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表达我对独处的喜爱。
突然想起周国平先生写的散文《人与永恒》里有这么一段话,"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而在大学期间,选择合群还是独处仿佛成为一个难题。由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留校住宿的,从原先家中的独生子女,拥有自己的小房间,变成要和其他三个人,甚至五个人去分享自己的空间,一定会有多少不适应。据有关调查,78%的宿舍都有爆发过较大的争吵,多发于女生宿舍里。
一部分人能其乐融融,与室友融洽的相处。而大部分人却有些不习惯,面和心不和也成为了常态,却要顾忌在别人眼里的自己,会不会是不合群的异类。一边想着要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去磨合自己的为人处世。一边又自我拉扯,怕孤单无人作陪,又不愿勉强自己融入朋友圈里。
人们往往把人际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人生漫漫,学会独处,与真实的自己进行对话交流,才是根本。然而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在大学期间,更是如此,然而多数人在最富裕的年纪里却不自知,甘于玩乐与安逸,反而成为宿舍里熬夜玩游戏最勤快或翘课睡懒觉最频繁的那一个。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我爱社交,可社交在我看来是能力输出,或者通过交换的方式得到快乐和灵感。然而独处是输入,好比沙漏,能细腻地一层层让自己的情绪落下来,每落一层就感觉能量经过一个外部循环又沉下来,沉到我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位置上。
在这个位置上我可以去旅行,或者只是观察午后树叶上的光,或者自己去博物馆呆上一会儿,就算是午夜静静地看一本深奥的历史书也好。我是属于我自己的,那些独处时脑子里长出来的新芽,以及独处时做过的不想分享的事情,都成为小秘密放在心底。
我觉得人是需要小秘密的,有小秘密的人生会比较有趣。而独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自己探趣自己内心的小秘密。
大学四年的时光如同白驹过隙,匆忙间就成为了我们人生中关于青春的最后一段往事。学会独处,能够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与自己进行思考交流,立好小目标去进发。
愿与诸君共勉。

我是亦伦~也可以喊我Allen。
感谢阅读,有任何事宜也可发送简信。
很高兴能在简书这个平台与你相遇,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或者觉得对你有点滴启发……还有个不情之请,希望你能点个赞再摁返回键,这也将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
网友评论
独处才能更加明白自己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