷风怎么写?这里用了“五感”的手法。写风,看不见风的样子,但可以写风吹过的样子,写风的声音,还给加上颜色,加上想象,通感很好用的。
“黑色的西北风”就渲染了气氛的压抑性,“如同洪水卷过屋顶”,洪水已经很可怕了还要“卷”过屋顶,那这黑色的西北风会是几级的?有多强烈?为了加强人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作者用了一个物件做陪衬:“小木凳被风拉倒,从屋顶的这头拖到那头,就算在大风里,我也能听见木凳拖地的声音。”闭着眼睛听屋顶上小木凳被从这头拖到那头的声音是不是能从另一个侧面显现出冷风之大?
倘若你还理解不了当时的样子,那再加一个比喻好了:“像一个胖子穿着四十一码的硬跟皮鞋从屋顶上走过。”胖子是常见的形象吧,那穿着“四十一码”鞋的胖子应该是又高又壮了吧。如果他穿的是“硬皮鞋”在走呢?这回你能想象得出冷风吹过屋顶的样子了吗?
我只能说,作者的描写唤醒了我的想象力!
三、第三句话
3.一夜北风掘地三尺,屋顶上比水洗得还干净。经年的尘土和杂物都不见了,沥青浇过的地面露出来。凳子卡在屋顶东南角,我费力地拽出来,吹掉上面看不见的尘灰坐上去。天也被吹干净了,像安静的湖面。
这里也很形象。
“一夜”说刮风时间长,风来自“北”方说明天冷,“掘地三尺”是个什么概念?风怎么能“掘地”,它又不是铁锹,然而恰恰就是这个“掘地”,还“三尺”,——都已经被大风吹没有了!请思考,这里用的词语是“尘灰”,而不是“灰尘”,请自己仔细体会中间的差别。
“天也被吹干净了”,天怎么能被吹干净?还是用侧面描写在衬托北风之大。北方之后,一切都安于平静的时候,天也就“像安静的湖面”了。
所以,细细品味,优秀的文章里处处都是值得推敲学习之处。这还只是文章开头的几句描写而已。有必要再仔细反复多读几遍,才能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