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简介【56岁】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7-23 04:43 被阅读320次

    一、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对鲁君中齐国”美人计”深感失望,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周游列国,大力宣传仁爱、为政以德的学说。

    孔子生平简介【56岁】

    一个人要立于世,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问题和危机。能把危险转化成机会,就是境界的体现。这是孔子“持经达变”的智慧。

    苦难和不幸在普通人看来是灾难,在胸怀大志的孔子看来,就是转折。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化悲愤为力量,化不幸为大幸。在艰难困苦中不忘初心,自立自强,立德立功。

    伟人大都因这样的情怀而成就。毛泽东17岁时离开家乡韶山,离开父母,义无反顾地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临行前改写的一首诗,表明自己的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二、 首站卫国

    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本家同宗颜浊邹(弥子瑕),又是子路的妹夫,颜浊邹受卫灵公宠爱,孔子及其弟子就先至卫国帝丘,住在他家中。经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俸给粟六万。

    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享受“公养之士”的待遇,然而孔子并非是要寻求庇身之所,他心中孜孜以求的是要实现自己关于仁政的思想。此时,有人向卫灵公谗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人暗中监视孔子师徒。

    三、孔子离开卫国在匡被围困

    孔子在卫国尽管衣食无忧,但一直还是希望能遇到一个让他实现理想的贤君明主,于是前往陈国。不料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杀戮匡人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子路欲出战,孔子止之曰:“某无仇于匡,是必有故;当自解。”孔子说罢,坐下来弹唱文王操,三阙告终,外面的匡人听到琴音,加之籧伯玉前来迎接,他们才知道里面坐的是孔子而不是阳虎,于是连忙赔不是而纷纷散去。

    孔子等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女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11.23】)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四、又遭到蒲人的拦截

    孔子在重回帝丘的路上,途经蒲邑,当时,卫国的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

    五、孔子重返卫国帝丘

    孔子一离开蒲地,就吩咐大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在刀剑威逼下的盟约,是不必信守的,就是神灵也不会责怪我们。

    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仍给孔子丰厚的待遇,但没有给孔子具体的事做。弟子们有了较多的时间向孔子请教学问,有时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迹名胜,研究卫国文化,或登山临水,饱览卫国风光。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吉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圣贤是最大的吉人。道是大智慧,德是大福德。自助者天助,自成者天成。自古以来,圣贤逢凶化吉遇难成祥,都离不开德行和智慧。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智者仁者圣贤之所以无忧无惧,无惑无敌,无败局无死地,正是因为他们是具有“无私”大智慧的有道之士与厚德之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生平简介【56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qn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