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看书少是事实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似乎工作以后就很少有时间看书了,以至于在传统的话语体系下,看书/读书(以下可能混用)就是学生的专利,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看书二字。调查报告似乎也印证了国人对读书的意兴阑珊。2018年国别读书报告反映,中国人平均一年只读5本书,而读书最多的以色列人一年平均读书达到了56本。
当然,读书的多少与一个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书籍的喜爱并没有必然联系,但相关调查里国人读书数目如此稀少,还是能够反映一些问题。
看书的方式越来越多
幸好随着网络的发达,知识获取成本急剧下降,过去双手捧着一本书,静静地看才算读书的状态已经被打破。今天,很多人可以随时随地地读书或看书,地铁上可以看,飞机上可以看,大巴上可以看;不同的时间段也可以看书,白天可以,晚上睡前也可以,甚至很多城市已经有了全天不打烊,24小时营业的通宵书店。
国人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步改变之中。除了纸质书,更多的人习惯于读kindle等载体的电子书,或者更直接用手机看书。当然,对于叨姐这样的老阿姨,还是习惯于沉浸于油墨或者铅字印刷体下的传统读书或者看书体验。
写书出书是个产业
不得不承认,工作后个人业余时间的极大压缩,职场人士能够用于看书的时间可谓杯水车薪。但这并不妨碍众多商界大佬对于看书的热爱,还有不少人坚持笔耕不辍,通过亲自撰写或者口述等方式阐述自己对某一话题的看法和观点。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个人、企业形象设计和行销的一种方式。如果某位商业大咖的故事具有传奇性(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路径都很有可读性),那么写书出书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变现途径,遑论现在的知识变现与付费主体。
话说回来,真正给我一天时间,静静地捧着自己感兴趣的一本书,在一个合适的地点(咖啡厅、书店、家中等)阅读一整天,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看一天书很不容易
最近,叨姐尝试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去阅读一本畅销的国外游记。一天下来,真可以称得上头昏脑涨,再也不复全职读书时代的兴奋感和满足感。
最大的感觉是脖子受不了,连续几个小时下来,颈椎都快不是我的了,脖子转动很容易发出响声;
最痛苦的是眼睛,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同时,也是对眼力的巨大考验,更不要提由此带来的眼睛干涩;
最难受的其实是大脑,十多万字的信息量,要在短短一天内输入,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在大脑的承载量,如果没有做笔记,事后不出几天,恐怕又得全部交还给作者了。
又要持续地输出,又要保持一定的输入,提高看书的效率是王道。这两年有部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被反复推荐。叨姐倒觉得,找到符合自己阅读习惯和身体承受能力的看书量,才是在追求个人丰富路上的不二法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