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先生轶事

作者: 轻读漫写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09:17 被阅读27次

桂先生轶事

桂先生死了,享年八十岁。

那天晌午过后,太阳偏西的时候,师娘煮好了饭,去叫桂先生吃。书房里没人,往常这时候,桂先生都是在书房里练字的。师娘想,兴许又是去镇上文化站找老武问字了。就坐下来等。

自从半年前老赵去世后,桂先生就再没下过棋了,转而练字。

桂先生有时写着写着就停下来,端详半天,摇摇头,搁了笔出门,去镇上文化站找老武问字:“你说这钩画是上挑的好还是内挑的好?”

老武习的是欧体,对行书的钩画拿捏不准,就认真地铺纸研墨,反复临摹几遍,点点头:“还是内挑好。”

桂先生说:“可是,兰亭是上挑的。”

老武说:“这就对了,先人的笔法,自是有道理的。”

桂先生又说:“不过上挑确实笨拙了些。”

老武又说:“拙中藏巧咧,不然能流传千年?”

……如是争论一番,两人都没得究竟,末了相视一笑,老武泡一壶酽茶,两人一边饮茶,一边天高地远地扯些闲话,末了再各自回家吃饭。

那天师娘煮的是小米青豆粥,小火慢熬出来,橙黄的小米,翠绿的青豆,原色原味,清香浓郁,再加一碟盐水花生米和一碟卤牛肉,给桂先生下酒的。多年的老规矩了,桂先生每天中午吃饭都是要喝两杯的。

师娘等了两个时辰,还不见桂先生回来,心下有些疑惑,她知道桂先生每天这个时候是要准时吃午饭的,即便出门找人下棋、问字,到时就会回来。吃了大半辈子师娘做的饭,别人家的饭,他吃不惯。

直等到太阳快要落山了,仍是不见桂先生回来,师娘着急了,央邻居汪家小宝跑去镇上文化站找了,回来说没有。师娘又给几个桂先生常去的朋友家打电话问了,都说没有。最后想到老赵家,不对,老赵已经不在了,去他家干啥?难道……师娘一个激灵,赶紧拉过小宝来说:“好小宝儿,你快去水井湾看看,有没有你范爷爷。”

小宝懂事地点点头,往河对岸跑去了。

水井湾在河对岸的笔架山下,过桥绕过一座山梁,是一片狭长的河滩地,建不成房,镇上就砌了河堤,把山边一带建成了墓园。

没过一会儿,小宝跑回来了,气喘吁吁地说:“范爷爷在堂子那里睡着了。”

师娘“呀”了一声,心说不好,就急急慌慌地往水井湾奔去,越是心急,越是迈不开腿,没奔出几步就双腿打绊重重地摔在地上。汪家媳妇和几个邻居看到了,赶忙抢步上前扶起师娘,一起往水井湾去了。

桂先生斜靠在墓堂的前壁上,神态安详,双目微闭,一手端酒杯,一手执棋子,正对面前供桌上摆开的一盘棋局指挥若定,桂先生的黑方以当头炮压住红方老帅,再以两车从右路形成绝杀之势。

桂先生手中的酒杯歪斜着,半杯酒泼洒在棋盘上,而另一只酒杯放于红方一侧,满满地盛着酒。众人顺着那酒杯望去,老赵的坟茔在夕阳余晖中肃然孤立。

师娘颤巍巍地扑上前去,喑哑着嗓子叫道:“老头子,回家吃饭吧。”伸手去拽,桂先生轰然倒下,像一座山,瞬间崩塌。

桂先生就此离别了尘世繁华,走了。

桂先生生于民国三十年, 幼时爹给取名叫春生,春天生的。六岁时,郑老爷给爹说:“送娃到学堂念书吧。养儿不读书,不如喂头猪。”

爹起初不允,说:“穷苦人家的娃,念了书也是种地。地里活多,不如趁早给我打帮手。”

郑老爷说:“混账话!少收你两担租就是了。”

爹这才允了,答应送春生去学堂念书,取了个学名叫范春生。

郑老爷说:“我看这娃天资聪明,将来未必不是大富大贵之人,就叫范贵如吧。”春生的学名就叫了范贵如,进了学堂。

学堂是郑老爷办的,请了个先生,专门教郑家坝租客的娃娃。十二个娃娃,跟着先生念《三字经》,贵如念得最专心,一卷书念完,就能倒背如流,还能把其中的典故讲得头头是道。字也写得极好,一手小楷几乎盖过了先生,惹得先生暗暗惊叹,后生可畏,将来必成大器。

