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到来前的时代里,码字这个行当主要属于文艺青年。大家提到写作,往往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文学,而在互联网进入每个人生活的今天,写作常常跟文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经常在知乎这样社区逛的人都知道,往往留下文字最多的是程序员和产品经理这个群体,当然这和知乎的调性有关。豆瓣里面的文艺青年多一些,但是程序员也依然不少。在当前码字第一大本营的微信公众号上,我没有这方面
的统计大数据,但以我个人关注的百十来个公众号小样本来看,码字的最多来自三种人:媒体人,广告人,程序员。天下三分,程序员居其一。
在我关注的不少大号中就不乏优秀的程序员写手,比如小道消息(大辉说他写过脚本的),霍焗的歪理邪说,tinyfool的Tiny4Voice, scalers等等,他们总能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路口,提出一些颇有趣味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就连早已在互联网上走红的写手和菜头和李笑来,他们也多多少少有程序员的背景。所以这应该算不上是偶然事件了吧,我仔细思考个中缘由,以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 基础设施搭建者的福利
在网上公开写作的风潮最早来源于blog时代, 那时候没有现在搭建好的平台,博主们往往还要自己颇花费些时间在WordPress上自己搭建博客,这件事情还真不是技术盲可以完全搞定的。所以这个背景导致了最早第一批尝试在网上写作的人大多数是程序员或者有点技术背景的人,那个时代好像稍微有点名气的程序员都是有个人网站的,这种现象直到新浪博客广泛流行后才得以改变。(当时全国最火的博主是徐静蕾)。但程序员作为各种写作平台的缔造者,从blog,到twitter和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天天给写手们搭建更好的写作环境,有一些有表达欲的程序员终于耐不住写代码右手的寂寞,纷纷也开始投入公开写作的大军。
二. 码代码修炼了码字的内功
你要问我程序员的工作是啥,简单的说就是写代码和维护代码,更直白的说法就是用另外一种神奇的语言写作文和改作文,以完成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需求。有一个著名的段子是当年新东方的创始人王强以一届外语系毕业生身份去直接申请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系研究生,当老教授问他你凭啥认为你一个文科生可以直接学我们计算机的研究生课程,王强老师机智的回答说我精通三门外语,英语,日语和德语,想必再学两门C语言和JAVA也不是难事。 后面的故事是他真的拿到了offer,并且毕业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当然这个例子有很多传奇的成分在,但写代码和写作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这二者都是凭借头脑去创造一个新的东西,比如这两者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都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脉络,然后用逻辑把所有的要点穿起来。区别是写作更加自由,可以凭想象任意驰骋,百无禁忌。而写代码更受限制,要考虑各种硬件和环境的制约。 写作写的不好可能没人看或者被骂,但是代码写错了会让网络瘫痪让高铁出轨。所以程序员写的文字没有文艺青年灵气飞升,但是相对结构更整齐,语言更朴实,有一说一有事说事。
三. 科技时代的红利
高晓松在晓说中反复阐述过西方史学家提出的一个理论:科技与艺术始终以平行线的方式交替主导人类的文明,各自发展,从不交汇。它们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分别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为人们照亮前行的路。当文艺昌明,艺术飞速发展的时候,科技必定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比如原始的宗教、神话、图腾,比如文艺复兴时代,比如民国往事。当科技大发展时,艺术就会站在一旁,任由科技浪潮涤荡人类的心灵,比如工业革命,比如一战时期,比如互联网等等。
而我们现在就处于科技的大发展年代,这个时代最性感的偶像不是30年前的北岛,顾城和海子,而是是乔布斯,扎克伯格,和马斯克。这个时代读诗和小说不是刚需,但是不懂点科技常识就可能被人骗走银行账号的存款。 而作为写作者而言,写作的主题和角度是否有足够的受众很重要。 在这个文艺青年都去转行写广告文案, 科技人工智能成为快时尚和谈资的年代里,程序员们无疑占据了一个并不算窄的角度。 对于程序员来讲,他们也许正在处于一个最有红利的时代之中,虽然他们也会因为多抢了几盒月饼而被扫地出门,但毕竟他们所处的角度也拥有足够的受众。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越来越多的程序员除了写出游戏和APP,还开始写点文字了。码字也成了当前最没有门槛的事情,有大腿就能站街,有剑就能当刺客,有键盘就可以开始码字了。
如果你是程序员,也许可以开始码码字。如果你是文艺青年,也许可以学着写写代码。
网友评论
交流
融合
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