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 刚 勇
![](https://img.haomeiwen.com/i7831164/8907a4a8cd28bf64.jpg)
中华民族自喻为龙的传人,但是龙为何物?恐怕大多数中国人语焉不详。因为,至今世界上没有任何生物的物种能够符合中国传说中龙的物种。按照科学的考证,即使有的物种及史前动物化石能够勉强形似,但其仍不具有龙的神通,上天入海,翻云覆雨,口中喷火吐水。所以,龙成了世界最具神秘色彩的物种。不但中国人难以诠释,外国人也是如坠五里云雾。
难道真是神龙见尾不见首?难道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给后世编织了一个神话传说,然后又留下一个千古旷世之谜吗?答案只有一个:关于龙的起源和传说确实是来自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但是,龙并非是一个远古灭绝或至今未发现的生物,而是一个来自远古的呼唤。
![](https://img.haomeiwen.com/i7831164/fe645d477528a0b1.jpg)
一、前人对龙的描述考证定义和结论
中华民族自古对龙就十分敬畏,《说文解字》文言版中形容: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
龙字,在甲骨文的象形文字中,是一条张口蜷身的蛇,头上有冠状角,疑为巨蟒。金文继承甲骨文,将大口利齿的巨蟒形象写成“月”。其造字本义为:龙是中生代一种大口利齿的巨型爬行动物。以后龙字在篆文和隶书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繁体(龍)和简体(龙)字的写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字形无论如何变化其意表(龙)就是大型爬行动物。
历代史籍中对龙均有描述,如《礼记 • 礼运》说: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 • 执辔》则说: 飞龙在天。《易 • 乾》解释说: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 • 襄公二十一年》也描写了著名的寓言 :叶公好龙。
对龙描述最精彩的还是东汉未年大政治家曹操。他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酒至方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当时的现场是阴云将雨,龙现身,后又惊雷。
另外,还有值得深思是历朝历代皇帝总是自称为"真龙天子"。众所周知,天子即天之骄子,(通俗地讲,就是老天的儿子)。仅此,还嫌不够权威,又加“真龙"二字。龙有假吗?因为,从来没有人见过真龙。中华民族自古对龙非常敬畏,所以皇帝才自喻为真龙天子。同时将自己穿的衣服称龙袍,睡的床称龙床,坐的椅称龙椅,称自己的身体为龙体。一切皆加龙字,唯龙独尊。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天下蒼生敬畏,以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近代的文学家闻一多,思想家章太炎,古动物学家杨钟健,大学问家何新等人对龙的起源和传说都曾做过研究及论证。他们认为:龙是华夏民族原始部落的图腾;龙是古生物巨大爬行类动物;龙是远古人类记忆恐龙的残片。但问题是恐龙时代尚无人类,如何形成记忆残片?
何新先生有新见解,他在《潜龙在渊》一书中,从语言文字学、 动物学、 考古学、 神话学的四重角度,经认真考证认为:龙的原形是鳄鱼(体形巨大的海湾鳄)。 著名古人类学、 古动物学家贾兰坡教授认为,何新的著作是目前解释龙 最好的一本书。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龙”这种威猛又具神通的生物成了中国先民的图腾后,又被人为地赋予了神话和艺术美化:狮头,虎舌,鹿角, 蛇身,鹰爪,龙鳞和鳍。可腾云驾雾,翻云覆雨,可翻江倒海,兴风作浪。又可以降临人间,祈福祥瑞。最后成了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
以上是史籍文字和前人对龙的起源和传说的记载,以及考证和论述。我认为都非常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以至于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释清楚龙的真正起源。
![](https://img.haomeiwen.com/i7831164/f23a1be8b4a9dd50.jpg)
二、龙的传说起源于华夏民族远古的呼唤
论证龙的起源首先要认清一个问题,就是人类先有语言还是文字?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使考证龙的起源进入误区。因为,按照逻辑思维和推理必须先有一才能有二,凡事都会有先后。结论当然是一致的,人类肯定是有了语言表述能力后,才在简单绘画图案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表意的象形文字。
现在我们换位思考,将自己假设为一个思维和语言简单的原始智能古人。当你处在原始的辽河及黄河流域的荒山野岭中,(注.那时的气候远比现在温暖,所以雷雨较多,原始古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适合生存繁衍。)由于不具有现代人的科学知识,所以对天和地产生的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就会由衷地产生敬畏和神秘的感觉。
当天空中出现乌云翻滚和隆隆雷声时,古人类只能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表述?因为雷声隆隆之后,就是吓人的闪电和倾盆大雨。古人类只有仿效隆隆之声发音,呼喊部落族人和子女及时躲避进洞穴或草棚内。此时,雷电的隆隆之声就成了古人语言对雷雨的表述。