学堂办到第三年,工作队来了,把郑家院子闹了个底朝天,分了房分了粮又分了地,最后把郑老爷枪毙了。学堂保留下来了,改名叫郑家坝小学,派了个姓张的老师来,教娃娃们学语文和算术,也给村里翻身农民扫盲。张老师在省城念过书,懂天文懂地理,还懂共产主义。村里开大会时,张老师都要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贵如听懂了,有时张老师叫他上台去一起讲。

转年,张老师要调到县里去当副县长了,临走对贵如说:“你跟我一起去吧,前途不可限量。”贵如不去,说:“我喜欢当老师,跟你一样教娃娃念书。”张老师无奈,去找爹说,爹劝贵如,还是不去,气得爹一根锄把直接就挥了过来,桂先生顿时头破血流。张老师说:“当老师,也是为人民服务,以后还有机会。”就推荐贵如去县里的师范学校,培训了两个月,回来当了老师。

当了老师的贵如喜欢戴一副黑框眼镜,越发显得斯文。时常拿一卷书,在村口的河边读,远远看去,修长挺拔的身影,透着股读书人的精气。村里人见了,远远地绕路而过,怕惊扰了他。有次农忙时节,爹在田里喊:“春生,快来帮我撒种,误了农时,要欠收的。”贵如不应,装没听见。爹无奈,又喊:“范先生,来帮我锄草啰。”这才应了,挽裤腿下田,却把种籽尽撒在了犁沟外,又被爹臭骂:“真把你当先生啦?——五谷不分的范先生,不会种庄稼,以后有你的饭吃!?”贵如起身上岸,又捧起了书。

村里人一阵哄笑,就把“范先生”叫开了。

过了两年,张老师做了县委书记,派人来请贵如去当秘书,贵如仍是不去,气得爹跺脚大骂:“真是穷秀才的命,你就当一辈子先生吧,书都念到牛肚子去了。家里没你的饭吃,滚你学校去!”一只碗朝贵如扔了过来,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贵如被赶出家门,索性住到学校去了。

贵如教书却更用心了,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公社又派了两个年青的老师来,让贵如做了校长。做了校长的贵如觉得名字不像校长,就改成了桂儒。

村里人还是叫“范先生”,叫得桂儒自己都忘了名字。偏偏就遇到了三年天灾,庄稼颗粒无收,“饭”成了最能刺痛人心,最忌讳提到的字眼,哪怕是同音的“范”了,也能勾起人们某种强烈的反应。被饿得越发清瘦的桂儒,已经无力捏住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有气无力地纠正村里人:没“饭”了,叫我“桂先生”罢。

从此,“桂先生”就叫开了,直到他的一生,真名倒被人忘记了。

桂先生二十八岁那年,师娘到了桂先生身边。

师娘薛青梅,是从省城来的下乡知青。师娘的父亲原来是省里的领导,被师娘学校的革命小将们揪出来,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师娘中学还没毕业就被迫离开学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大队刘支书开着拖拉机从公社接回了几个知青,薛青梅在其中显得身材格外瘦小,穿着单薄的衣衫,瑟瑟发抖地站在角落里,瞪着惊惶失措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刘支书安排完了其他人,才对青梅说:“你去学校当老师吧,下地的活你吃不消。”

小学已经停课了,两个年青的老师参加公社的红卫兵闹革命去了,学生放假回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去了。桂先生不愿意下地干活,刘支书就让他在学校看门,晚上教社员学“老三篇”,也记工分。

刘支书把青梅交给桂先生说:“过去旧社会地主还办学堂让娃娃念书。现在新社会了,倒让娃娃下地干活。哪有这样的道理?你们把学校收拾一下,让娃娃都回来念书。”

学校的课桌被红卫兵小将们砸烂了,东倒西歪地乱扔着。黑板上、墙上贴满了大字报和标语,被风刮得呼啦啦响。操场上满是武斗后留下的碎砖乱石,一片狼籍。桂先生带着青梅修理课桌,刚搬了两张桌子,手指就就被划伤了。桂先生说:“别干了,你去厨房做饭吧。”

晚上,青梅做好了饭菜,来叫桂先生吃。忙活了一天,修好了大部分课桌,看着一天的劳动成果,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很欣慰。桂先生说:“好,吃饭,明天继续干。”

在昏暗的灯光里,一张缺腿的桌子支在屋檐下,摆着青梅做好的饭菜。青梅低头盛饭,氲氤的热气扑上她青春的脸庞,侧影在灯光里显得格外姣美。桂先生凝望着她,有一丝的恍惚,这是一种直击人心的温暖,瞬间触动了他。

