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念呀念丫
《道德经》前言:
念念只是一个喜欢看书、喜欢分享的人,并没有资历给大家讲授什么。
所以我说是“浅说道德经”,只是把自己在学习中的所思所想和整合的一些理解分享给大家,也并非全对。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此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一起来读书、交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道德经》第五章。
上一章中老子讲的是“天之道”,本章他讲了两个“圣人之道”,提出了两个关键命题,“圣人不仁”和“守中”原则,具体来看一下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
天地无所仁爱,把万物视同草狗一样;圣人应像天地那样无所仁爱,把百姓视同草狗一般。
浅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还是在我看《诛仙》小说的时候,印象很深,我还专门去查了“刍”的读音——chú,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是说,天地一点都不仁爱,把世间万物当作用草扎成的狗那般轻贱。这真是又误会老子了!
老先生表达的意思是,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众生平等,所以他不偏爱任何一个。
老子劝诫圣人要效法天地那样,对所有百姓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他是达官显贵就器重他,给他特权之类的,也不能因为他是平头百姓,就认为他低人一等。这点同样适用于当今的领导者们,甚至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老子反对“仁”吗?
不少学者从这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推断出,老子是反对“仁爱”的,其实,这又是一次断章取义。
首先,老子是反对提倡“仁爱”,“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一主张体现的是老子“不干涉”的治国理念,也就是一种“无为”。他认为,在有道的社会里,人们本性淳朴,彼此友好,互不伤害。所以,对于百姓,既不要去伤害他们,也不要去爱护他们,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发展生产,调节生计。他深信,在不干涉的情况下,百姓是能够过上美满的生活的,而一旦国家干涉百姓的生活——无论是盘剥还是爱护,都会产生负面效应。
我们再结合老子在第十八章所说“大道废,有仁义”,他认为,当大道被废弃之后,人们开始提倡仁义。也就是说,提倡仁义本身就标志着人类道德已经开始堕落了;就相当于你越是对外宣称什么,你往往就越缺乏什么了。
所以说,老子并非反对“仁”,他只是主张不要去提倡“仁”。相反,他所主张的“仁”是一种更博大的仁爱,是对所有的人、甚至所有的物都一视同仁。我们知道,儒家的“仁爱”对人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更不谈对物的仁爱了;而道家的“仁爱”是不偏私的,对万物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爱,不仅爱亲人,也爱他人;不仅爱他人,而且还爱世间万物。
这可能跟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仁爱”不太一样,毕竟我们的主流文化还是尊儒的,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关注人权和物权,我就点到为止吧。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之间这个巨大的空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虽然其中间是空虚的,但却不会枯竭,越是推拉,就越是有风起云涌。人们的言行也是这样的,说的越多(做的越多),产生的杂物就越多,处境就会越发困窘,不如遵循着不偏不倚的适中原则行事。
浅析:
老子很喜欢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们可以更容易理解他所说的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像“道”“空间”“无”这些。这里他将空间比作风箱,空间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有无相生,风箱越推拉鼓出来的风尘越多,借此就引出了他“守中”的原则。既然事情做得越多,情况反而越糟糕,那就少折腾;站在为政者的角度就是言辞政令越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那还不如不偏不倚,做事讲究度,以免“过犹不及”。
简而言之,老子提倡的“守中”原则,也是“无为而治”的一种体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醒人们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反对正常的发展,但不可过度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提醒我们为人处事要讲究“度”,要不偏不倚,少折腾,类似“中庸之道”,以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总的来说,本章内容其实并不难,有大家熟知的名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有老子一贯提倡的“守中”。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他的这些主张,不要陷入断章取义、人云亦云之中。
老子主张不要去提倡“仁”,但道家的“仁”需要深入去体会。
“守中”原则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发展层面,都要注意“度”的把握。
感恩遇见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不知道一起学习的你可有收获?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