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树菲菲
进入大学,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唯一标准,它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很多。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等等。
我想经过这一年多,我收获最大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时间的敬畏感。只有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无论优生还是差生,我们每天拥有着相同的时间。
■时间
如果把时间当做我们的第一次投资,我们在学生时代想获得的成绩或是荣誉都能用时间换来。其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从小到大我只听大人们说,你要抓紧时间,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我应该怎样做。整天学习只睡5个小时叫抓紧时间吗?整天刷题不问世事叫抓紧时间吗?但在高中那个年纪,根本没有时间想这些问题,只是匆匆的随着人流一起挤向高考的独木桥。
上大学之后,没有人会去管你的学习,班主任也不会像高中一样,每天督促着你学习学习学习。可能一个学期就只在开学的时候见一次班主任。除了上课之外,其他时间都是自己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呢?
①
时间的第一部分——做好计划。真正接触到时间管理还是在刚上大二,当时在公众号看到很多时间管理达人分享的经验。脑子里闪过的念头:原来还可以这样做。
我认为时间管理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高估自己。
我曾经也列过满满当当的计划,把自己的时间排得精确到分,可事实告诉我,我从来没有坚持超过一周。每天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打乱计划,可能是学生会突然地任务、可能是朋友的邀约……
因此你的目标可以是宏伟的、可以是需要付出n倍努力才能达到的。但计划一定要做切实可行的,可以坚持完成的。
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每天要学习8小时,如果你给自己定了需要10小时才能完成的计划,前几天咬咬牙坚持做完了,短期来看学习时长增加了不少,可同时带来了疲倦感,如果当天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完成计划,还会带来深深地挫败感,久而久之,会造成一种我什么都做不成的错觉。而当天没能完成计划的后果,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堆积在之后的每一天。
这时我们不需要责备自己,而是需要重新制订一份合理的计划。SMART原则是制定计划的小助手:(以英语学习为例)
Specific(具体的):把“我要学好英语”具体到“我要从哪些方面学好英语”。比如单词、听力、语法、写作、阅读种的一种或几种。
Measurable(可度量的):把“我要背单词”具体到我一共需要背多少单词,每天背多少个单词,多少天可以完成。当你把计划量化的时候,每完成一次都有一种打怪升级的感觉,这种感觉会督促着你每天完成计划。
Attainable(可实现的):首先明确我们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我们有效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完不成才制定的。比如说原本一天你可以背100个单词,制定计划的时候为了早点完成加到130个,这个难度还可以接受。但是一味图快加到300,就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即使每天能看完300个单词,但真正记住的也不会比原定计划多多少。
Relevant(相关的):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A说我要准备考四级了,制定的计划却是看完某本散文集。因此对于你的目标来说,“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选择。
Time-bound(有时限的):一份计划因为时限才有了意义,否则1天背完100个单词和100天背完100个单词又有什么区别呢?
遵循以上原则,相信你能制定出一份适合自己的计划。
②
接下来第二部分——计划的实施。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完成后,我们只需要坚定不移的完成就好。在计划实施方面用小工具可以帮我们提升效率:
1.番茄工作法:简单来说就是25+5。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一般循环四个番茄钟为完成一次任务。如果觉得25分钟有些短,也可以找最适合自己的时长。我平时学习需要一个预热过程,25分钟的学习时间对我来说有点短,如果是复习某一门课程时,会把学习时长加到40分钟。
这里用到的工具就是计时器,现在手机上有很多APP都有番茄闹钟的功能,去软件商店下载即可。担心拿着手机自制力不够的同学,还可以去某宝买计时器(避免打广告,大家自己搜索一下吧),我期末复习的时候就一直带着它,有时注意力不集中,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马上就被刺激到接着去复习了。
2.to do list(任务清单):首先将所有待办事项一一排列,并将所有事情排出优先级,标在事项前。然后根据优先级完成任务。我们可以用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记录每天的任务清单,或是用Eexle表格做出自己的任务清单模板。
体现优先级可以利用四象限法则(如下图):横纵坐标分别为紧急、重要。将排列好优先级的事项填入表格中.优先完成紧急重要的事项,接着完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项,第三完成重要且不紧急的事项,最后完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避免我们因为惰性将第四象限的事情提前至第二象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记
以往对于笔记的认识,它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而它是我这一年多意识到第二件重要的事。
是不是觉得自己越长大记忆力越差,小时候可以轻轻松松背下整篇文章,现在背一段都觉得生不如死。这是因为小时候在我们不认字的时候,我们是通过画面和图像来记忆东西的。入学之后,开始识字,学校教育对于图像并不重视。
①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顺从,从此走上了左脑记忆的“不归路”。背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反复读多遍,直至背下。这是利用利用了左脑的机械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背得慢忘得快出错率高,因此会发现在早自习上背了一个学期的课文,在期末考试中依然会错。
那么我们试一下右脑记忆,现在我说出一个词,看你是否可以马上想到。
这个词是——苹果
怎么样,是不是一个苹果的形象马上呈现在脑海中。为什么在我们大脑每天接受成千上万信息之后,在听到苹果这一词还能马上想到。不仅仅是因为苹果在生活中常见,还因为记住苹果用到了图像记忆。
人脑对于图像的敏感程度要远远高于文字的程度。如果能把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转换成熟悉的图像,这样是否能更高效的利用时间?答案:“是的”。记忆一些毫无规律的数字时,如果把一连串数字想象成一幅画面或是一个连续的场景,这样记忆起来是不是比重复读要好多了。
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只用图像记忆,而是希望用这一例子让大家看到右脑记忆的魅力。如果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尝试同时用到左右脑,对于学习将会大有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②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接受的观念是,笔记必须要写整齐。直到我上大一之前我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从头写到尾,本上面的颜色不超过三种,整整齐齐看上去是一份会受老师表扬的笔记。
但是这个笔记对我没用。为什么?因为笔记记的太好了,不仅整齐而且内容全面,就像是另一本教科书一样,而我基本没有看过第二次。
笔记很重要,但下笔要慎重,只需要记下你需要的内容。书上有的知识直接标注页码,老师讲课速度太快那就记下关键字,如果还是跟不上那就放弃课堂上记笔记,先听老师讲完课下再补笔记。你要让自己有一个概念——我的本上面记的都是我需要记住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笔记才会让你打开第二次。
在所有接触过的记笔记方法中,思维导图是将逻辑和图形结合得最好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当做平时梳理知识的关键工具,也可以在期末复习时帮我们复习整本书的内容。
有些大师甚至能将思维导图画完之后呈现出艺术品的感觉。当然,我们的审美要求不用那么高,只要能画出来就可以了。除了手绘之外,还可以用软件制作,在上一篇文章《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我们还一无所知》中写到过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中要体现两点:图像和分级。同时能用图片代替的就不要用文字,能用两个字表达的就不用第三个字;将所要表达观点的主次分清,再绘制到图中。能做到简单、直观、形象就是一份好的笔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无论对于时间还是笔记,这些针对的主体都是你,你不是为谁而活,也不是为谁而学,去选择那个最适合你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那些曾经跟我一样迷茫的学生。
-END-
感谢阅读,我一直在~
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