爹是去年冬天去世的,临终时拉着桂先生的手:“不肖啊!我到底是看不到你成家了。”咽了气却闭不了眼,死不瞑目。桂先生当了小学校长那年,爹就张罗着给他说亲。娘死的早,爹一手把他拉扯大,原本指望他把书念好了,能在县当个官司,也好出人头地,没想到他却非要当老师。“当个教书匠也算是正经职业,可你也要成个家,让我这把老骨头死的时候能闭上眼啊。”可桂先生最终没能让爹闭上眼,媒人说的好几家的姑娘,桂先生死活不愿意,气得爹只吐血,最后就作罢了,由着他去。

爹死了,世上已无亲人。桂先生住在学校里,没人喊他回家吃饭了。时常会感到一种透心的孤独,把他定在破败的操场上,只有山风与他作伴。

青梅到来,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思想。这是一个安静的女子,虽然来自省城,但是她从小并没有享受到父亲的职位带给她的优越感,反而是父亲的严厉和冷峻,使她变得怯懦和孤僻。父亲被打倒后,她感受到的是惊恐、怨恨和怀疑。唯一能依靠的妈妈也在历次冲击中精神失常了,由姐姐照顾着,艰难地过着日子。青梅仿佛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谁都顾不了她,所以,学校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她第一个就报了名。

青梅本来就是抱着“扎根农村”的念头来到郑家坝的,她接触到的第一个人是桂先生,他给了她关爱、呵护,起初她是把他当作父亲一样崇敬和爱戴的,并没有往深里想,后来在刘支书的撮合下,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虑就答应了。

从此,青梅陪伴桂先生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起初,人们叫她“薛老师”。后来,人们叫她“师娘”,格外亲热。

十年浩劫结束了,师娘的父亲平反恢复了原职,亲自到郑家坝来接师娘回省城。

“以前是我没把你们照顾好,现在你妈不在了,你大姐和你姐夫移民到加拿大去了。我马上退休了,身边没有个亲人,你跟我回去吧。”白发苍苍的副省长恳求师娘。

师娘不为所动,坚定地说:“我的家在郑家坝,我喜欢这里,我不回去。”

老父亲无奈,又转向桂先生:“知青返城,是符合政策的。我可以把你们都调回去,重新安排工作。”

桂先生说:“感谢首长厚爱,只是晚辈世代在郑家坝为农,未敢贪图省城的繁华,实难从命。”

“书呆子!”副省长愤而离去,在秘书的搀扶下,背影显得那么苍凉而落寞。

师娘瞬间崩溃了,泪流满面地大叫一声:“爸——”

老父亲停步,转身,老泪纵横,“青梅,跟我回去吧。”

师娘摇摇头,“让正平跟您去吧。”从身后拉过十岁的儿子正平,“你跟爷爷去省城念书吧,以后好好照顾爷爷。“

正平随姥爷上了吉普车,吉普车在沿河而建的简易公路上绝尘而去,把桂先生、师娘和抱在怀里的女儿正红远远地抛在后面。

正平在省城从小学一路上到大学都很努力,大学毕业后,正平本想参加工作留在姥爷身边照顾他,姥爷却因病去世了。料理完姥爷的后事,正平就随姨妈去了加拿大。

正红中学毕业,毅然报考了省城的师范大学,她对桂先生和师娘说:“我上完大学就回来当老师,一辈子照顾您们。”

师娘说:“你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不用管我们。”

但正红还是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回来了。

那年夏天,村前那条河发了一场大水,这场百年不遇的洪灾,一夜之间,把沿河而建的村街全部冲毁了,也冲毁了郑家坝小学。

那天晚上,洪水是两点钟以排山倒海之势从上游猛扑下来的。正红还在灯下看书,桂先生和师娘已经入睡了。雨声和河水的咆哮声越来越紧,正红突然有些心荒,她放下书出去查看时吓了一跳,操场已经全被淹没了,一片汪洋。赶紧返身回来叫醒了爸爸和妈妈,又叫醒了住在隔壁的三位老师,猛然想起学生i宿舍还有十多个寄宿的学生,又连忙飞奔过去叫醒了他们。正红带领师生紧急从学校后门撤离到后山上,不到半个小时,学校连同附近的民房就被大水卷走了。

第一批来到郑家坝抢险救灾的民间组织是正平国际贸易公司,由中国区董事长、归国华侨薛正平亲自带队,对口援建郑家坝小学,正平捐资五百万元,第二年秋天就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小学,有了三层楼的教室,有了教师楼,有了图书室,还有了铺了彩色塑胶跑道的操场。县上要把学校改名为“正平小学”,并且在大门旁立一块石碑记录下正平的博大爱心,但被正平拒绝了。

被洪水冲毁的村街也很快恢复了,街道拓宽了,两边的居民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很快建起了楼房,一座新兴的小镇拔地而起。

