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哲思
说文解字-从教与学字体演变探讨道德教育发展

说文解字-从教与学字体演变探讨道德教育发展

作者: 厚朴儒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7-17 19:47 被阅读0次

    从文字演变的历程来看,先有“教”,后有“学”。

    “教”字的篆书结构如下:


    斅.png
    • 爻:本义为组成八卦的长横「⚊」和短横「⚋」,「⚊」为阳爻,「⚋」为阴爻。象征事物的变化运动,可理解为道理、真理。

    • 冂(jiong):“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本义为边界、限制。象征着民智未开,原始野蛮的状态。

    • 子:字形像是婴儿张开双手的形状,象征幼儿

    • 爪:仰手曰掌,覆手曰爪,字形像是翻过来的手掌。此处象征用手把幼童的蒙昧祛除,意为扶持,帮助

    • 攴(pu):上面是个棍子,下面是个手,手里拿着棍子。象征教训、训诫

    完整的理解就是:幼童蒙昧,尚未开化,老师帮助幼童启蒙,使之学会知识技能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爱玩耍,分心走神,老师就要鞭打训诫,使之专心学习。

    “斅”主要体现了老师的主动作用,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

    秦以后,“斅”字去除了右侧“攴”变成了“學”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在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外在的训诫只是辅助,要想学之有成,学生的主动性是关键,学贵自觉。于是从字形上去掉了“攴”,仅保留了“學”

    自此以后,“斅”“學”就分作两字了。

    不过,教和学虽分两字,但这是从主动性角度进行分别的。

    教体现了老师的主动性,学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但是实际授学过程中,教和学仍是合一的。老师不仅要授道解惑,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要明白学习是为“自觉”,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非完成课堂任务或父母要求。

    同时,教的内涵包括教知识教道德两方面。因为传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是实践伦理(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要求老师本身要知行和一,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当下的教育方式主要是知识技能的传授,缺少道德教育。虽然现在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德”的教育方式主要还是书本教育,现在还记得小学时候学习《思想品德》。但是道德本身是实践伦理,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两个内涵,两者比重在不同阶段也一直调整。原始社会生存是第一位,知识教育是主流;

    封建时期,道德教育是主流。孔子就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见得到教育的地位;

    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知识教育又重新成了主流。

    当前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烈。最典型的就是扶老人被碰瓷,道德滑坡严重。

    处理这些问题,西方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西方传承的是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强调个性、自由、独立。每个人都强调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怎么保证自己的自由和解放不会干涉别人的自由和解放呢?于是所有人都出让一部分权利,交给了“政府”,政府借助“法律”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和解放都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是公民权力的取舍折中,也是社会生活的底线。底线之上,是个人的自由空间,别人无法也无权干涉。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似乎没有道德空间,法律之外便是自由。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关系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法律处理的是违法犯罪;对于道德领域,并不属于法律管辖。当前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所以道德领域的管辖就变成无序、混乱状态。而道德又是中华文化的内力所在,“民族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人民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信仰就是道德,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精神内核。所以如何施行道德教育是当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重塑道德领域的制度呢?这是个社会结构性问题。道德是实践性的伦理规范,所以要回归到生活中。

    现有的道德教育可概括为三方面:

    1. 家庭教育

    2. 校园教育

    3. 社会教育

    从受教育者年龄可划分为两方面:

    1. 未成年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校园教育(老师)

    2. 成人教育——社会教育(道德优者、专家)

    从上面的关系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根本在父母和老师。要想施行道德教育,要先改变父母和老师的认识。

    现在父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一生稳定渡过;老师是希望学生好好学习,考个高分,上个好的大学。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其实都只是看到了大学阶段,至于毕业走入社会后如何没有深入考虑。

    但是了大学阶段,教育方式180度大转变。大学之前,以为主,主要是老师严加训诫,学生被动接受。但是到了大学,以为主,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出现了一种现象:大学之前努力学习,上大学以后就彻底放飞自我,应付学习。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切换,也让大学生陷入了迷茫:我是谁?我要到哪去?我要做什么?即使在他们毕业走入社会后,这些问题依然伴随着他们。一生被动生活着!

    踏入社会以前,知识教育比道德教育更有实用价值。因为要学好知识,才能考个好大学;而道德教育可能会让我们更快乐,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但是这些无形的好处并不符合主流的实用主义。就像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考不上好大学看你怎么办?”

    踏入社会后,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比知识教育的实用价值大得多,因为我们要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事,人生该何去何从!而这些问题知识教育是无力解决的,只能靠道德教育。而错过了童年的道德教育,成年后又不能主动学习改变,那一生恐怖就是悲剧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道德教育是基础,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學”强调自主性,而培养自主性便是靠道德教育。单独强调知识教育,其实忽视了“学”的主动性,又回归到秦以前的“斅”了。这样,学生不知为何为学,虽学了十几二十年,也只是涨了些知识,在人生观、价值感并无明显改进。

    虽曰学已,吾必谓之未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文解字-从教与学字体演变探讨道德教育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cn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