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吵闹或者不欢而散的情形。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美国作家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认为,造成关系疏离的最主要的因素,叫道德判断。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别人做了什么事,总喜欢给这个行为找一个道德层面的原因。比如,看到有人在办公室聊天,就觉得这是在偷懒呢;看到有人纹身,就认为他肯定是坏人;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跷二郎腿,就觉得这人真没有公德心。
具体我们应该如何做来达到良好沟通呢?书里给的方案,一共分成四步:
一、观察并清楚说出观察结果(不带评论的观察)
例如:我女儿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会停下来,抠一下自己的手指。通常这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怎么学习总是不专心,三心二意的。”我这样说就是指责和评判,通常这样会引起对方的争辩和反抗。果然我女儿一定会说:“我做的好的地方,为什么你总是看不到,你总是在批评我。”结果带着情绪去学习,结果可想而知。像我这样以点盖面否定孩子的现象可能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这样说:“妈妈刚才看到你在一直在抠指甲,我们集中注意力,休息的时候再完成这些。”这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分心,很快收回注意力再投入学习了。
二、感受(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它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例如:有一次,一对夫妻一起参加了一个研讨班,期间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很难提醒他的先生留意她的愿望。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这时如果妻子对丈夫说:“我跟你说话你没有回应我,我感觉到很孤单。”这样效果会不会好一点,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也让对方明白了应该怎么做。
三、需要(体会自身的需要)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例如:“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这样说,体现了发言者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如果这样说:“朋友叫我外号,我会感到难过,因为我想得到欣赏。”
例如:“你考得很好,妈妈很高兴。”这样说仿佛孩子学习是为妈妈学得,考得不好,妈妈就会不高兴,妈妈只注重分数。如果改成“你考得很好,妈妈很高兴,因为我们查漏补缺系统的复习很有效果。”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她取得的好成绩是她努力的结果,下回就知道应该如何去复习了。
四、请求(提出自己具体的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求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清楚具体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说的越具体对方就会越明白。也就会按照要求来完成。写到这里想到樊登老师说的一个例子。有一对夫妻,丈夫很瘦,妻子很胖。妻子在减肥,所以晚上通常她就不吃饭了,于是她就经常对丈夫说:“那咱晚上就不吃了吧!”丈夫很窝火,这辛苦工作一天回来就一句“那咱晚上就不吃了吧?我饿啊!”那么假如是我们,我们通常会怎么做呢?
试想了一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你怎么会回事,只管自己,怎么这么自私呢?”
“我怎么自私了,有要求你可以说啊,动不动就发脾气。”夫妻之间为吃饭吵一架。
2、“晚上咱不吃饭了吧!”
“我辛苦一天了晚上肯定得吃饭。你可以一星期做五天,另外两顿我们去外面吃,咱们自己做保证一荤两素一汤。”这样说得越具体,对方越明白你的请求,越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再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他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样这位母亲就清楚地说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了自己。
其实,这套方法的底层逻辑,不外乎是两句话。就是“要摆脱动机论,相信人性本善。”
当然,除了前面说的这套系统的方法之外,作者还有几点特别的叮嘱。
第一个叮嘱是,尽量少跟别人做比较。“做比较,会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一点点切断我们心中对他人的善意。”
第二个叮嘱是,不要打着不得不的旗号,推卸责任。
简单说,就是很多人一旦干了什么自己觉得亏心的事,总会给自己找一个不得已的理由。
因此,本书作者卢森堡博士就建议,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要使用这个“不得不”的句式。要把“不得不”,变成“我选择”
作者的第三个叮嘱是,你要学会鉴别情绪。也就是,你得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作者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情绪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理性的需求。比如,渴望被倾听、被关爱、受欢迎等。
一切沟通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本能的想象,我们想象所有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意图,一定有某种道德层面的原因。那应该怎么改变呢?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你要相信,人总体是善良的,更要相信,自己是善良的。我们只需要表达我们看到的事实,不加任何评判。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