新学期开学后,正红就在新学校正式当了一名老师。

桂先生从镇上走过,遇见的人都要恭敬地叫一声:“桂先生,您上街了?”无论男女老少。桂先生在郑家坝教书四十年,很多家里上下三辈人都是桂先生的学生。

多少年来,都是这样的——老子把儿子送到学校,对桂先生诚惶诚恐地说:“以前没好好跟您念书,后悔莫及,现在犬子就交给您了,不听话,狠打!”转身对儿子严厉地说:“听桂先生的话,好好念书。我过去上学都是挨过是桂先生打的,不要说你。”儿子把孙子送到学校,也会说这样话:“听桂先生的话,好好念书,我和你爷爷都挨过桂先生的打,还别说你。”老辈人都这么教育他们的后人,桂先生就成了镇上最受尊敬的人,比镇长都受人尊敬。

学校规模扩大了,桂先生却退休了,又被聘任为名誉校长,还时常操心着学校的事。

退了休的桂先生喜欢上了下象棋,对手是退休的县农业局副局长老赵。老赵喜酒,每次与桂先生对弈前,必叫老伴烫二两苞谷酒,一边细细地啜饮,一边凝神静气地拈子走棋。老赵在微熏时,能把一招“井底探月”的杀法运用到极致,这一招是老赵从古棋谱上学来的,经过他的反复推演和实战,已经掌握得炉火纯青,不多不少,一定是在十三步上,把一匹老马的铁蹄踏在对方老将的头上,绝了,无人能破。

桂先生每每中招,便要被老赵戏谑“手下败将”。桂先生不服,“若不施你那井底探月的怪招,未必我会输。”于是再找老赵对弈时,便笑闹着夺下他的酒壶,”你不喝酒,未必能赢得了我。“老赵哪能舍得这命根子,再夺了过来,许诺说:”若你能挡得住我十三步,就算你赢得。”

桂先生哪肯受此轻视,使了浑身解数,真就无法突破那十三步,如是数年,桂先生也不气馁,每日午后,雷打不动地要找老赵“杀几把”。

镇上在水井湾建起了公墓,桂先生对老赵说:“以后咱俩躺一块,在生赢不了你的井底探月,到下面去了再赢你。”老赵说:“好啊,到那边了,我再让着你。”俩人就选择了紧靠在一起的两个墓堂,又让工匠在墓堂前的砌一石桌,石桌上又刻了一副棋盘。

桂先生让正平从省城购得一部古棋谱回来,闭门研习井底捞月的破招,这一招名叫“双龙戏珠”,先以虚招打乱老赵的井底探月布局,再趁其不备,集中火力猛攻其一侧,最后以双车直取对方老帅。研习数日,桂先生自觉绝技在身,信心满满地去找老赵一决高下时,却听到了老赵先他而去的噩耗。

送走了老赵,桂先生落落寡欢,烧了棋谱,再未碰过象棋,后来在师娘的开导下,转而习字。桂先生幼时在私塾先生的教导下,本已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后来在办学授课中,坚持以毛笔书写,一手行楷写得镌永飘逸,十里八乡有名。镇文化站老武,也是自幼习书,一手欧体功力深厚,浑然天成,颇有名望。两人志趣相投,各取所长,习书品茶,也不亦乐乎。

那天午后,桂先生午睡起来便觉神思恍惚,眼前似有千军万马,身披黑甲,手持兵器,正向敌军阵营冲杀。敌军则身披红甲,阵列严整,来势凶猛,两军交战只一个回合,黑军便阵脚大乱,溃不成军。桂先生一惊,定神细看,原来红军主帅高大威猛,傲然挺立,剑指黑军,声震天宇:“探——月——”。再看黑军,却无主将!桂先生立时汗如雨下,急急地拽过酒壶,怀揣棋子,真奔水井湾而去……

�粉����5��d一

桂先生死了,享年八十岁。

那天晌午过后,太阳偏西的时候,师娘煮好了饭,去叫桂先生吃。书房里没人,往常这时候,桂先生都是在书房里练字的。师娘想,兴许又是去镇上文化站找老武问字了。就坐下来等。

自从半年前老赵去世后,桂先生就再没下过棋了,转而练字。

桂先生有时写着写着就停下来,端详半天,摇摇头,搁了笔出门,去镇上文化站找老武问字:“你说这钩画是上挑的好还是内挑的好?”

老武习的是欧体,对行书的钩画拿捏不准,就认真地铺纸研墨,反复临摹几遍,点点头:“还是内挑好。”

桂先生说:“可是,兰亭是上挑的。”

老武说:“这就对了,先人的笔法,自是有道理的。”

桂先生又说:“不过上挑确实笨拙了些。”

老武又说:“拙中藏巧咧,不然能流传千年?”

