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答顾东桥书的第七篇原文见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49093/aa31644763f3a80a.png)
《传习录》中卷的文字篇幅都比较长,对问题的论证也相对更加详尽。这一封回信中,王阳明就门人提出的“人的心体原本没有不清明的,但受到了气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就很少有不模糊的。如果不通过学习、询问、思考、辨析来明晰天下的道理,那么就不能自然觉察善恶的原因,真假的区别,而随性而为,就会产生不可言尽的危害”这个说法做答。
来信中谈及了用学、问、思、辨,去学习理解天下的道理,却唯独漏掉了很重要的“行”。应该是王阳明发现这位门人在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上有偏误,所以很认真的写了这封回信。
先生在文中做了非常认真的论述,其中第二段,也就是我用铅笔标记出来的那一部分,非常细致的讲述了需要学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先生说:学、问、思、辨、行,都是所谓的学,从不会有习而不行的。比如说学“孝”,必须辛苦地服侍奉养父母,亲自实践孝道,才能称之为在学习孝道。难道仅仅是悬口空言,就能够说他在学习孝道吗?学习射箭就必须自己张弓拉箭,拉满弓以命中目标;学习书法就必须执笔掭墨。所有天下的学习,没有能够不实践就算作学习的,因而学习的开始,本身就已经是实践了。笃,敦实笃厚的意思。已经去“行”了,就是之敦实笃厚的行,而且是切实地连续地下工夫。学习不可能没有疑问,便需要问,询问就是学习,就是行;之后又不会没有疑惑了所以便需要思,思考就是学习,就是行;思考了还有疑问,便需要辨,辨析也是学习,也是行。辨析明白了,思考谨慎了,询问也很清楚了,学习也有收获了,加上不断地努力,这才叫笃行,而并非在学问思辨之后,才开始去实践。所以学习是指追求做某事的能力,询问是指解除疑惑,思是指通达自己的学问,辨是指精密的审察,行就是具体地实践。从分析它们的功用的角度可以分成这五个方面,但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则实际上只有一个。将心、理合一成为本体,知、行并举的方法,之所以不同于朱熹先生的学说,原因就是再这个地方。
这篇文章,我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反复看了好几遍。同样在讲知行合一,先生从各个角度论述出来的言语,都能让人如醍醐灌顶。
自从读了《传习录》以来,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更早的知道该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去理解生命中的事物,明白怎样的认知才算是真正的认知,或许我不会荒废那么多的光阴。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好玩似的往报社投稿,结果投的两篇小文都被发表了,我的心中有欣喜,但看着报纸上自己文章旁边那些大大版面的文字,再看看自己那比豆腐还小块的版面,心里又觉得有点失落。
我跟自己说,我将来一定要写一些更大篇幅的文章去投稿,去发表。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要写什么呢?
嗯,让我好好想想!
因为在那个年纪的见识和阅历都太少,脸皮也薄,又害怕别人说自己炫耀,甚至不敢去跟别人说,更不敢去找老师问,连父母都是在发现我不断收到笔友的来信才知道我有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
有一个想继续写作的梦想,却不知道要怎么去学习,也不知道该问谁,自己想也没有思路,更加别说辨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了。
我总觉得写一篇能发表的大版面的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总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总觉得自己还需要多学习,总觉得要把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才开始写(具体要到什么水平不知道),总之我就是没有开始去写,就这样想着我的梦想,一想就是好多年。
直到我开始逼着自己写简书,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每天就是要求自己要写一篇东西发表,我才发现自己在哪方面有欠缺,我才去参加了写作训练营,在训练营里找到了练习的办法,为了持续输出自己摸索着找到了练习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始了不停的实践。
一路写下来,我明白了怎样才会有持续的产出,怎样搜集整理运用素材,如何将输入转换成输出......累积到今天,已经有40多万字的内容在网上流传,随着时间的累积,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都在增加。我慢慢也有了粉丝,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对我的写作也有了促进和帮助。
当初那些觉得需要再学习、再请教、再思考、再深究的问题,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都慢慢明白了。同时更让我深刻明白的是,我错过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还错失了多少应该用文字记录下的生活片段。
如果早早明白这个知行合一的道理,早早知道应该这样去认知写作,今天的我应该是早已拥有了大量码字的经验和厚厚一叠可以追忆的文字了。
有句话叫:摸着石头过河。趟过去了,也就知道了什么地方的水深,什么地方的水浅,什么地方有石头,什么地方有旋涡。
如果一直只是站在河岸边想,或者是问别人,大概是永远走不过河,也搞不清河道中的深浅。同样,如果我仍然一直在想,这几十万字的读书心得,应该永远不会出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49093/78754584e9193846.png)
清朝的彭端淑在《为学》一文的开篇如此写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他在文中举例了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那个穷和尚吗?
富和尚有钱,有资本,有想法,可是他仅仅是停留在想上面,他想去南海,甚至通过询问了解分析还知道了要雇船顺江而下是较好的方式,可是他始终只是在想。
或许别人问他怎么去南海,他也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出一番道理,但是真的问到此去南海,路上会经过何处,有何注意事项,大约需要行程多久,他就无法详细做达了。
因为他的一切认知都只停留在想的层面,虽然他也学了,问了,想了,但没有真切的体会,自然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就好比,我们听了个什么营销模式,也了解得很清楚,甚至做了笔记,各种概念也知道,甚至细细分析推理过,但就是自己不去实操,别人一说起自己都知道,甚至还能在嘴上切磋一下观点看法。
可是一问到实操的效果、具体流程、注意事项,立刻傻眼了,因为没有实操过,相关的理论是否能够落地是不知道的。操作的难易程度,效果的好坏如何评估,统统不知道,这算知道吗?
那个穷和尚,说要去南海,便立刻上路了,想着南海的方向出发,这一路固然前途未卜,人生路不熟,缺衣少食,各种困难都会在前面等着,但是他一旦踏上了旅程,他就在进发。
待他一路行至南海,他已经对来时的路途熟悉了解,走多久有乡村,走多远有驿站,何处可以落脚吃饭,何时该打尖休息,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金钱,再返回时已是轻车熟路。
走过一遍他就能够知道步行而去要花费的时间,再置换为车马,船只也能做出很好的估算。因为他走过、路过、见识过。所有的一切已经成为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什么样的认知才算真正的认知?你知道所有的难易之处,更知道如和行之有效的应对这些难易之处,而且能对其结果做出具体的分析和验证,这才是真正的认知。
我们的一生不管是面对任何一种学习,最终学习的目的都是要习得一种能力,自己可以具备将学到的知识应用自如的能力。无论是你学写字,学唱歌,学写作,还是学销售,学广告......
想要具备一项能力且能运用到得心应手,都是不容易的。没有任何一项能力,是可以靠想就能掌握的,必须是边学边做,边做边问,边问边想,想了再做,再优化,再提升。
如此往复,持续往复,不管学什么都能够学有所成。而如果只是一直想,怕终生也只能活在想象中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心就是知行合一的心。面对学习这件事,或者天下所有的父母老师,最应该教会孩子的就是这句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