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治(似)水①。水善利万物而有静②,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①通行本中,是“上善若水”;帛书本中是“上善治水”,帛书整理小组认为“治,通似”。有朋友给笔者指出,这里应该是“治水”,笔者认为就算是治水,也是效法水的特性的意思,因为后面接着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这一特性,如果是治水的话,应该后面说一下治水之善是在何处,而且和自然作斗争并不是治水就行了,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历法,农时。所以笔者还是采用符合传统的说法,“上善似水”。
这里向热心提意见的朋友表示感谢。虽然笔者没有采用,但是朋友的解释也很有可取之处,也给了笔者很多启发,各自保留意见,读者朋友们可以自己判断。
②静,在通行本中做争。那么这里是通假,还是被改动了呢?查阅帛书版别的地方,做“争”字的,写法并不是用“静”字。所以笔者认为这里就是“静”。那么这个静字怎么理解呢?结合其它地方“归根曰静”,应该是这样理解,水的善在于利万物,但是有自己的原则。
完整的翻译:真正的至善就好像水一样。水的善在于滋润万物而有自己的原则。处于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水往低处流,人弃我取),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段要正确的理解,要先把句式弄清楚。很多人理解为“居,善地”——居住要住在好地方。这样勉强能解释得通,但是感觉象句废话一样,谁不想住好地方,但是什么是好地方呢?。其实这话的句式是“居“以”地“为善的意思。居住以住在地上为好,这好像也是一句废话,不住地上,难道居住到天上去啊?我们要弄清楚”地”的隐含意思,“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幼学琼林·卷一·天文》),古人认为,轻清的无形物质为天,重浊而有形的物质凝结成地。所以居善地的意思是:居住要以形态稳定的地方为好。比如住在一个半山腰,前面是悬崖,或者后面是高山,或者住在河岸边,或者住在水上,这些都不是稳固的地方,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所以不适合居住。
“心善渊”,心以象深渊一样为贵。之前说过,作为领导者不能心无城府,内心的想法都让人看透,这样很容易被人欺骗和蒙蔽,心要像深渊一样深不可测。
“予善信”,给予(奖励)以守信为贵,有些管理者喜欢随口许愿,当下属达到目标以后,却又反悔,如果经常这样,下属也不会再信任他,做事也就糊弄他,甚至暗地反对他。如果每次都能兑现承诺,那么下属会很信任他拥戴他,自然会积极的为他建功立业,商鞅的“徙木赏金”就是很好的例子。
“政善治”,为政以把事物安排的井井有条为贵,民众该怎么做都有据可依,而不是总是突发奇想。
“事善能”,做事以有能力为贵,这里的能是指有执行力,目标确定了,执行的时候碰到问题,总能想到办法妥善解决。
“动善时”,有大的举措以知时为贵。知时知机,是古代士人的基本素养,士农工商,士人之所以排在最前面,不是因为他们会寻章摘句辞藻华丽,而是他们知“道”,能把治下的老百姓管好。那么怎样才能知时知机呢,这是有一套决策的方法的。这个以后会慢慢讲。
“夫唯不静,故无尤。”(上面这六种方法静,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不是做事的根本原则,所以并不突出。
这一段之前笔者把静当做争来解释,后来网友“浸淫之辞”指出不合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面的这六善,因为不静,所以是老子否定的”。在这里特别鸣谢。
考虑再三,笔者也发现自己自相矛盾了,因为前一个“静”作静来解释,这里又作争,是说不过去的。但是稍有区别的是,笔者认为老子对这“六善”,并不是否定的态度,只是觉得没有抓到最根本的本质。
《道德经》不会告诉我们什么具体事情该怎么做,好像很务虚,但是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看问题的基本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些原则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突然做事就有条理了,看问题也一下就看得透彻了,碰到困难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了,也不容易被人蒙蔽了,这就是《道德经》的厉害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