……如是争论一番,两人都没得究竟,末了相视一笑,老武泡一壶酽茶,两人一边饮茶,一边天高地远地扯些闲话,末了再各自回家吃饭。

那天师娘煮的是小米青豆粥,小火慢熬出来,橙黄的小米,翠绿的青豆,原色原味,清香浓郁,再加一碟盐水花生米和一碟卤牛肉,给桂先生下酒的。多年的老规矩了,桂先生每天中午吃饭都是要喝两杯的。

师娘等了两个时辰,还不见桂先生回来,心下有些疑惑,她知道桂先生每天这个时候是要准时吃午饭的,即便出门找人下棋、问字,到时就会回来。吃了大半辈子师娘做的饭,别人家的饭,他吃不惯。

直等到太阳快要落山了,仍是不见桂先生回来,师娘着急了,央邻居汪家小宝跑去镇上文化站找了,回来说没有。师娘又给几个桂先生常去的朋友家打电话问了,都说没有。最后想到老赵家,不对,老赵已经不在了,去他家干啥?难道……师娘一个激灵,赶紧拉过小宝来说:“好小宝儿,你快去水井湾看看,有没有你范爷爷。”

小宝懂事地点点头,往河对岸跑去了。

水井湾在河对岸的笔架山下,过桥绕过一座山梁,是一片狭长的河滩地,建不成房,镇上就砌了河堤,把山边一带建成了墓园。

没过一会儿,小宝跑回来了,气喘吁吁地说:“范爷爷在堂子那里睡着了。”

师娘“呀”了一声,心说不好,就急急慌慌地往水井湾奔去,越是心急,越是迈不开腿,没奔出几步就双腿打绊重重地摔在地上。汪家媳妇和几个邻居看到了,赶忙抢步上前扶起师娘,一起往水井湾去了。

桂先生斜靠在墓堂的前壁上,神态安详,双目微闭,一手端酒杯,一手执棋子,正对面前供桌上摆开的一盘棋局指挥若定,桂先生的黑方以当头炮压住红方老帅,再以两车从右路形成绝杀之势。

桂先生手中的酒杯歪斜着,半杯酒泼洒在棋盘上,而另一只酒杯放于红方一侧,满满地盛着酒。众人顺着那酒杯望去,老赵的坟茔在夕阳余晖中肃然孤立。

师娘颤巍巍地扑上前去,喑哑着嗓子叫道:“老头子,回家吃饭吧。”伸手去拽,桂先生轰然倒下,像一座山,瞬间崩塌。

桂先生就此离别了尘世繁华,走了。

桂先生生于民国三十年, 幼时爹给取名叫春生,春天生的。六岁时,郑老爷给爹说:“送娃到学堂念书吧。养儿不读书,不如喂头猪。”

爹起初不允,说:“穷苦人家的娃,念了书也是种地。地里活多,不如趁早给我打帮手。”

郑老爷说:“混账话!少收你两担租就是了。”

爹这才允了,答应送春生去学堂念书,取了个学名叫范春生。

郑老爷说:“我看这娃天资聪明,将来未必不是大富大贵之人,就叫范贵如吧。”春生的学名就叫了范贵如,进了学堂。

学堂是郑老爷办的,请了个先生,专门教郑家坝租客的娃娃。十二个娃娃,跟着先生念《三字经》,贵如念得最专心,一卷书念完,就能倒背如流,还能把其中的典故讲得头头是道。字也写得极好,一手小楷几乎盖过了先生,惹得先生暗暗惊叹,后生可畏,将来必成大器。

学堂办到第三年,工作队来了,把郑家院子闹了个底朝天,分了房分了粮又分了地,最后把郑老爷枪毙了。学堂保留下来了,改名叫郑家坝小学,派了个姓张的老师来,教娃娃们学语文和算术,也给村里翻身农民扫盲。张老师在省城念过书,懂天文懂地理,还懂共产主义。村里开大会时,张老师都要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贵如听懂了,有时张老师叫他上台去一起讲。

转年,张老师要调到县里去当副县长了,临走对贵如说:“你跟我一起去吧,前途不可限量。”贵如不去,说:“我喜欢当老师,跟你一样教娃娃念书。”张老师无奈,去找爹说,爹劝贵如,还是不去,气得爹一根锄把直接就挥了过来,桂先生顿时头破血流。张老师说:“当老师,也是为人民服务,以后还有机会。”就推荐贵如去县里的师范学校,培训了两个月,回来当了老师。

