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作者: 寒江晓瑟 | 来源:发表于2023-02-16 18:03 被阅读0次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无论是从皇帝、皇权,还是从文臣武将,或者朝政制度等方面来看,明朝都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朝代。

后世对明朝的评价,总体是不错的,尤其震撼人心的是明帝王奉行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策略,几乎被看作明朝皇帝的宣言。

这个“宣言”并非始自太祖朱元璋,而是他的第四子成祖皇帝朱棣的独家独创。

当年,朱棣夺了亲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亲自镇边取代塞王守边。

迁都行为无疑暗含了他的私心。首都南京是建文帝的地盘,朱棣非常缺乏安全感,而北京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有累积多年的政治资本、军事力量,他对这个地方有深厚的个人情感。从这个角度看,迁都之举势在必行。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私心与否暂且搁置一旁。迁都北京产生的积极作用肉眼可见,比如避免出现藩王谋反篡位,守住来自北边异族蒙古人的侵犯,顺便还能瞅准时机开拓一下大明的疆土,真可谓一举三得了。

不得不说,成祖大帝太有先见之明了。迁都北京的行为,被子孙后代作为“天子守国门”的范例,成为传承世代的皇家古训,由此开启了大明帝国天子守国门的政治格局。

由于成祖大帝光芒万丈的守门员的形象,朱氏子孙也都想像他那样征战沙场、保卫边疆,立下不朽之功勋。

明英宗朱祁镇正是在这种心理下,才受太监王振蛊惑,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最终遭受“土木堡”之辱,使得亲征行为变成一场可笑的闹剧,成为从政生涯中永远抹不去的最大污点。

明史另一个御驾亲征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的亲征行为本身,笑闹的成分就很大。他封自己为大将军,率数万大军,在漠北和蒙古人打了一仗,大败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打死了十几个蒙古人,取得“重大胜利”,而且还让史官将之记录下来。

这两位皇帝的亲征,常被当作反面案例拿来说事,“天子守国门”在他们身上无从体现。可以负责任地说,朱氏一族,真正守国门的皇帝只有成祖大帝一人。

所“君王死社稷”,放眼整个大明朝,只有末代崇祯帝勉强对得起这个说法。

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城时,崇祯皇帝确实没有出逃,而是很有气节地吊死在景山上的一棵歪脖树上,很凄惨的是死前身边只有一个小太监。

不过,历史上的亡国之君自决而亡的例子有很多,就连令人痛恨的商纣王也是自焚而死,后唐末帝李从珂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后世之所以称赞崇祯,最主要的还是基于他的气节与担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外表形式并不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世人只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的是这句话所凝结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

  • 穿越成神

    一想到明朝,第一想到的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

  • 16.5.29——3

    大明祖训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 明朝统一全国后,北方...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开篇两句话,大明一段史。前一句说的是朱棣从他侄子手中夺了天下,把他老子定在南京的首都搬到了北京。因为北京毗邻少数民...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从最近看的一个短视频有感而发,朱瞻基如何登上皇位,权力的鼎峰。 最后他给朱高炽写的那篇奏折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了为君...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最近被一部历史深深吸引,翻看明王朝的历史,真正做到了不纳供、不和亲、历任君王都克制勤勉,兢兢业业。 ...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中国最硬气的王朝,亡国之前还将世界强国打得签投降书,不是唐朝,而是明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用这话来形容...

  • 日新说(四)

    石船先生 31、成祖力迁北以守社稷,崇祯拒渡南而死国门,此天子守社稷,君王死国门之由来。然千载以下,守国门而死难者...

  • 穿我汉衣裳,嫁我汉儿郎——凤冠霞帔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军卒葬沙场,女儿殉江山;煌煌北凉镇魂歌,三十万英魂赴国门。穿我汉衣裳,嫁我汉儿郎。北凉 死...

  • 面对成功,我选择了沉淀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致明朝 哈哈今天换换风格!理财先放放… 最近在废寝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wp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