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132202/43cbea8c62b328f0.jpg)
文|安于悦读
1975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很多难民逃往美国,以寻求庇护。而后,塔利班赶走了俄国军队,受尽磨难的阿富汗民众又再次经历了内战,塔利班屠杀哈扎拉人,阿富汗儿童遭遇了噩梦般的童年。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就是以此背景创作的。
关于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于1965年出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一名女子学校的教师。
1973年最小的弟弟出生,同年也是阿富汗稳定政权的最后一年。之后,政变与外侵不断,胡塞尼在阿富汗的美好童年也随之结束。
1976年随父母举家搬到巴黎,之后便没有再回国,1980年俄国入侵阿富汗,父亲又带领全家到美国申请政治庇护。
胡塞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专业,1993年取得行医执照,成为一名内科医生,目前已婚,并育有两个孩子。所以说,胡塞尼也是一名兼职作家,很厉害。
主要作品有《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群山的回响》。这些作品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胡塞尼的作品,“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胡塞尼为我们揭开了阿富汗神秘的另一面,身负重压下的苦难民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渴望幸福自由的顽强精神。这些阿富汗人即使经历了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依然勇敢、积极生活、有活力、有梦想和有潜能。
胡塞尼的小说运用老式说故事的艺术,不畏煽情催泪,安排巧合的剧情转折,这是他独特的一面。他非常用心地刻画书中的主要人物,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完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就让小说人物在读者心中活了起来,一路追随着他们的成长、感情,追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问世,是胡塞尼的处女作。这部小说非常成功,使胡塞尼获得了各项新人奖,并在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
2006年,因这部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塞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他还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为阿富汗的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
1999年,胡塞尼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塔利班禁止放风筝的报道,而放风筝是他童年在喀布尔最喜欢的活动。他一时兴起,写了一个小故事,以后把它扩展成了这部小说。
作者在前言这样写道:我脑海中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我知道这两个男孩的友谊前景惨淡,两个人的决裂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巨大。
这也许是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很擅长捕捉脑海中的画面。成悦老师也曾经说过,要想把故事、小说写好,首先脑海中得有画面感。
本书梗概
《追风筝的人》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开始,以主人公阿米尔从幼年到中年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这种叙事风格可以被视为是典型的成长小说。
本书的主人公正是这样的成长典型人物。
幼年的阿米尔单纯稚嫩,和好友、亦是好兄弟哈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国内政权变动,俄国入侵阿富汗,阿米尔的美好童年也被打断,之后,他随父亲逃往美国。
经历了流离失所、生存困境、对梦想的坚持和对爱情的追求等一系列考验。阿米尔开始慢慢成长,意识到自己人生意义的实现,必须通过自我救赎,放下背负多年的心理负担,为自己挺身而出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阿米尔虽远离家乡,但幼年所处的环境与父亲的教育,对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伴随着他的成长,最终他踏上救赎之路,无疑也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这一点描绘出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也表明根深蒂固的本民族传统与文化,依然是最终的归宿。