当了老师的贵如喜欢戴一副黑框眼镜,越发显得斯文。时常拿一卷书,在村口的河边读,远远看去,修长挺拔的身影,透着股读书人的精气。村里人见了,远远地绕路而过,怕惊扰了他。有次农忙时节,爹在田里喊:“春生,快来帮我撒种,误了农时,要欠收的。”贵如不应,装没听见。爹无奈,又喊:“范先生,来帮我锄草啰。”这才应了,挽裤腿下田,却把种籽尽撒在了犁沟外,又被爹臭骂:“真把你当先生啦?——五谷不分的范先生,不会种庄稼,以后有你的饭吃!?”贵如起身上岸,又捧起了书。

村里人一阵哄笑,就把“范先生”叫开了。

过了两年,张老师做了县委书记,派人来请贵如去当秘书,贵如仍是不去,气得爹跺脚大骂:“真是穷秀才的命,你就当一辈子先生吧,书都念到牛肚子去了。家里没你的饭吃,滚你学校去!”一只碗朝贵如扔了过来,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贵如被赶出家门,索性住到学校去了。

贵如教书却更用心了,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公社又派了两个年青的老师来,让贵如做了校长。做了校长的贵如觉得名字不像校长,就改成了桂儒。

村里人还是叫“范先生”,叫得桂儒自己都忘了名字。偏偏就遇到了三年天灾,庄稼颗粒无收,“饭”成了最能刺痛人心,最忌讳提到的字眼,哪怕是同音的“范”了,也能勾起人们某种强烈的反应。被饿得越发清瘦的桂儒,已经无力捏住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有气无力地纠正村里人:没“饭”了,叫我“桂先生”罢。

从此,“桂先生”就叫开了,直到他的一生,真名倒被人忘记了。

桂先生二十八岁那年,师娘到了桂先生身边。

师娘薛青梅,是从省城来的下乡知青。师娘的父亲原来是省里的领导,被师娘学校的革命小将们揪出来,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师娘中学还没毕业就被迫离开学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大队刘支书开着拖拉机从公社接回了几个知青,薛青梅在其中显得身材格外瘦小,穿着单薄的衣衫,瑟瑟发抖地站在角落里,瞪着惊惶失措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刘支书安排完了其他人,才对青梅说:“你去学校当老师吧,下地的活你吃不消。”

小学已经停课了,两个年青的老师参加公社的红卫兵闹革命去了,学生放假回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去了。桂先生不愿意下地干活,刘支书就让他在学校看门,晚上教社员学“老三篇”,也记工分。

刘支书把青梅交给桂先生说:“过去旧社会地主还办学堂让娃娃念书。现在新社会了,倒让娃娃下地干活。哪有这样的道理?你们把学校收拾一下,让娃娃都回来念书。”

学校的课桌被红卫兵小将们砸烂了,东倒西歪地乱扔着。黑板上、墙上贴满了大字报和标语,被风刮得呼啦啦响。操场上满是武斗后留下的碎砖乱石,一片狼籍。桂先生带着青梅修理课桌,刚搬了两张桌子,手指就就被划伤了。桂先生说:“别干了,你去厨房做饭吧。”

晚上,青梅做好了饭菜,来叫桂先生吃。忙活了一天,修好了大部分课桌,看着一天的劳动成果,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很欣慰。桂先生说:“好,吃饭,明天继续干。”

在昏暗的灯光里,一张缺腿的桌子支在屋檐下,摆着青梅做好的饭菜。青梅低头盛饭,氲氤的热气扑上她青春的脸庞,侧影在灯光里显得格外姣美。桂先生凝望着她,有一丝的恍惚,这是一种直击人心的温暖,瞬间触动了他。

爹是去年冬天去世的,临终时拉着桂先生的手:“不肖啊!我到底是看不到你成家了。”咽了气却闭不了眼,死不瞑目。桂先生当了小学校长那年,爹就张罗着给他说亲。娘死的早,爹一手把他拉扯大,原本指望他把书念好了,能在县当个官司,也好出人头地,没想到他却非要当老师。“当个教书匠也算是正经职业,可你也要成个家,让我这把老骨头死的时候能闭上眼啊。”可桂先生最终没能让爹闭上眼,媒人说的好几家的姑娘,桂先生死活不愿意,气得爹只吐血,最后就作罢了,由着他去。

爹死了,世上已无亲人。桂先生住在学校里,没人喊他回家吃饭了。时常会感到一种透心的孤独,把他定在破败的操场上,只有山风与他作伴。

青梅到来,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思想。这是一个安静的女子,虽然来自省城,但是她从小并没有享受到父亲的职位带给她的优越感,反而是父亲的严厉和冷峻,使她变得怯懦和孤僻。父亲被打倒后,她感受到的是惊恐、怨恨和怀疑。唯一能依靠的妈妈也在历次冲击中精神失常了,由姐姐照顾着,艰难地过着日子。青梅仿佛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谁都顾不了她,所以,学校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她第一个就报了名。

