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香

作者: FLOW32 | 来源:发表于2023-07-23 06:22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主题征文第9期活动。

    春分过后,朝阳下的江西婺源,王建站在白色的观光遮阳平台上,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他脚下伸展开来,像一张铺开的巨大黄色画布。花海深处人头攒动,女人们摆着各种姿势拍照,孩子们在花丛中奔跑,欢声笑语被风吹远。

    迎着天边的朝阳,一个女人骑着单车穿过油菜花地向万顷花海中驶去。那是子珍,王建的爱人。她身着白衣,头戴白色遮阳帽,帽子下露出的披肩长发在风中飞扬,就像花中的仙子。

    油菜花海

    王建看着这美景,不自觉地举起手机。

    王建和子珍,一个是农学博士,一个是土壤学硕士,6年前,两人分别从北京大学和中科院辞职,一起回到子珍的家乡婺源从事农业生产。

    眼下,正是油菜田间管理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对于王建和子珍来说,他们的主要工作却不在田间地头,而是在一个虚拟空间,那就是数字化农田。

    博士种田确实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他们把每一个农田都设立了自己的二维码。一方面用来安排农事作业,第二个反过来可以追溯到每一个田块,只要你点开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每块田的气象数据,收割、施药和播种的全过程都可以追溯到。想不到吧,用二维码记录农事档案,一目了然,这就是博士不同于农民的地方。

    通过对农场实行数字化管理,如今,王建和子珍种植的2万多亩油菜田,亩产达400斤,农田管理从1个人管200亩上升到300至500亩,不但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还带动了乡村的旅游产业。

    王建和子珍都出身农家,子珍的父亲是婺源的规模化种田大户。六年前,子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那时,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一天,子珍的父亲给她打电话:“子珍,现在国家这么重视农业的发展,你们两个学农的要不要在实践上落地呀?我这个农场你们俩有没有考虑回来接我的班?”

    父亲谈笑风生中发出的邀请,对子珍夫妻的内心带来很大触动。

    子珍是家中独女,虽从小生活在农村,但因为父亲经营农场,从小家庭条件优渥。但每一次看到父亲在田头,这么大的面积,开拖拉机都得跑个半天,每次看到父亲风尘仆仆地回来,心里面其实是五味杂陈的。

    现在,子珍夫妇在北京生活,都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不需要父亲辛苦经营农场贴补他们,父亲本可以在家赋闲养老。但父亲一定要继续做下去,说他舍不得农场,这片农场,自子珍的爷爷起,就经营着 ,子珍大学也学农,现在也在进行农业方面的研究,也许做农业真的可能是基因里面就有,一家人都有一个梦,就是怎么来圆他们自己的农业梦。

    子珍夫妇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终于决定双双辞去科研单位的工作,回到江西婺源,在父辈创立的农业公司的基础上,开启了二次创业。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建远在河北老家的父母对此并不知情。

    王建的父母本身就是农民,小时候他放了学就在家里面帮着种地,尝过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为了让他好好学习,跳出农门,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不好好上学就回来种地,吃苦。他也真争气,一路学习名列前茅考入北大,一鼓作气读完博士并留校任教。父母在乡亲们面前赚足了脸面,谁都羡慕他们养了个有出息的儿子。现如今,他放弃乡亲们眼中的金饭碗回乡种地,曾经因为他的出息而挺直腰杆的父母怎么能接受,所以,他回婺源之后一直没敢跟父母讲。

    他回乡种地这件事不止是父母不会理解,就连身边的同学朋友也不能理解,名牌大学的教授,在高校做科研,赚钱稳定,工作踏实,前途也是可期的,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舍弃这么好的工作去种地?

    王建自有他的道理,他在读博士的时候,曾进行过空心村的调研,他发现壮劳力很多都到城里面打工,种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可能未来五到十年内我们国家会出现谁来种地的问题,他的博士生导师,在他读博士期间扔给他34亩地,做豆禾间作氮素转移研究,所以他对地并不陌生。当然研究实验田和运作一个农业公司还是不一样的,他首先要赚钱养活很多人。

    回乡第一年,王建带人在周边试种了一千亩地,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操作,经常在田里面待到半夜两三点钟。农场要养活一百多号人,一睁眼就要发工资,不少的工资让他压力巨大。

    从实验室里面生活非常规律的状态,突然之间来到户外,又经历了第一个农忙季,带着农民干,还自己想着干给农民看。他开过拖拉机,还做过机械维修,从撒种,收割,一直到销售环节全链条亲力亲为。第一年就两个字,疲惫。因为操劳,造成免疫力下降,王建直接住进了医院。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真正做这件事情和做博士论文,不是像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一次大学生来农场实习,同样是卸一车化肥,33吨660袋,他和农民一起干的时候不到一个小时就缷完了,但是他带着这19个年轻人干的时候,三个半小时还没干完,这就是一个挑战。他要从农业机械化的角度上,智能化的角度上,降低劳动强度,这是他们回来种地追求的一个点,把劳动强度降低了,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这个行业感兴趣。

    刚开始接手农场生产运营时,由于缺乏经验,王建和子珍遭遇了首季种植失败之痛,这让他们开始反思,有知识和能干成之间的距离到底在哪里。经过反思,他们发现,他们擅长的是科技如何在生产力转化的过程当中寻求他们管理上的提升,从而轻重缓急地去安排工作,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他们非常莽撞地干活,跟人家变成拼苦力了,这当然不是他们的强项。

    于是他们逐步摸索,取长补短,发挥他们的擅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去发明创造,逐步实现自动化生产,仅小轮车运秧苗改为全自动化、工业化的传输带,这一条生产线就省了三十个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王建和子珍发现农时最讲效率,只有将自然地理信息系统、无人驾驶、遥感数据等现代化手段落地农业生产,才能更加精准地评估气候影响,精准用料用肥,对耕种管收做好提前统筹,他们积极同省内各高校机构加强合作对接,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数字农业雏形。

    6年来,王建和子珍接过父亲的班,用自己所学来解题“谁来种田”,他们改经验种田为科技种田,建立起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模式输出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先后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一万余户农户,累计带动脱贫人数3000多人,离开科研院所多年的子珍也成了现在人们口中的“珍总”。

    在农忙的时候,他们会好长时间得不到很有效的休息,劳累也会让他们有一时冲动,后悔当初的选择,但看到做这件事情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尤其是王建父母的认可。

    有一次,王建抽时间回老家看望父母,他黝黑粗糙的皮肤引起了父母的怀疑,王建只能如实和父母说了辞职种田的事,意料之中的,父母很难接受,母亲又气又心疼,忍不住直掉泪。王建把他的想法和农场的前景描绘给父母听,并把他们接到农场让他们亲自来看,最终,父母认同了他,并和他们在婺源住了下来。这更增加了他们坚持的底气。

    多年的亲身实践,子珍深知人才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022年,她被安徽大学聘为产业教授,与大学共建培训学校,将培训课堂开进田间地头,培育更多“新农人”,促进农业产业化,农场也在发展多元化经营。从以前的稻麦轮作拓展到稻“油”轮作、种养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片千亩油菜田,就是他们从去年10月份开始试种的第一批试验田。他们引领和推广了全程机械化的规模化种植。

    风物长宜放眼量。经过六年的努力,王建从一名科研工作者转型成为了现代农业的管理者,他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现。他就如农田里的植物,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做一名快乐生活、阳光热血的新青年,把自己的一生写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历史中。

    王建望着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春风拂过脸庞,花的清香沁入心脾,他看着子珍骑车在花田中穿梭,顿觉苦尽甘来,略显黝黑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油菜花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es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