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无论是从皇帝、皇权,还是从文臣武将,或者朝政制度等方面来看,明朝都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朝代。
后世对明朝的评价,总体是不错的,尤其震撼人心的是明帝王奉行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策略,几乎被看作明朝皇帝的宣言。
这个“宣言”并非始自太祖朱元璋,而是他的第四子成祖皇帝朱棣的独家独创。
当年,朱棣夺了亲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亲自镇边取代塞王守边。
迁都行为无疑暗含了他的私心。首都南京是建文帝的地盘,朱棣非常缺乏安全感,而北京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有累积多年的政治资本、军事力量,他对这个地方有深厚的个人情感。从这个角度看,迁都之举势在必行。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私心与否暂且搁置一旁。迁都北京产生的积极作用肉眼可见,比如避免出现藩王谋反篡位,守住来自北边异族蒙古人的侵犯,顺便还能瞅准时机开拓一下大明的疆土,真可谓一举三得了。
不得不说,成祖大帝太有先见之明了。迁都北京的行为,被子孙后代作为“天子守国门”的范例,成为传承世代的皇家古训,由此开启了大明帝国天子守国门的政治格局。
由于成祖大帝光芒万丈的守门员的形象,朱氏子孙也都想像他那样征战沙场、保卫边疆,立下不朽之功勋。
明英宗朱祁镇正是在这种心理下,才受太监王振蛊惑,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最终遭受“土木堡”之辱,使得亲征行为变成一场可笑的闹剧,成为从政生涯中永远抹不去的最大污点。
明史另一个御驾亲征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的亲征行为本身,笑闹的成分就很大。他封自己为大将军,率数万大军,在漠北和蒙古人打了一仗,大败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打死了十几个蒙古人,取得“重大胜利”,而且还让史官将之记录下来。
这两位皇帝的亲征,常被当作反面案例拿来说事,“天子守国门”在他们身上无从体现。可以负责任地说,朱氏一族,真正守国门的皇帝只有成祖大帝一人。
所“君王死社稷”,放眼整个大明朝,只有末代崇祯帝勉强对得起这个说法。
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城时,崇祯皇帝确实没有出逃,而是很有气节地吊死在景山上的一棵歪脖树上,很凄惨的是死前身边只有一个小太监。
不过,历史上的亡国之君自决而亡的例子有很多,就连令人痛恨的商纣王也是自焚而死,后唐末帝李从珂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后世之所以称赞崇祯,最主要的还是基于他的气节与担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外表形式并不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世人只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的是这句话所凝结的精神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