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晴
1
上个世纪70年代是商品及其贫乏的年代。我所住的城市不知与其他城市是否不同,很多东西需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煤票、烧材票、肥皂票、肉票、鱼票、豆腐票….,此外还有逢年过节凭本供应的如,瓜子、花生,还有想不起来的,等等。穿戴样式也都差不多,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凡是稍讲究点的,人们就会往资产阶级思想上靠。我在铁路上工作,有很多熟人跑车当列车员。一旦看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列车员就成了义务采购员。我们那个地方的长途车只有几趟,记得有哈尔滨,沈阳,烟台等。周围的很多人都为自己从外地捎来的当地奇缺的东西感到很骄傲。
2
1974年来北京上学,我成了周围唯一一个在京的人。当时北京盛行的二棉鞋,也就是白塑料底黒条绒面的系带棉鞋,还有女同志冬天带的各种颜色的方围巾,被我老家的同学、邻居、工作单位师傅们的推崇,我不知不觉成了在京的义务采购员。
每天第二节课下课的课间操时间,生活委员去取报纸,当然也有信件和汇款单。几乎每天我都可收到家乡寄来的汇款单,取信的同学走进教室,举起汇款单,大喊着我的名字。开始我还真的无所谓,因为大家都差不多。但慢慢的,不知是地域问题,还是经济收入问题,别人的汇款单越来越少,而我的汇款单越来越多。刚开始还不觉得怎样,因为无非都是同学和单位同事们买点稀罕品,帮帮忙就是了。每次拿到汇款单后,首先要到邮局取款,学校有个小邮局,不出校门就可以取钱。然后按照汇款单右侧的小条留言,星期天开始大采购。我的任务多,同学们也都帮我的忙。那时钱很珍贵,舍不得车票钱,经常靠11号两条腿来解决交通问题(不是为了锻炼,是为了省钱)。
当年买东西哪有这么多的商店,只要星期天,就奔新街口、西单、王府井、前门,早早就出门,很晚才回到学校。那时没有地铁,全都是公交车。每到星期六,我会收到若干个汇款单,也就是若干个人买东西。我一样一样的去采购,赶上了鞋号不全,颜色不对,就不得不多跑几个地方。赶上买个什么式样的衣服了,就更麻烦了。那时几乎把每个星期天都能用上。这样的采购,让我越来越承受不了。一是任务实在太重了,二是同学们看到我有汇款单由不在意,到在意,后到开心的笑我,最后我感觉就是讥笑我了,我实在不好意思。解决办法,和取信件的同学说好,别当着同学面大喊大叫,私下里给我,免得造成不好影响。
更让我不好意思的是,到邮局取钱,时间长了,成了常客,邮局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了。人家对我微笑的说一声“来了”,我就感觉在挖苦我。花时间,费力气,买了东西还得一件一件到邮局打包,一针一线的缝好,写上地址给邮回去,用现在的话说,我一个人一条龙的为大家服务。邮局的师傅看我每星期必是大包小包的邮东西,也认识了我,当然是让我很尴尬的。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想慢慢就会好起来,不管怎样都是自己的同学,师傅。可是情况不但没有好转,而是越演越烈。一波一波又一波,同学、师傅们的七大姑八大姨的任务又接踵而来,我心里这个火呀,真是有苦说不出。无奈,只好把话讲明,我是学生,我要上学,我不能再这么无止境的买下去了。要买,就给你们自己买,别再给别人买了。想好了,把道理讲明白了,争取人家的谅解。还好,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我的苦衷,但一个我当年上班非常好的一个师傅,就为此和我掰了。放假回家想把问题解释清楚,但已经没有机会了,她根本就不跟我说话,形同路人。
3
这已经是四十几年前的事了,直到如今,我还清清楚楚记得当年为老家同学、师傅采购的事。至今大学同学相聚时还把我汇款单全班最多,采购任务最多当个乐事来调侃。更叫我感到很巧的是,三十年后,我在离学校很远的一个邮局,居然碰上了一个当年我常去的那个邮局的师傅,我认出了她,她也认出了我,哈哈大笑的回忆着当年我常去邮局的事。
我也很遗憾,很好的师徒关系,就因为这么点不如意而断交。也就是通过这次教训,在后来的生活中,自己很少或者说尽量不去大包大揽的主动做好事帮什么忙,唯恐再弄出费力不讨好的麻烦事。
4
那个年代的物资及其缺乏,吃穿用都很单调,每次回家都苦思冥想为家人朋友带点什么稀缺的东西,哪像现在,物资极大丰富,天南海北吃喝穿用应有尽有,这和交通业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分不开的。年轻人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生活是多么的简单乏味,可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充分感受到这个年代的幸福,倍加珍惜像现在的好时光。
《无戒90天写作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