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乡下孩子的童年记忆

作者: 亚娟的课间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6-12-13 14:35 被阅读0次
    一个90后乡下孩子的童年记忆

    字数统计:1691字;

    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

    我是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我的童年是这样子的:

    春天呀,一群孩子拿着最原始简单的纸风筝,跑到麦田里放风筝,经过各种试飞,风筝终于上天,大家跟着欢呼、惊叫。

    榆树结榆钱儿了,馋嘴的孩子叫嚷着要吃。爸爸就会拿个梯子,上树折榆钱枝,扔到地上,小屁孩儿们忙着在地上捋到框子里,时不时塞到嘴巴里。妈妈就负责将榆钱淘洗干净,蒸、煎、炸皆可,一家人吃得不亦乐乎。

    五月槐花香。起初,乳白色的槐花隐藏在郁郁葱葱的繁翠中,最后越开越烂漫,如大雪压枝,满树的碧绿倒隐了去。生吃,微甜,淡淡的香气在口齿间漫开。当然,煎、蒸等吃法也是极好的。

    夏天家家户户都种豆角,整个夏天就弥漫着豆角的味道了,早上炒豆角,中午豆角面条,晚上蒸豆角,还有凉拌豆角,豆角包子,然后……豆角成了我的噩梦。

    六月是农家繁忙的时刻,要收麦了!那时没有机械的帮助,收麦可是一件大事,打场、收割,装车,晾晒、脱皮,扬场、装袋,流程颇多。小孩子呢,也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拾麦穗、踩车等等。欢天喜地,叽叽喳喳,哭哭闹闹,虚度着年少好时光。

    漫长的暑假实在无聊,爸妈却不让看电视。他们不在家,就偷着看。有时正看得忘乎所以,忽然想起爸妈就要回来了,慌忙将电视调到刚开始的频道,把电视套放好。故作镇定地写作业,爸爸回来问道,你看电视了吗?没有呀。爸爸走到桌旁,手在电视机背后一搭,看到他凌厉的目光望来,预感到要挨打的我立刻撒丫子就跑了出去。

    秋天要掰玉米。玉米杆很高,叶子挺锋利,一定要穿着长衣长裤才不会被划伤。玉米棒子很沉,一个袋子装不了几个,小孩子就提不动了,吭吭哧哧地,看着爸妈动作迅速,心里还着急,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闷得满头大汗。

    农家的院子里都有地窖,就是在地上挖一个三四米深的地洞,用来储存红薯、芋头、白菜等。因为地下空间狭小,每次下地窖都是身手灵活的孩子。下面不透光,也没有灯,漆黑一片,每次都是扭扭捏捏得才下去。一般是大人把小孩放到一个篮子里,把篮子用绳子吊下去。因为怕黑,小孩会着急忙慌地把吊篮里装满东西,让大人拉上去,赶紧把自己弄出去。

    冬天来了。天气冷了,套上妈妈或者姥姥亲手做的棉衣棉裤,农家人不讲究样式,棉花用得极实在,很是臃肿,但暖和。大家都穿着类似的棉服,裹得像个小粽子。下雪了打雪仗,溜冰,一天下来,衣服全湿透了,妈妈一边训斥着,一边麻利地扒下湿衣服,把孩子丢进被窝。

    那会儿家家户户烧地锅(土话)或者煤火(烧煤球),鲜有用煤气或者电磁炉的。冬日天冷,就会和弟弟抢着烧火,棉花棍或者玉米芯都是极易燃的柴火,把火烧的旺旺的,跳跃的火苗把整个厨房都照亮,整个人也暖和起来。顺便再扔几个红薯进去,饭做好了,还可以吃个甜香的烤红薯。

    冬日的夜晚是如此的安静和寒冷,大人们有时会在一个开阔背风的地方,点燃一个树墩,开始烤火。一群人聚在一起,男女老少,说着东家长西家短,谈谈过去聊聊明天,孩子则围着人群嬉笑打闹……夜深了,人们背起已经睡着的孩子向自家走去,留下未烧完的余烬冒着白烟。

    那会儿会有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卖豆腐的、补锅底的、炸玉米花的、卖小鸡仔的、拿啤酒瓶换雪糕的、拿小麦换西瓜、苹果、梨子的……形形色色。小孩子一听见吆喝声,耳朵就要支起来听听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急着出去瞧一眼。

    小河,河底有大大小小圆润的石头。从上面看,颜色或绿或白,阳光照耀下,泛着白光。水不深,到七八岁小孩的小腿肚。要是一不留神滑倒了,也没甚么,只能引起周围孩子一通哄笑,自己愣了一下,也哈哈乐起来。

    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忙不忙的农活,有时候天黑了还没回家,碰巧又没带钥匙,就翻墙而入,野蛮生长着。

    孩子们总会发挥想象力,找到很多能玩的东西,会把红薯藤结起来,当跳绳;会玩胶泥,捏小车;拍四角、捉蝉,数星星、看蚂蚁搬家,偶尔也割点草喂喂猪和羊……就这样,在烂漫而安静的岁月中,一天天长大。

    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没有书籍的陪伴吧,县里只有一家新华书店,也很少去过。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我的童年回忆,点点滴滴,也许会随着时光的逝去而模糊,或者淡忘。留下这些许文字,供自己回味。

    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90后乡下孩子的童年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fb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