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二十四孝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汉代的郭巨,本来家底殷实,可是父亲死后他把家产都给了自己的兄弟,自己整了个“净身出户”供养母亲,奉母极其孝顺。可他什么家产都没分到,郭巨当然陷入了经济危机中。他的妻子这时候生了个男孩,郭巨担心因为这个儿子自己无法好好奉养母亲,就要把这个孩子埋掉。结果才把坑挖好,却挖出来一坛子黄金,终于儿子和母亲都能一起奉养。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0498/223ab4596fa280b5.png)
曾经的鲁迅先生在读到这个故事时,指桑卖槐地说道,“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势不两立。”
先生最后冷笑一声,一槌定音——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当时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几乎所有的当时学者都有些激进,对于旧封建文化的批判也都是带着仇恨的。刚刚从僵化封建枷锁上挣脱,当然想蹦哒两下,大伙儿都不例外。
当时的学者思考和斗争得来的结果只能说对了一半。对的是对僵化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武力推翻,错的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全盘否定。所以我们今天才必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
但是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郭巨埋儿。
首先郭巨不知道是脑子进水还是被门夹了,既要奉养母亲,还要净身出户,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没钱还要乱装逼,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首先这是个故事,写它的人是古代儒生。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弟子不要重视金钱利益,礼义信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祖师爷都说不能重视金钱,那学生笔下的人物又怎么能搞的是见钱眼开的?而且郭巨还是个正面人物。既然不重视金钱,那就让出去就是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可不是什么勤俭持家的主,他们对于经济问题基本是稀里糊涂。
既然作者对于经济问题都不看重,那么我们怎么能要求他笔下的人物会重视呢?
再说他“埋儿”。
其实埋儿这种事情在古代是很常见但也很罕见的。
说它常见,是因为古代养不活的子女,一般都不得不用各种办法收拾了——或者卖给官家作为奴婢,甚至直接扔到河里溺死,还有插根稻草拿到集市上明码标价出售的——古代的平民老百姓可不讲什么人权法制,有权就是大爷,没权就是孙子。
但为什么又罕见呢?因为大多数的孩子不是拿去埋了,而是被用来交换了。大多数孩子要不就死的很惨,不然就活的很惨,一辈子受苦受累。
而郭巨的行为,在那个毫无人权还充满饥饿和死亡的时代,并不奇怪,反而很正常。
对于母亲,郭巨是不敢动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封建思想很严重,儿子必须要孝顺母亲,不然就会被千夫所指,丢死人啦。
再加上将来的仕途也会充满坎坷,所以基本没有人敢这么干。再加上郭巨也是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他也不至于把自己亲妈拿去埋了吧。
所以两者相比,还是得牺牲儿子。
这并不是郭巨个人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生产力太低,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因此人们只好用这种残忍办法来维持温饱,也实在是迫不得已啊!
试想我们如今社会,生产力较曾经相比极度发达,养活一家人是没有问题了——那时候也不计划生育。
如果我们现在从思想觉悟上再去和过去时代的共有缺点做对比,而且沾沾自喜,那就不得不承认——
你的思想领悟也就这么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