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少儿教育成长励志浅秋文学
重教好学, 磨练人格 | 梁启超家学

重教好学, 磨练人格 | 梁启超家学

作者: 岭南小于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3-22 10:16 被阅读166次

            我国历代文化家庭无不重视家学渊源。所谓家学,即授受有源,累世相传,相互影响,潜移默化…… 

            梁启超一生渴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为此奋斗终身。政治上失意,他转而将治国之梦寄托于文化启蒙,并将感悟润泽在子女身上。他把众多子女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学者、专家,造就了令人瞩目的文化世家。

    一、梁启超启蒙成才

            祖父梁维清是为老秀才,为人正直、俭朴,乡人多有赞词。祖父和父亲靠当私塾的教师维持生活,家境贫寒。

            祖父梁维清是梁启超的启蒙老师。幼时,梁启超晚上总是睡在祖父的床上,听祖父讲历史故事、说诗解词。四岁时,他在母亲赵氏的教导下学认字,随后跟祖父阅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的主要经典。到了六岁,他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能引用所学的的经典作对子。从七岁起,梁启超学习写文章,进步很快。到了八岁,已经能写出洋洋千言、文理通顺的文章来。至九岁,更是诗才敏捷。这一年,他前往广州应试,一举高中秀才。

            考上秀才之后,梁启超进入更紧张的学习之中,他十岁阅读《车酋轩宇》、《书目问答》,十一岁进一步阅读《唐诗》、《史记》、《汉书》等。据梁启超自己说,《史记》一书他能背诵十之八九,几乎过目不忘。

            十七岁,梁启超参加了广东己丑乡试,顺利地考中了举人,榜列第八名,是新会籍考生中的成绩最优秀者,也是全省考生中年纪最小的。梁启超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思路敏捷,富有才情。

    二、梁启超教子智慧

    (一)因材施教

            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学术研究一直都很忙碌,儿女们的生活琐事很少过问,但思想和学习,他是非常关心而且严格要求的。他专门抽出时间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达等兄妹讲国学,他是个杂学大家,他在哲学、政治学、史学、文学、教育学、建筑学、考古学、图书馆学等学科都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有不少名词术语都是因为他最先使用而被学术界所接受采纳,他可称得上是近代学术的拓荒者。

            他根据子女的个人特长和爱好,挖掘、发现其潜力,鼓励子女们成为不同方面的人才,从他给儿女们的大量舒心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对儿女的教育上花费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功夫。

    (二)父子家书

            梁思成已经获得清华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但因为车祸他只得养病,推迟一年出国,他很焦急。梁启超专门写信劝导他说:“示思成:吾欲当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谙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古难通者,宣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梁思成按照父亲的嘱咐,果有心得。他说:“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

    梁启超教子智慧

    (三)学以致用

            留学期间,梁思成接受了西式学院的教育,接受了西方建筑学理论,也受了西方审美观点的熏陶。但他按照梁启超“学以致用”的主张,把中西文化结合在一起,探讨和构建自己的建筑学理论。1925年,梁启超将新版的“陶氏”《营造法式》寄给了梁思成。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北宋宫殿建筑的“法式”,它启迪了梁思成立志要写出“中国建筑史”,而光大中国文化艺术,提高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的地位。

            梁思成身上蕴藏着一般建筑师不具备的中学素养,也形成了无法解开的“恋古”情节。这正是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石,也是他成为建筑大师的一个基础。

    (四)指导择业

            梁启超病重,梁思成夫妇匆匆离开欧洲回国。梁启超不顾病魔缠身,为他们的工作再三筹划。当时清华大学、东北大学都有意聘请梁思成,而东北大学更缺人才。梁启超写信给梁思成说:“两相比较,东北为优。因为那边建筑师也前途极有希望,到此后便可组织公司……”

            文化大革命期间,梁思成被“游街”批斗,受尽外屈辱折磨;又被停发工资,生病后得不到及时医治。1972年1月9日,他含恨去世。

            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和其他文章,我们便会发现,它们是美术、历史、考古、文学、建筑多种领域的综合反映。譬如梁思成的《石栏杆简说》,既是建筑考证,同时又是一篇文化随笔。他写到:“栏杆在中国建筑中是一种极有趣味的部分;在中国文学中,也占了特殊的位置,或一种富有诗意,非常浪漫的名词。六朝唐宋以来的诗词里,文人都爱用几次‘阑干’,画景诗意,那样合适,又那样现成。但是滥用的结果,栏杆竟变成了一种伤感、作态、细腻,乃至于香艳的代表。唐李颀诗‘苔色上钩阑’,李太白‘沉香亭北倚栏杆’,都算是最初老实写实的词句,与后世许多没有栏杆偏要说阑干,来了愁便倚上去的大大不同。

    (五)文化梦的延续

            梁思成的学识与修养将他的学术文章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这还得归功于梁启超的塑造。在教诲梁思成的日子里,梁启超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上,这一点决定了梁思成的发展方向。梁启超曾说:

            “启超确信我国文学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有绝大价值,与泰西作品解除后当发生异彩,今日则蜕变猛进之机运渐将成熟。启超确信中国历史在人类文化中有绝大意义,其资料之丰,世界匹罕,实亘古未辟之无尽宝藏,今日已到不容扁视之时代,而开采之须用极大老费。启超确信欲创造新中国,非赋予国民以新元气不可,而新元气绝非枝节吸收外国物质文明所能养成,必须有内发的心力以为之主。

            于是,梁思成选择古建筑研究为专业奋斗方向时,梁启超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梁思成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起来,成为“内发的心力”的建筑大师,也把梁启超的文化梦延续了下去。

            重教好学是梁启超“家训”的主题,磨练人格是陶冶家风的重心。

            梁氏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一个家族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的传承,对于认识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教育后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也是一种天长日久的模仿,更是一种来自生灵魂深处的引领与被引领。

    你拥有的优秀品质,不会随着生命消失而消失,它会遗传,会被继承,会在你的子孙后代身上,一代代继续下去。

    20190322-广州岭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教好学, 磨练人格 | 梁启超家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xl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