青梅本来就是抱着“扎根农村”的念头来到郑家坝的,她接触到的第一个人是桂先生,他给了她关爱、呵护,起初她是把他当作父亲一样崇敬和爱戴的,并没有往深里想,后来在刘支书的撮合下,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虑就答应了。

从此,青梅陪伴桂先生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起初,人们叫她“薛老师”。后来,人们叫她“师娘”,格外亲热。

十年浩劫结束了,师娘的父亲平反恢复了原职,亲自到郑家坝来接师娘回省城。

“以前是我没把你们照顾好,现在你妈不在了,你大姐和你姐夫移民到加拿大去了。我马上退休了,身边没有个亲人,你跟我回去吧。”白发苍苍的副省长恳求师娘。

师娘不为所动,坚定地说:“我的家在郑家坝,我喜欢这里,我不回去。”

老父亲无奈,又转向桂先生:“知青返城,是符合政策的。我可以把你们都调回去,重新安排工作。”

桂先生说:“感谢首长厚爱,只是晚辈世代在郑家坝为农,未敢贪图省城的繁华,实难从命。”

“书呆子!”副省长愤而离去,在秘书的搀扶下,背影显得那么苍凉而落寞。

师娘瞬间崩溃了,泪流满面地大叫一声:“爸——”

老父亲停步,转身,老泪纵横,“青梅,跟我回去吧。”

师娘摇摇头,“让正平跟您去吧。”从身后拉过十岁的儿子正平,“你跟爷爷去省城念书吧,以后好好照顾爷爷。“

正平随姥爷上了吉普车,吉普车在沿河而建的简易公路上绝尘而去,把桂先生、师娘和抱在怀里的女儿正红远远地抛在后面。

正平在省城从小学一路上到大学都很努力,大学毕业后,正平本想参加工作留在姥爷身边照顾他,姥爷却因病去世了。料理完姥爷的后事,正平就随姨妈去了加拿大。

正红中学毕业,毅然报考了省城的师范大学,她对桂先生和师娘说:“我上完大学就回来当老师,一辈子照顾您们。”

师娘说:“你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不用管我们。”

但正红还是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回来了。

那年夏天,村前那条河发了一场大水,这场百年不遇的洪灾,一夜之间,把沿河而建的村街全部冲毁了,也冲毁了郑家坝小学。

那天晚上,洪水是两点钟以排山倒海之势从上游猛扑下来的。正红还在灯下看书,桂先生和师娘已经入睡了。雨声和河水的咆哮声越来越紧,正红突然有些心荒,她放下书出去查看时吓了一跳,操场已经全被淹没了,一片汪洋。赶紧返身回来叫醒了爸爸和妈妈,又叫醒了住在隔壁的三位老师,猛然想起学生i宿舍还有十多个寄宿的学生,又连忙飞奔过去叫醒了他们。正红带领师生紧急从学校后门撤离到后山上,不到半个小时,学校连同附近的民房就被大水卷走了。

第一批来到郑家坝抢险救灾的民间组织是正平国际贸易公司,由中国区董事长、归国华侨薛正平亲自带队,对口援建郑家坝小学,正平捐资五百万元,第二年秋天就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小学,有了三层楼的教室,有了教师楼,有了图书室,还有了铺了彩色塑胶跑道的操场。县上要把学校改名为“正平小学”,并且在大门旁立一块石碑记录下正平的博大爱心,但被正平拒绝了。

被洪水冲毁的村街也很快恢复了,街道拓宽了,两边的居民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很快建起了楼房,一座新兴的小镇拔地而起。

新学期开学后,正红就在新学校正式当了一名老师。

桂先生从镇上走过,遇见的人都要恭敬地叫一声:“桂先生,您上街了?”无论男女老少。桂先生在郑家坝教书四十年,很多家里上下三辈人都是桂先生的学生。

多少年来,都是这样的——老子把儿子送到学校,对桂先生诚惶诚恐地说:“以前没好好跟您念书,后悔莫及,现在犬子就交给您了,不听话,狠打!”转身对儿子严厉地说:“听桂先生的话,好好念书。我过去上学都是挨过是桂先生打的,不要说你。”儿子把孙子送到学校,也会说这样话:“听桂先生的话,好好念书,我和你爷爷都挨过桂先生的打,还别说你。”老辈人都这么教育他们的后人,桂先生就成了镇上最受尊敬的人,比镇长都受人尊敬。

