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3月15日,南京《首都市政公报》刊载《刘市长为黄道周立碑》:“本市大中桥下白下寺,为前明黄道周先生就义之处,近以道路建设,必须迁让,刘市长为崇敬遗烈而彰公节起见,特将黄死节事略,志立石碑,以垂不朽。”
这则史料沉寂了近百年,日前,被陈炳文先生从友人处挖掘出来,遗憾的是没能找到石刻碑文内容。
刘市长即刘纪文(1890—1957),字兆铭,广东省顺德人,同盟会会员,孙中山门生,留学英日,1927年任国民政府南京市首任市长。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陪都建设计划委员、特考典试委员长等职。1949年赴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57年4月在美国病逝。
刘纪文任南京市长期间,主持首都规划和建设,因仰慕黄道周道德文章,感念忠烈气节,曾多次到南京大中桥白下寺黄道周殉难处凭吊,主政期间,把大中桥更名为大忠桥,並在白下寺内为黄道周立碑,以彰公节。
黄道周先生就义于南京,这没有争议,但在南京的什么地方历来争论不休。据侯真平先生收集整理,有如下几种说法:第一,笪桥说。洪思《黄子传》:“死于南京之笪桥。”笪桥是座横跨在古运渎上的单孔石拱桥,位于建邺路南侧,评事街北端,朝天宫街道范围内,跨内秦淮河北支上,至今尚存。明清时期与附近的评事街等地名一样,赫赫有名。第二,曹街说。洪思和庄起俦的《年谱》都说:“金陵之曹街。”第三,“过西华门”,查继佐《罪惟录》记载:“过西华门,坐不起,曰:‘此死,与高皇帝近。’”第四,“西华门”,《石匮书后集》等好几种文献都持此种观点。第五,“东华门”,为《明史》记载。第六,“西华门挂福建门牌处”。钱澄之《所知录》、徐鼒《小腆纪传》等多种文献记载。第七,“清水潭”。《明季南略》持此种观点。所有这些观点的作者都不是黄道周先生殉难的亲历者,每一种观点都缺乏有力的佐证,因而存在争议。
大中桥是南京一座古老的桥,位于建康路东端,此桥始建于唐代,称白下桥,因当时金陵改称白下县而得名,到了明代方称大中桥,沿称至今。大中桥下有座著名的白下寺。白下寺始建于宋初,到了明代,白下寺经扩建,规模宏大。南京人为什么把大中桥下白下寺作为黄道周就义处?其依据不得而知,但肯定有确凿而被广泛接受的证据,这些证据在当地代代相传,为大中桥下白下寺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人们一提起大中桥白下寺就联想到当年黄道周在此就义的情景,以致于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首任市长刘纪文亲自到该寺祭香,凭吊黄道周的忠烈事迹,并在寺内立碑纪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机投弹将白下寺天王殿炸毁。汪伪时在此设简易小学。日本投降后,白下寺旧址改为白下寺小学。解放后改为大中桥小学。
大中桥下白下寺,这个地点似乎没有被黄道周研究者所提及。东华门和西华门是明故宫的两个门,白下寺距离明故宫大约一公里多。当年刘市长的石碑不知在何处?也许碑文被保留下来,也许当地的文史资料还有相关黄道周的信息,也许通过研究能够证明此地就是黄道周就义地点,从而纠正其他历史记载错误。希望引起研究黄道周的文史人士进一步深入挖掘。
201705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