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散文
修志以见贤思齐 镜史而闻道济美(八、明谕礼让 滋衍善俗)

修志以见贤思齐 镜史而闻道济美(八、明谕礼让 滋衍善俗)

作者: 邵冬辰 | 来源:发表于2022-04-22 19:32 被阅读0次

    修志以见贤思齐 镜史而闻道济美

    ——《黎里镇志•老街》乡贤文化面面观之八

    文/朱振林

    八、明谕礼让 滋衍善俗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华夏先哲将“礼”视作为人立世的主构要旨,须臾不可缺失。古镇乡贤始终秉承先训,努力于文化遗存的褶皱中烙下礼仪的印痕,从静态的文明证物中提取胤泽,春风沐涤,催生甘霖般的善俗标仪,滋人心,蔚物华。

    礼仪存世,存于古镇文化遗迹,其清晰确切的证据首先可从文字载录中寻觅。柳亚子旧居第二进茶厅中央置放先生汉白玉半身雕像,两侧柱子上悬挂周恩来赠柳亚子楹联手迹,联语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虽仅寥寥十字,却凸显一代爱国诗人以笔为武器,撰写无数反映风起云涌民主革命战斗诗文的斗士风貌,赞誉先生无惧黑暗岁月反动势力的白色恐怖,勇于表明自己为大众争取民主自由的政治主张,果毅承担起反对独裁统治、实现人民共和的崇高家国责任;结合旧居第五进藏书楼大厅中央悬挂的对联“少年虽亦薄汤武,许身何必定夔皋”,和东侧“磨剑室”书斋墙上悬挂的傅钝根(南社社员)书赠柳亚子的对联“青兕后身辛弃疾;红牙今世柳屯田”一起观照,可以体察到先生周身所展耀的仰慕贤士、抵拒愚忠、“许身”民众、报效国家的鲜明“道义”之光。革命领袖与人民诗人识见一致,同志般的敬礼在旧居第二进茶厅东西两侧墙壁上布置的毛泽东主席与柳亚子先生唱和词《沁园春》大幅手迹中,得到诗化的再现:领袖雄词一抒“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革命豪情,与决心为之奋斗终身的未来新中国美好蓝图交相辉映,情景“分外妖娆”,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谱写更多辉煌,当“看今朝”“风流人物”。柳亚子和词言述衷素:仰崇鸿志,道义相融,“意共云飘”,为了铲除不平,也曾“拔剑”战斗,而今,愿紧跟领袖,“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文友诗侣间的彬彬礼仪,一旦浇注上革命的炽情烈焰,势必于“千古绝唱”中迸发出不灭的魄光!

    乡贤文化中的礼仪蕴藉,带有环境熏陶的普遍性特征,大多可向古镇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名称撷萃诠谛,进而感知其理念的正确性:黎里,凝聚里人钦念治官德政、受惠思怀、知恩图报的质朴情感;问心堂,寄托药店经营者秉真守正、心关桑梓、情系苍生的从业理念;顺和春,陶沐八方乡客时运顺适、和气致祥、春种秋收的氤氲善念;公盛酱园,酝酿良心商家公平纯正、德弘业盛、利泽万家的淳朴行风;三泰弄,默寓世间隐沦者劫难共度、胞波同谊、天下兢怀的仁士节操;退一步处,昭示爱国将领居功不傲、随遇而安、恢达旷逸的豪放气概;里仁桥,洋溢邑族宗亲精诚团结、竭尽绵力、造福桑梓的奉献精神;端本园,发散忠虑之士行端言雅、源清本正、明廉谨肃的筠风馨德。

