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早餐的时候,跟摊位的夫妇俩聊天时才发现,他们都是外地人,而且其中一个很我算是老乡的关系,都是湖北人。他们是今年才开始到浙江这边来发展的,这边流动人口多,外地人多,所以他们才把摊位设置在这边。
看他们的状况,应该他们的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而且背井离乡来到这里这么远,不知道他们怎么会选择这里发展。我问过他们,他们告诉我,老家那里,因为是老一辈的人,基本上都驻足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立足空间。
而且,对于本地人来说,因为长期的生活习惯,还有思想上的禁锢,老一辈的人很难接受其它的口味。湖北人,口味很淡,不像四川人那样口味重,而且那么擅长吃辣的。
我所知道的,就是湖北,湖南,还有广西这几个省的人,几乎很难接受外地人,尤其是那种说话的口音,特别不能适应。所以说,我们那边几乎外地人很少。也不知道现在怎样,但是对外地人的那种欢迎程度普遍都不高。
我记得我在外面几年,去年回家看看的时候,他们都说我的口音不一样了。虽然说家乡话我没有忘记怎么说,但是说出来的话的口音,总是感觉一种好像不被人接受的味道。
我们那边,虽然说不像大山里的人那样偏僻,但是思想上都很守旧,而且不求进步。一旦有新的思想出现,他们的下意识反应就是属于那种排外性,不能够虚心学习,更不能够做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尤其是那种老一辈的人,他们吃饭都习惯了,也就不想换新的口味,换些其它的东西吃。有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估计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吃了。重庆小面,酸辣粉,估计对他们来说,很少能够吃到。
现在是那种经济膨胀的时代,以前说不定只需要一块钱两快钱就可以买到的东西,现在却需要七八快。知识更新速度太快,老一辈的人又跟不上时代,所以说,对于他们来说,每天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这种消费对他们来说,估计也是奢侈了。所以说,老家的人都是这种消费倾向的话,对于他们靠摆摊卖早餐的人来说,当然就不会有多少收入了。
老一辈的人,都是说的那种地方话比较多,要是外地人就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且他们还不会说什么普通话。再加上他们的排外性,沟通起来恐怕就更加困难了。
还有,就是那种他们恐怕还很难接受有色人种,特别是非洲人,或者是其它国家的外国人。在他们的眼中,很有带一种不友好的状态,有时候也会变得少见多怪。
其实我觉得,人应该多了解外面的事情,多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然后才能决定自己的发展。每天都只待在自己的家乡,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个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那就更不用说有什么出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