本书围绕着背叛与救赎、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带着明显的成长小说的色彩,描写了一个少年一段美好而又忧伤的成长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是以主人公完成救赎,成长为真正的男人,回归本民族文化而结束的。
对个人而言,在成长中,有欢乐、有悲苦、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但本民族的文化在人的成长中,会像血液一样自然地流淌在人的身体中,并留下深深的烙印。
为更多了解本部作品,我做了一些额外的补充:
阿富汗比邻巴基斯坦和伊朗,其人民信奉伊斯兰教,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他们相信真主安拉,就像我国有部分信奉佛教,相信观音菩萨一样。《古兰经》的原文在世界未创造之先早已存在天国,后由天使加百列启示穆罕默德才传至世间。
书中提到过几次《古兰经》,起先是作为学生的阿米尔夏天坐在闷热的教室里,背诵《古兰经》。到后来,没经历一次变动便出现一次,他们经常把《古兰经》高举头顶,然后从它下面穿过。
阿米尔婚礼时、阿米尔的父亲葬礼时、哈桑夫妇随拉辛汗回喀布尔时和索拉博出生时都有出现《古兰经》,可见民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之深。
胡赛尼三部小说的主人公都生活在战争,动乱的恶劣环境下,战争令他们家庭破碎。
惊慌无助的同时,他们流亡、移民、妻离子散。但他们依然坚定着信念,有梦想、勇敢、积极地生活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幸福。
本书的三个部分
一、阿米尔在喀布尔的美好童年,与哈桑的兄弟之情,充满快乐的回忆。
二、风筝节后,发生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逼走哈桑父子。俄军入侵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逃难,前往美国。
风筝比赛,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一直萦绕阿米尔耳边多年,直到成年,它也感动着千万读者。
三、二十五后,应拉辛汗之邀回到喀布尔,勇敢地为自己挺身而出,为哈桑尽最后一份力,最终得到救赎。
在巴基斯坦,拉辛汗告诉了阿米尔关于哈桑后面的故事,以及那个惊天的秘密。
阿米尔开始踏上自我救赎之路,拼尽全力救回索拉博。
就像《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提到的一样。孩子生性单纯,在他们面前尽量不要说“我保证”,他们真的会当真,如果由于意外,我们做不到的话,他们会收到很大的伤害。
我多么希望阿米尔当时没有和索拉博说过,保证不再把他放到恤孤院的话啊,也许那样,幼小的索拉博便不会再次经历痛苦的折磨,从而生不可恋。
不过令人欣慰的事,这部小说还是有一个较为美好的结局。
关于成长
这是一部成长之作,书中的主要人物,因命运的动荡而令人牵挂。
比如阿米尔,历经一系列的考验,终于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并获得最终的救赎。
比如哈桑,经历了磨难,但他依然相信美好,遇到一位好姑娘,成为一个自信乐观的人,并没有因不幸而被毁灭本性。这让作为读者的我,深感一丝的安慰。
而阿塞夫的成长,极为扭曲。从小是当地的恶霸,受希特勒的影响,想要把不良血统消除殆尽,从小就有残暴的因子。
在遭受牢狱之灾后,更对哈扎拉人恨之入骨。因此,在阿塞夫有机会掌权后,对哈扎拉人进行屠杀,对反抗他者施以残暴的极刑,对儿童依旧是变态地侵害。
本书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阿米尔从幼年到中年的成长经历;暗线为国内动荡,俄国入侵,塔利班执政发生内战等政治带给普通民众的灾难。
关于救赎
1.阿米尔的父亲
他认为最大的罪行就是说谎,剥夺他人知道真相的权利,而他自己就犯了此罪。他剥夺了哈桑知道真相的权利,他不能光明正大的给哈桑父爱,他对自己严厉,更对阿米尔严厉。为此,他很痛苦。
他的救赎之路,是将罪恶变成善行:不顾他人的嘲笑,修建恤孤院;布施乞丐;给需要的人钱财。美国的生活,也使他给了阿米尔真正想要的父爱。
2.阿米尔
富家子弟,从小生活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性懦弱的他,在最好的兄弟被侵害时,却不敢为其挺身而出,这件事一直困扰着他。
直到中年,回归故土,付出很大的代价,救回兄弟的儿子。从而得到自我的救赎、内心的安宁。
3.哈桑的母亲——沙娜芭
年轻时貌美如花,不洁身自好,名誉扫地。哈桑出生七天未到,便抛夫弃子,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晚年容颜被毁,贫困交加,疾病缠身之后,回到喀布尔,找到哈桑一家,尽心尽力为他照看孩子,以此来弥补犯下的过错,何尝不也是一种救赎。
总而言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或无意或不得已,所犯的错误。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到一条自己的救赎之路,勇敢地追求内心的风筝。
—END—
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与君成悦精进班第二次作业/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1篇
网友评论
感人,到同样会有震撼。
我们没有经历那种社会环境,真的会觉得不可思议。
有作者简介,也有梗概,还分析了书中的三个部分,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