    苍生为念、积德行善、仁义礼人的人间正道,还为民间传说所承载,数百年来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运斡演迪。市河北栅有座清风桥,古名普宁,俗呼新丰桥。初建无考,明嘉靖十六年,游方僧重建。黎里城隍庙南边的望恩桥(桥东西两端原各建碑亭一座,故俗称亭子桥),距横街中心的明月桥,不足240米,当中又造座清风桥,三桥几乎毗邻而居,且望恩桥建于1526年,清风桥建于1537年,几乎同时造起,何因?原委是这样的:明嘉靖初,黎川南栅至北栅,仅有中段的明月桥和南边的里仁桥,整个北栅没有一座桥。禊湖道院王光曙道长寻思在北栅最北端建造石桥,王道长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他为民众医病疗疾,传授养生之道,辅导青年书法、绘画与音乐,自己不受毫厘回报,只要求受惠者量自身财力,在自愿前提下布施银子,用于造桥,方便百姓。到嘉靖五年(1526),道长和众徒弟共积累2500多两银子,决定建造石拱桥,且预先拟名“望恩桥”。正当此时,一名叫静善的行脚僧自秀水来黎,也说要在北栅造桥,行善的夙因要追溯到40年前,9岁的他在春节随母到黎看望住在横街的外公,小男孩好奇好动,想抓市河里的薄冰,不料失足跌破冰面沉入水底,目击者高喊“救人”。终于有热心人摇来木船,划开冰层,救起孩子。可因误时太久,孩子已没了呼吸。在一位略懂医道的老翁指导下,经数人轮流施救,孩子终于苏醒过来。孩子被救后立誓,定要在北栅建造一座石桥。为此,他干过多个行当,可攒钱无几,最后出家,法名静善,四出化缘,募建桥之资,至嘉靖四年,已募集银1500两。今番就是为造桥前来北栅选址的,可河道最窄处王道士他们已在动工建造望恩桥,无奈静善只能将桥址选在明月桥与望恩桥之间,那处河阔,须造三孔石桥,估算要3000两银子,为继续募资,他请求罗汉寺方丈予以帮助,方丈让静善在罗汉寺内坐禅,求取布施。静善之诚赢得百姓支持,嘉靖四年至十五年,终于凑足3000两白银,经一年营造,嘉靖十六年(1537),一座三孔梁式石桥凌空飞架北栅市河上。静善将石桥建成归于黎里百姓的功德,故命名为“普宁桥”。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此桥,里人取西侧藏头桥联“清秀一川星可望,风高千古月分明”上下句之首字,改称此桥为清风桥,同南面明月桥相呼应;又以东侧雁翎格桥联“庚午重逢悦新盛,仲秋载造东丰盈”之嵌字,呼为“新丰桥”(与“清风”谐音)。建望恩桥,王道长积德在先;造普宁桥,静善僧报恩于后——两位先贤共同谱写了一曲施仁布泽的礼赞之歌。

    乡贤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精神文明产物,也应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令人可喜的是,《黎里镇志•老街》中反映时代发展的创新性记述不乏可圈可点:地名命名不拘旧典,依据新特征而灵活变通,“建新街(有弄堂名)商办弄,因弄侧为国营、集体商业办事处而得名,与时俱进理念深入里人心底,由此可窥一斑”;求新求变的心态,尚可发现于老街中部“鼎新桥”的名称更迭,“通济桥”是它的原名,“1974年9月”改建后,“称黎新桥,里人(干脆)称(之为)新桥”;乡贤文化及其遗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莫过于“清朝周元理私宅寿恩堂”,“1909年秋,柳亚子等人创建南社,寿恩堂成为南社通讯处。1915年,柳亚子等人组织南社支社‘酒社’,常在此活动。柳亚子在寿恩堂居住24年,寿恩堂是南社人员聚集之地,也是柳亚子编辑《南社丛刻》之场所”,“1997年9月,寿恩堂(南社通讯处旧址)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由封建官邸而革命通讯处,沧桑变迁,风云激荡!

    深入探究已载入志书的乡贤文化资料,可资利用;继续搜集古镇历史文化遗存,予以辨证鉴析,必能在其中撷取仍然丰富懿美的乡贤文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与改革开放大形势同步,古镇也进入了新时代。在乡贤文化的发掘整理中,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正确理念与文化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引入新的文化样式,吸收活的文化知识,壮大乡贤队伍,创新乡贤文化,为建设大美河山、振兴广大乡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奉献力量,这是新时代对修志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为之而不懈奋斗!【本文获2021年度吴江区方志论文一等奖】

    【参考资料】

    2014年版《黎里镇志》

    2021.8.18撰写于姑苏

    (本文刊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志以见贤思齐 镜史而闻道济美(八、明谕礼让 滋衍善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hs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