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复习的最佳条件是什么?激励学生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这是否会有帮助?还是告诉学生要将知识教给某个同学更有益?
这些都是研究人员想要回答的问题。在两个实验中,研究者把100名学生分成两组(教授他人组和准备考试组)。然后测量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以及考试成绩如何。
主要研究结果
1. 与认为会有考试的学生相比,以教授他人为目的来学习的学生记住得更多,记忆效率更高。
2. 在期末考试中,预期要教授他人的学生比准备考试的学生成绩要好12%以上。
3. 那些认为自己要去教授他人的学生,除了在考试中记得更多、成绩更好,也更有可能记住重要信息和关键话题。
你如果想让孩子学得扎实,那就让他讲给你听!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这种情况只有孩子小一点的时候才有可能,等到大了一些,孩子不愿意讲给你听。但是,可以让孩子像老师一样学习,照着要讲给别人听进行复习和准备,学习效果会非常好!
从上面的研究来看,以讲授给别人听为目标,复习备考的效果明显,这也与费曼学习法是一致的。为何会这样?从加工深度角度来看,以教授给他人知识为目的学习加工更深,不但要求理解,而且还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同学不愿意给人讲题,其实教学相长,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记得听魏书生老师分享过,在他出名后,当了领导,还经常外出做讲座,但他带的班级成绩依然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孩子提高自学能力,让孩子像老师那样学习。比方说,他让学生自己出题,每个人出一套题(约定好题量、题型、分值、出题范围等)。测验时让学生抓阄,除了自己出的题,抓到谁的就考谁的。出题本来是老师的事,交给学生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他要对教材和知识点很了解;其次,命题时还要给出答案,那他要保证自己出的题自己会做;最后,命题时自己不会的下意识地想考考别人,这个过程就把自己的缺漏补齐了。
理工大学图书馆考试如此,平时的自学更是如此。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其实随着孩子年级升高,就可以引导孩子自学。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各项能力中至关重要的,因为离开校园之后,终身学习的社会自然要求有自学能力。所以自学能力才是立身之本。如果自学到能够讲给别人听的水平,那就意味着浅尝辄止是不可能的。就拿预习来说,很多孩子停留的状态就是通读一遍课文,做做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浮光掠影,都不知道每个学科的底层逻辑,我到底要学什么。所以导致很多孩子学得很浅,收获甚微。
以语文学习为例,作为一门语言,它对一个普通使用者来说,语言的功能就是交流。通畅的交流,那就是我想表达我能表达得特别好,而对方表达的内容我能理解到位。当然,这包含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前者要求我们写作能力强,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情感。后者要求我们理解能力强,能将别人写出的合同、书信、文章理解到位。至于说到美,那都是在这基础上的升华。有些人妙笔生花,当了作家,一年的稿酬就有几千万,真应了那就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同理,口头交流,前者是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后者是对别人话语的理解能力。感觉一下周围的世界,那些成功者是不是口头表达能力强,马云、俞敏洪哪个不是一张铁嘴?反之,对别人话语的理解能力差有多大的阻碍!工作层面暂且不说,就连泡个群,有些人话不投机半句多,一冒泡,一个群鸦雀无声,永远是话语终结者,聊天都聊不到点子上。如果这样理解语文学习,或许学习就来得有趣一些,知道我们究竟要学什么。字词是基础,那是表达的基本单元。否则词不达意,或者理解有误。修辞手法是表达的技巧,同样一句话,表达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所以,美文欣赏,就是学习别人的表达和理解别人传递的思想、情感。教材上的课文就是精选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好文章让我们去学习。同理,《古文观止》就是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古文荟萃。
一旦深刻领悟了学科学习的目的所在,自学者就知道学什么,自然也清楚教授别人什么东西。就像我写的系列文章《让科学改变学习》,目的就是将前人关于教与学的研究进行普及化,也就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但凡规律的把握,可以达成对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倘若我们能掌控学习那该多好啊!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