学校规模扩大了,桂先生却退休了,又被聘任为名誉校长,还时常操心着学校的事。

退了休的桂先生喜欢上了下象棋,对手是退休的县农业局副局长老赵。老赵喜酒,每次与桂先生对弈前,必叫老伴烫二两苞谷酒,一边细细地啜饮,一边凝神静气地拈子走棋。老赵在微熏时,能把一招“井底探月”的杀法运用到极致,这一招是老赵从古棋谱上学来的,经过他的反复推演和实战,已经掌握得炉火纯青,不多不少,一定是在十三步上,把一匹老马的铁蹄踏在对方老将的头上,绝了,无人能破。

桂先生每每中招,便要被老赵戏谑“手下败将”。桂先生不服,“若不施你那井底探月的怪招,未必我会输。”于是再找老赵对弈时,便笑闹着夺下他的酒壶,”你不喝酒,未必能赢得了我。“老赵哪能舍得这命根子,再夺了过来,许诺说:”若你能挡得住我十三步,就算你赢得。”

桂先生哪肯受此轻视,使了浑身解数,真就无法突破那十三步,如是数年,桂先生也不气馁,每日午后,雷打不动地要找老赵“杀几把”。

镇上在水井湾建起了公墓,桂先生对老赵说:“以后咱俩躺一块,在生赢不了你的井底探月,到下面去了再赢你。”老赵说:“好啊,到那边了,我再让着你。”俩人就选择了紧靠在一起的两个墓堂,又让工匠在墓堂前的砌一石桌,石桌上又刻了一副棋盘。

桂先生让正平从省城购得一部古棋谱回来,闭门研习井底捞月的破招,这一招名叫“双龙戏珠”,先以虚招打乱老赵的井底探月布局,再趁其不备,集中火力猛攻其一侧,最后以双车直取对方老帅。研习数日,桂先生自觉绝技在身,信心满满地去找老赵一决高下时,却听到了老赵先他而去的噩耗。

送走了老赵,桂先生落落寡欢,烧了棋谱,再未碰过象棋,后来在师娘的开导下,转而习字。桂先生幼时在私塾先生的教导下,本已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后来在办学授课中,坚持以毛笔书写,一手行楷写得镌永飘逸,十里八乡有名。镇文化站老武,也是自幼习书,一手欧体功力深厚,浑然天成,颇有名望。两人志趣相投,各取所长,习书品茶,也不亦乐乎。

那天午后,桂先生午睡起来便觉神思恍惚,眼前似有千军万马,身披黑甲,手持兵器,正向敌军阵营冲杀。敌军则身披红甲,阵列严整,来势凶猛,两军交战只一个回合,黑军便阵脚大乱,溃不成军。桂先生一惊,定神细看,原来红军主帅高大威猛,傲然挺立,剑指黑军,声震天宇:“探——月——”。再看黑军,却无主将!桂先生立时汗如雨下,急急地拽过酒壶,怀揣棋子,真奔水井湾而去……

相关文章

  • 桂先生轶事

    桂先生轶事 一 桂先生死了,享年八十岁。 那天晌午过后,太阳偏西的时候,师娘煮好了饭,去叫桂先生吃。书房里没人,往...

  • 林语堂先生轶事

    01 林语堂先生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英文教员,开学第一天,上课铃打了很久,他才手提一个大皮包走进教室。学生们以为里...

  • 我的错先生轶事

    刚看到这个韩国动画电影的名字,还以为是一个很幽默风趣的电影。看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个很灰暗的电影,写出了这个...

  • 东坡先生轶事有三

    近日听了一个声音剧《了不起的苏东坡》甚和我之胃口,跟之前啃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可以相互印证,同时又觉得东坡先...

  • 《六十年变迁》青春燃烧的岁月:

    (记厂业余文工团轶事) 生活中越累就越想放势自已!进厂初期负责㝉传和青年工作的是苏书记(后常南桂接位...

  • 沈从文:作为乡下人,我骄傲了吗?(新书推荐)

    沈从文先生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有一段轶事为人乐道。当时沈先生文章名气很大,因为其多描写“湘西世界”,所以常常以“乡下...

  • 【毒门轶事】 目录

    【毒门轶事】楔子 - 简书 【毒门轶事】一、水中月 - 简书 【毒门轶事】二、镜中花 - 简书 【毒门轶事】三、蛊...

  • 和谐人生禅绕家族生活记——114

    时间:2019.12.22 星期天 整理于:2019.12.28 11:26 孙桂香作品 大漠先生:@孙桂香[玫瑰...

  • 书法大家金伯兴先生轶事

    书法大家金伯兴先生轶事 刘阳 与金伯兴先生相识已有十多年了,我和同道师友们都有一个共识...

  • 【暗黑】动物小镇轶事(6)

    动物小镇轶事 | 湖底故事(三) 上期链接:湖底故事(二) 这是鲶鱼先生写的第三个故事。我发现鲶鱼先生有一种叙事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桂先生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uv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