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改编后的电影完全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灾难片,原著里的人文气息荡然无存,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版本的《流浪地球》了。
目前豆瓣此片分值为8.4,个人觉得实际分值应该在7.0至8.0之间,这打分的里面情怀因素占一半,视觉特效因素占一半。
作为原著粉,我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以下有严重剧透:
1. 影片开端提到男主妻子,对应的是原著里 ”我“的母亲。原著里母亲是因为遇到突发性灾难,在排队等待救援的时候,按照对人类生存重要性的价值规则,分在了优先级低于 ”我“ 和”爸爸“之外的另一组,最后丧生于地下岩浆。而影片本身仅仅提到这个妻子病故,而爸爸没有尽到照顾的义务,导致父子失和,大大降低了故事的悲壮性。
2. 影片里还提到了”爷爷“,原著里”爷爷“是因为在雨天的时候不顾警告跑出去淋雨,而流浪地球的气候已经很不正常,下的雨点烫伤了爷爷,爷爷最后导致感染离世,而影片里对这一点丝毫未提。在原著里流浪地球上的人类对流浪前的生活的渴望,在本影片里根本看不到,所有人的态度在影片里都是安于现状,遵守着唯一一个信条”活下去“,这样一个苟延残喘的种族,比起原著来,哪个更令人尊重?
之所以对以上两点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原著的结尾部分是由对太阳是否老化这一结论进行质疑而引发的骚乱,男主的心理活动肯定是,我们一家人为了流浪地球计划的成功,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流血又流汗,到头来你告诉我太阳老化的结论可能是错的?!!!这个时候引发的剧情张力是巨大的,这个时候信仰的坍塌对于人类是毁灭性的。而照着电影的拍法,人类的心理活动只能是这样:我家里人牺牲性命不过是为了让后代活下去,现在你告诉我这个计划是错的?!!!算了,反正已经这样了,让我们坚持到人马座那个恒星吧。
3. 对影片剧情设计的几点吐槽。救援队的车辆是如何从北京区域迅速开到杭州地标的,后来又是如何迅速从杭州地标开到印度尼西亚的?这个能在地表迅速位移的高科技我在影片里没有见到任何说明。作为终极解决方案的设计是很失败的,众所周知燃料推进是要有一个推进器来控制气体在爆炸后的推进方向的,就算是能在木星大气层来点燃氢气,可是哪里有导管来收纳爆炸时飞向四面八方的气体,引导它们冲向地球来产生推力呢?而影片就这样简单粗暴的设计了,如果这个设计能被称作”科幻“的话,我觉得是侮辱了”科幻“这个词,希望导演团队在下次设计的时候可以更用点心。
4. 剧情人物台词的问题。朵朵和刘启的关系是兄妹?在影片开头我还以为这两位是早恋的一对儿,刘启表现的完全像是个想在女朋友面前出风头的愣头小子。还有影片最后朵朵在全球广播里说的那段话是谁写的?可以拖出去枪毙五分钟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赶快说明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什么帮助,反而一顿煽情,最后还敲了战鼓光环?着实尬到家了。
最后说说影业营销推广的问题,当年时光网还火的时候,点映场给各路媒体发红包已经是惯例了,时光网落没了之后,有知乎的大V带流量。无脑吹有时候对电影行业是一种损害,什么时候我们能允许观众客观的评价,才是行业进步的奠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