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究竟是穷养?还是富养?各人有各人的道理。
一般来说的话,穷人是穷养的多,富人是富养的多。
但情况不是绝对,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就会有对孩子的补偿心理,自己越穷就越想给孩子最好的。
比如周星驰电影《长江七号》里面,一边在工地打工,一边供孩子上贵族学校的父亲。
而富人家庭里,也有那种给孩子报了许多的才艺学习班,外语、钢琴、书法、舞蹈等等,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实,拿出大把的钱培养孩子的未来,这也未必就是“富养”。
实际上,除了极少数父母,无论穷人富人,对于孩子都还停留在散养的状态。毕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免不了延续上一辈人的惯性。
对于穷养、富养这个问题,“名嘴”梁宏达曾发表过一番高见。
他认为,穷养和富养是为人父母者特别难把握的一个尺度。梁宏达的看法是,“我觉得穷养会给孩子带来对物质欲望的一种激情渴望,而富养极容易使孩子将来失去一种上进的动力。
所以,就物质对于我们来讲,它是一种刺激、激励,还是使我们陷入一种奢侈当中。”
梁宏达举了一个吃洋快餐的例子,我们做家长的常给孩子说不要吃垃圾食品,可很多孩子就上这个瘾,就喜欢吃这些垃圾食品。
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往往把它当做了一个奖励方式,孩子表现好,考了100分,父母就带着孩子去吃一顿。
这算什么呢,这不就成了一种诱饵式的激励吗?
而你要是大大方方地带着孩子去吃呢,给孩子一个随便吃、很平常的信号,孩子也就自然没有这个(吃垃圾食品)的渴望了。
因为他觉得太平常、没有什么诱惑力了,滋味和家里的红烧肉一样嘛,说不定还不如家里的饭好吃呢。
“穷养富养最好的一种方式是,你要给孩子一个确立的边界,什么样是你的正常消费方式”。梁宏达表示,无论穷养富养,前提条件是教养,是教会他规矩,要“说人话,懂人事”。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让孩子明白规矩的边界在哪儿。
......很多人是教了孩子很多技能,又领这证那证,学了这个知识那个知识,其实所有这些东西(大都是无效的)——你技能不行,社会可以救济你,你要不懂规矩,恐怕是寸步难行。
很多家长都不懂得这个边界在哪儿。
特别是一些穷出身的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钱、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就够了。
然后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去报学习班,他也就把孩子送过去,因为自己是苦出身,就特别希望把自己的缺憾通过孩子身上获得弥补。
我输在了起跑线上,我的孩子不能够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
但是呢,你好好想一想,你们小的时候那一批人当中,现在成就最高的,就是家里富裕的那一个吗?
不一定吧。
实话说,“不让输在起跑线上”是一门生意,是现在课外辅导和教育培训火热的根基所在。
类似的还有“牛奶的谎言”、“酸碱体质理论”等。
制造焦虑和期望,是商人的拿手好戏,揣摩、操纵人性,才是大品牌商业模式的底层密码。
学校和老师教育不好的,你送给那些不知道什么人、以赚钱为最大诉求的机构就能把孩子教育好了?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教育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结构问题,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没学,学了大量没用的,第二个问题是程序失当,家长们把大量理性的知识性的东西放在了童年,进行所谓的早教,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那叫赢在起跑线,输在了终点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发展的机会。”
赢在起跑线,输在了终点站。
振聋发聩。这才是教授。
近年来,大学生弑母、博士自杀等新闻屡见不鲜,他们很多人是学了一肚子的知识,却连最基本的独立谋生、应对社会的能力都不具备。
他们自己的人生才刚开始,却“输在了终点站”,谁会对此负责呢?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上海82岁的丁阿婆老伴已离世,她又患上了尿毒症,一直是自己坐公交车去做透析,她48岁的儿子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但他2012年回国后就待在家里不工作。
因为他觉得出去工作不顺心,他觉得自己这种不顺都是母亲造成的,老母亲只能悲哀叹息:我毁了你的前途我有罪。
华语电影圈的“大哥”成龙最近就在节目上表示,他自认是一名失职的父亲。“就是美国大学没有把他教好,社会大学把他教好”。
以前成龙说过,自己忙于拍戏,结果连儿子的学校都不清楚,儿子给他顶嘴,他能掐着儿子脖子顶在墙上,看来确实是失职。
还有他的女儿,一直想问他一个问题:“我妈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有没有讨论过?我知道我还小,但我需要一个答案。”
给孩子衣食无忧,配保镖,买豪车,找名师......这些就代表培养好孩子了吗?
所以有人说,“到了若干年后,怀念甚至感激这种有点专制的家庭的,是你自己有出息了,功成名就的时候,各方面比你的上一代更强了,到时候去感恩严厉的管教对你的帮助,如果你一直无法独立,无法变强的话,你的是不会感激的……中国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不是健全一个人的。”
80后之前的人们,绝对没有现在这种物质条件,也没有现在的互联网和知识大爆炸,但他们也没有变得孤陋寡闻、孱弱敏感啊。
“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 ”
马云说过, 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识,“教”和“育”一样,“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的是知识,“习”是尝试知识、体验挫折,是一种想象力,是一种文化。未来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养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养学习机器,更不是在流水线上培养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养育孩子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十九世纪美国废奴运动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就强调,“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远比日后修补一个破碎的灵魂容易得多。”
社会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延续。
关于富养穷养,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西蒙·波伏娃的那句话: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梁漱溟先生讲,人生要解决三大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
培养一个孩子成材,可不是说等于考了多少证啊。
要知道社会险恶,孩子内心强大最重要。
作家冯唐就在《致女儿书》里教导孩子,“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儿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