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题记
一 关于姥姥
姥姥去世的时候,正处于家庭的多事之秋。父亲出车祸躺在医院里,左腿两处骨折。我从学校赶回家,照顾父亲,帮忙处理事故责任鉴定和保险理赔。一周后父亲的状况稳定,我赶回学校处理论文,就在这时候,传来了姥姥去世的消息。
姥姥是喝农药自杀的。
她非常清醒的、从容的、有条不紊的,安排了自己的谢幕。
9月份的时候,她去大姨家住了一个月,10月份的时候,去了小姨家住了一个月,11月份的时候,在我家住了一个月。12月份回到舅舅家里,见了几个孙儿孙女,和门口的老邻居聊了聊天。12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起床的时候,叮嘱舅舅把外面晒的大豆拉回屋里,三番五次的,终于得逞。在舅舅离家去城里的店后,她收拾好自己,收拾好整个家,然后平静地、坦然地、我想应该也是面无惧色地,喝下了她早就藏好的农药。
她不曾有过严重的病痛,没有做过大的手术。89岁的年龄,除了耳聋眼花,仍然很健康,还能够给家里人做饭,还能够打理好整个家。她以前流露过死志,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她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
她的丈夫,我的姥爷,多年前死于突发性的心力衰竭,晚上睡觉前还好好的,早上便怎么也叫不醒了。
她,喝了农药。早上舅舅出门前人还好好的,下午回到家,拉到医院,已经没法抢救了。
我怎么就有这样的一对亲人,就连死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愿意给别人带来一点点的麻烦。那么自私,那么决绝,说好了告别,便耿直了脖子,头都不回。
她不曾读过书,然而,生命的谢幕演出,她成了最伟大的导演。
二 关于生
我曾无数次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当然知道,从生物学的角度,我们作为单纯的生命体,和蝼蚁一样,生命的意义就是繁衍,尽量多的去交配,尽量多的留下后代,尽量多的散播自己的基因,去在严酷的大自然里为自己的种族搏生存。
然而,我们不是蝼蚁。尽管时至今日,在科技和思想如此发达的年代,仍然有很多的父母,视自己的孩子为蝼蚁,威逼利诱的、上蹿下跳的、无所不用其极的,逼着自己的孩子去结婚生子,完成自己生物学上的使命,维持种族的传承。但是,我们是有思想的人,有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也因此,我们应该掌控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放在他人手中。
少年的时候,没有走过太多的路,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看着父母操劳的背影,本能地觉得,是自己的出生让这个家庭平添了太多的辛苦与忧愁,一种近乎于生的原罪,枷锁一样铐在我身上。于是我从小就听话懂事,以虔诚的赎罪的姿势,努力用稚嫩的肩膀帮着挑起家里的大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不过是面对生活獠牙的屈服,就像草原上的小羚羊,生下来就要奔跑。高中的时候,握着良好的成绩,想着如果去隔壁的大专,是不是就可以免了学费还能有奖学金,然后还能早点毕业早点让父母解脱。曾坚定这一生,所有的意义都是父母,都是赎生的罪。
纪伯伦说:你的子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子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为了你而来……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不是他们的灵魂……
当时光流逝,岁月将这首诗铺开在眼前,边展卷,边慢慢谅解了自己。生命是属于我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也要我自己去弄明白。我可以将自己的生命拿去照顾别人,但那是我爱,不是我应该。
毕淑敏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但我想,这话说的并不全面。
一是人生不是只有一个意义的,为国做贡献,是意义;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是意义;与朋友真诚相处,是意义;帮助别人,是意义;救助一只小猫小狗,是意义;去旅行,去经历,是意义;宅在屋里打游戏,是意义;遵纪守法、不破坏社会稳定和谐,也是意义。
人生的意义太多了,不能因为意义太小,就不称之为意义。人生是自己的,去找到自己的意义,而不是别人眼中口中的意义。只要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只要自己充实、满足,那就可以是自己人生的意义。
二是没有必要着急去确立一个意义。太早地确定人生的意义,就好像小时候纠结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一样,除了异想天开,更多的是无形中捆绑了自己的手脚,约束了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力。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发生了一些事,让自己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是人生,也不是一定要确立一个意义的。人生的意义,更多的是后人的评判,而不是现人的笃定。就像姥姥,没有读过书,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想过自己人生的意义,但是她养育了4个儿女,照顾了一个大家庭,在生命的暮年,优雅而从容地赴死,不给自己增加痛苦,也不给孩子增添麻烦。一辈子为了孩子,这应该是她人生的意义了。她有确立过这样的人生意义吗?我不知道。我只能确定,她是出于对孩子们的爱。
所以你看,关于人生的意义,真的是太多了,有或者没有,大或者小,早或者晚,都没有关系。太在意人生的意义,反而容易将自己困在意义里。
毕竟,谁的人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
积极地去探索,努力地去思考,勇敢地去尝试,以及,开心地去生活,这是现在的我,关于人生的答案。
三 关于死
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姥姥去世前,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死这件事情。我想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避讳谈死,另一方面是生活太丰富,有太多的东西要去想去做,没有时间考虑死。
然而姥姥的去世,给了我莫大的震撼,让我开始认真的思考,什么是死,为什么要死,以及,要怎样的死。
因为唯有懂得了死,我们才知道为何生,如何生。
然而泱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普通人该如何去死。我们能读到的死,不是轰轰烈烈的“捐躯赴国难”,便是你侬我侬的“自挂东南枝”;现代人的死,海子卧轨,顾城自缢,是理想破灭的死,三毛是看透凡世的死。然而普通人,该如何去死?
我所看到的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医院里,折腾尽最后的生命之火,自己满身伤痕,亲人满脸泪痕,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瞥,只是医院白色的天花板,怀着对人世的眷恋,依依不舍地离开。
眷恋的是什么呢?是亲人?是人世的美好?是没来得及好好看看的世界?还是说,之所以眷恋,是因为对死亡的未知的恐惧?
如果是眷恋,那就应该在自己生的时候,去把这世上的眷恋,都去看一遍。虽然不至于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但至少,当生命逐渐老去,留在世间的遗憾,应该是越来越少的。别让自己每天醒来都抱怨,却又在抱怨中,度过了本是全新的一天。
这世界有多少人,恐慌地躲避、无知地逃离,生的时候不知如何生,死的时候又不愿死,活得纠结,活得拧巴,活得和死没什么两样。
罗曼罗兰说:有的人20岁就死了,只是到80岁才埋葬。(改动)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说: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放下,但永远最让人痛心的,是来不及好好道别。
如果死亡是对人世的告别,那为什么,不能潇洒一点,体面一点,清风拂袖地,顾盼闲庭地,轻轻的鞠躬,道一声:珍重,再见?
我们本不能选择生,如果还不能选择死,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我们的出生,并非我们的意愿,也许出于父母的意愿,也许只是个美丽的错误)
从这个层面讲,我又庆幸,我的姥姥活得是多么的通透,她知道生是什么,知道死是什么,她是一个英雄,一个直面生和死的英雄。
从这个角度讲,我无比地支持安乐死。生命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生或者死,应该由自己决定。当活着成为一种折磨,当内心已经没有了眷恋,那就穿着整齐,满脸笑意,一一握手拥抱,体面地和人世道个别,然后没有痛苦地,去向未知的世界。
毕竟,只有懂得了死,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去生。这是对于上天赐予的这条生命,最大的尊重。
盗草人
2018.7.21 深圳
网友评论
祝姥姥天堂快乐!祝你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