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虚极与静笃

作者: 夜帝 | 来源:发表于2021-12-15 10:52 被阅读0次
第十六章

先读经典,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生命若能静下来,慢下来,这个状态下,人当然是少私寡欲的,不为所动的。

相反,只有无尽的物质欲望和外物之累,才会让人惶惶不安,如坐针毡,焦虑惊惧。

静故了群动。心若能静,心神自安。也就能从万物的生长、蓬勃、轮回中体悟循环往复的过程。

生命,是一个过程。

即便是世间万物,品类多么的众多繁复,它们必然地会归于虚无和死亡。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事物归于虚无和死亡,就是获得另一种新生。

从虚无和死亡中获得新生,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人才能变得明智。

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人就会胡作非为、胆大妄为,也必然会遭遇凶险。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明白了万物必然会死亡,从而新生,人也就能容忍世间很多人和事,必会公正客观的看待一切。

能真正克制私心私欲,以无我之心面对世界,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才能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就是道。依道而行,尊道而为,终身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十六章是讲两件事:虚极和静笃。

如何感悟这一章,记住五句话:

1.欲望要一点点虚掉,人心要一点点静下来。

什么是欲望?

就是从正常需要中多出来的那一部分。

这一点虚掉,人心就会安静下来,人就不会在无穷无尽的追逐中,丧失了一颗道心。

2.从万物的生长与轮回中,感悟生命的生灭,从而依道而行。

归于虚无,是一切生的最后归属。

这不是迷信,是事实。不过是生命的形态发生变化而已。

3.知常,才能应变。

知常,不易。因为变化是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的,是有目共睹的,可这个常,却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道。

不知道,自然不能很好的应付不断的变化。

4.一切胡作非为的背后,都是私心杂念的泛滥。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5.唯有依道而行,才能明白自己是谁。

道,无处不在。

它甚至就在你每日每时每刻所做的每件事情里面。

每个人都在问,我是谁?

却不知道问一问,是什么让你明白了,你是谁?

现在,我们就该给出答案:虚极与静笃之后,道心呈现,真正让你明白你是谁的,只能是道!

相关文章

  • 虚极静笃

    《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学习十六章后感受极为深刻的是“虚”和“静”。“虚”即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静...

  • 道德经16章导读

    道德经》第十六章,讲虚极静笃的功夫。我们一般人讲修身,实际上要修心,两个要并重。修心怎么修,就是要虚极,要静笃。所...

  • 虚极与静笃

    当尔穷心竭力,自以为善美矣,孰只早错。倘若人尽知十全十美,则必明所虑一失何在,皆为智者即无智者。天与地,音与声,对...

  • 道德经:虚极与静笃

    先读经典,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生命若能静下来,慢下来,这...

  • 《老子》笔记77 2019-01-01

    读后四 “静”“虚”与“柔弱”、“不争”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静”“笃”状态的。他因此希望人...

  • 心无旁骛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尽力使心灵达到虚静的境界,才能守护生活的安宁。 “虚”,就是要清除内心种种杂念、欲...

  • 15章 归根复命

    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

  • 虚极静笃

    藏友发回装裱效果。谢谢支持!

  • 虚极静笃

  •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静笃是一种气场,一种力量。静是安静的超然,笃是笃定,看似很安静,却有几分的嚣张。静笃是一种默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虚极与静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gu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