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12309/90210f578087ecf5.jpeg)
在电影《时时刻刻》的一开始,伍尔夫在给她的丈夫的信中说: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写完信后,她就投河自尽了。
电影 中的伍尔夫看起来精神消沉,在现实和小说之间游离,直到崩溃,或许是一种生命的完整形态。不过,电影看起来总是让人沉重,而丝丝入扣的内心变化,又吸引着你的全身神经。因为,她,毫无疑问,是一个有着极大才华的的女人。
电影或许有些部分有着夸大场面的部分,妮可饰演的伍尔夫在形象上是成功的,永远的只穿棉布裙子,抽烟。人生只有两件事,阅读和写作。这些特征,电影中虽说都有,却总也不全面。了解一个天才级的女作家,当然是需要看她的作品的。
去年看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在书中,她说:“我希望大家能想方设法拥有自己的钱财,允许你去旅游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沉湎在书本中或在街头闲荡,让思绪汇入街上的潮流中。因此,我所以要大家去挣钱或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劝大家生活在现实当中,不管你能不能说出自己的感觉,看起来,这都是一种活泼泼的生活。”这一段话,是当时的情况下,是对一些写作的女性来说的,而显然,它是适用于所有女性的。
她的核心关键是要有自我的空间,以至于要有自我的精神追求。
伍尔夫能够说这么响亮的话来,是因为具备了精神追求与独立的条件。这一基本条件的形成,是来自于她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在这本《伍尔夫读书随笔》中,关于阅读,关于女性阅读价值,她做了详细的阐述。
在书的开头,伍尔夫说:“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真是十分自由且可信的教导。她认为自由精神恰恰是书之圣殿里的生命所在。
那么我们在读书时如何判断书的优劣呢?我们要采取态度是,在读一本书时既是作者的同伙,也是审判官。作为同伙,对作家的态度应是宽容的,作为审判官,对作者的态度应是严厉的。当然,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有一个终极判断,那就是趣味才是我们读书时的指明灯,因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们身心激动不已。
在谈到女性写作上,她说:“对于一般女性来说,要想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不仅需要明澈的心境,还需要坚强的意志。”这种坚强的意志力来自于一个人的敏感观察和长久坚持,即一种潜在的精神所求。这里所说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女性的自我认识,以及选择自己过怎样的生活的能力。
回过头再看电影与伍尔夫所写的文字的对比,还是觉得文字更具体一些,更能体会她的内心,做为一个女性的聪慧、善良和好学。一种不断追寻进步和质量的自我约束。
离我那么遥远的伍尔夫用她的作品一再提示女性,精神上的独立和空间上的独立。时代不停地变化,在这一条路上,女人始终走艰难又不坚定。不过,这方面的意识已悄然觉醒。上次看一记者采访理想办创办者刘瑞琳关于女性问题时,她说:“其实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生命还算挺短暂的,很小的年龄就把自己给放弃了。我认识一些女孩子,我会常常提醒她们,我说你不要一结婚生孩子就把自己的精神追求放弃掉,因为你没有真正的精神追求几乎就等于把自己的人生放弃了。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女性特别警惕的。我已经不在意年龄了,也不在意男人是不是喜欢我了,我在意我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我在意我抽象的人生,没有性别的人生,这个价值会有多大。”
按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做,去追求,不妥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2309/7d4226f8e921d94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