因“隆"与"龙"同音,古人惊呼“隆"(龙)来了! 随即之后,就是可能伤及生命的大雨和雷电,可以想像古人类会非常畏惧。此时天空中乌云翻滚,形似地上蟒蛇或水中鳄鱼等物种。远古人类看到这些自然现象后,直观地认为地上有生灵,空中同样有(如鸟类)。龙的发音来自隆隆雷声,其各种形态来自乌云翻滚和气流的变幻。空中这种有声有形的现象,在原始古人看来这同样是一种生物,就以其“隆隆”之声命名,曰“龙”。这应该是关于“龙"的最早起源。
![](https://img.haomeiwen.com/i7831164/a4718cba3249826c.jpg)
三、如何看待前人对龙的描述和考证
因为人们在研究龙的起源时,绝大多数人是以龙的形状为前提,而且是以象形文字产生后为依据。毋庸置疑,人类文字的产生是在语言之后。我國的象形文字主要是以其形状来表意,"龙”的发音来自打雷的“隆隆”之声,其蟒蛇状的形态则是来翻滚的乌云(这种自然形态较常见)。所以,象形文字将“龙"的形态描写成头顶王字的蟒蛇状,当然是首选。人们仅依据象形文字考证龙的形状,势必忽略了语言发音表述龙的关键问题。
另外,雷雨前的云层受气流和气压还有风力的影响较大,其形变幻莫测,可以变化成各种形似地面生物种类的形态。古人类就会很自然地在寻找与“龙"对应的各种野生动物种类。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论龙其形,能大能小,上天入水,说什么像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甚至延续至今。
其实,我们在研究考证龙的起源和传说时,要抓住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龙与天有关。古人说:“飞龙在天"(《孔子家语.执辔》);龙能腾云驾雾,“春分而登天"(《说文解字》)。中国自古民俗逢大旱年,总要拜天和神龙,祈福降雨,其例不胜枚举。如果说龙与天无关,可能吗?所以,印证了我前面的推理:龙的称呼发音是来自天上打雷的“隆隆"之声,其形来自天上翻滚的云层。
中国还有一种民俗,逢连阴大雨涝灾时,人们会认为天上有白龙和黑龙在恶斗。黑龙为恶,白龙为善,黑龙占上风则大雨不停,白龙赢会天晴,涝灾结束。此时民间会敲锣打鼓为白龙助威,让黑龙受惊吓逃走。用现在的科学常识来解释,白龙象征的是白云晴天,黑龙就是乌云雨天。这也是龙形与云有关的例证。
第二个要点:龙与水有关。《说文解字》形容龙"秋分而潜渊"; 曹操认为龙“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我在前面已详细剖析论证了龙与雷雨的关系,不再赘述。另外,古人将水上形成的龙卷风水柱视为龙吸水。还有江河湖海中的水蟒、鳄鱼等类似生物,统统视为与龙对应的生物。中国民间则传说东海有龙王,海底有龙宫等等。凡此,都说明了潜龙在渊与水相关。
华夏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社会,农业的种植收获与天和水息息相关。以龙为民族的图腾主要是因为龙与天和水有关。黄河流域的农耕人类,很早就总结出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多与气侯和水有关,而且在"十二生肖"属相中加入了唯一不存在的物种"龙"。这是以龙佑天,生辰吉祥,人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三个要点:龙与皇权有关。华夏民族无论有多少个部落氏族,无一例外地都认为天(宇宙)为大,其次就是天上的龙。古人对于龙的敬畏实际来自对于天(宇宙)的敬畏,由于古人不具备现代人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所谓"龙"的自然现象,只能由衷地从内心产生一种敬畏。
公元前三千多年,奴隶制的国家原始雏形出现后,统治者为了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自己喻为天子(盟主),又逐步加上了人们敬畏的“真龙"二字。自此,真龙天子便成了对皇帝的尊称。敬畏天,敬畏龙,转化为敬畏皇帝和皇权至上。秦始皇驾崩,史书称“祖龙死"。刘邦当了大汉皇帝,史书载:其母临盆生邦,有金龙入室。这些无非是借龙说事,给天下百姓增加点皇帝的正统和权威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7831164/28f9424d9ce318c2.png)
结 束 语
今天我们看到龙的形象,有角有爪,浑身披鳞,神态威严,金光闪闪,完全演变成了一个艺术化的造型。根据这个龙的形态去推论考证其最初的原始物种,肯定会误入歧途,如坠云里雾里,与龙的原始含义相去甚远。
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是喜欢淡漠人类的记忆,关于龙的起源和传说毕竟是来自远古的呼唤。由于岁月的沧桑,我们说不清楚的历史文化起源很多。随便举两例:
(1).为什么书籍里会有竖行排版,而且由右向左读?因为,竖写习惯来自竹简。竹简书成卷状,打开时必由右向左。
(2).古时为什么称书写公文的官员为刀笔吏?这同样与竹简有关。毛笔在竹简上的错字必须用青铜小刀刮去。小刀和毛笔是必备书写工具。
考证龙的起源和历史一样,要了解当时人类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让自己变幻时空,换位思考。不要用现代人类的思维和科学知识,生搬硬套到古人身上。
前面我例举了曹公论龙,那段话虽精彩但绝不是出自曹操之口。因为是引自《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的章节,作者则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曹公所论没有文字记载,当然是罗贯中编的。《三国志》记述的是历史,《三国演义》则是文学作品,虽好看却不能当史考证。罗贯中所处年代距今已八百年矣,还是引用了,特此说明。
龙代表了中华民族原始的宇宙观,中国做为龙的传人,应该继承发扬飞龙在天的精神,崇尚科学勇于探索宇宙的奥秘。以龙的图腾为民族凝聚力,让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注:本文特别感谢吕萍萍和范晓芳女士对文字的校对和提出的宝贵意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7831164/d9f2132cba1818f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