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

作者: 单狐山主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05:55 被阅读0次

唐代的翰林学士起源于李世民秦王府的文学馆。李世民非常重视笼络天下有识之士,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等18人以本官兼任学士, “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讨论坟典",当时人称之为“登瀛洲"。

贞观初年,李世民即位后,设置弘文馆学士,于听朝之隙引入大殿内讲论文义、商讨时政,弘文馆学士于禁中内参谋猷,多延引讲习,很多人成为三省长官的主要人选。

所以,从文学馆发展到贞观初年的弘文馆是翰林学士的雏形阶段。

高宗乾封以后,出现了北门学士,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皇帝均密令参决,以此分割宰相的权力。

他们中有刘懿之、周思茂、元万顷等。大致在玄宗时正式出现了翰林院。

时院址设于宫内麟德殿的西面,比中书舍人院更接近于寝宫内殿。

翰林院内供职的有词学、经术、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炼丹等各种艺能之上,称待诏,以备皇帝随时召见使唤。

玄宗以中书舍人草诏难以保守密命和应付急需,遂选朝官有词学识者入居翰林院供奉,以备起草急诏,当时常以中书舍人等兼任,如中书舍人吕向、谏议大夫尹愔首充待语,他们虽有密近的区别,然尚未定名,中书舍人九龄、中书侍郎徐安贞也迭居其职,皆被恩遇,与集贤学士分掌诏制。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又于原址之南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依旧称翰林待诏或供奉,时以太常少卿张洎、起居舍人刘光谦首居其职。

有时是翰林学士与供奉二名兼称。翰林学士只是差遣职,本身无品秩,都带本官。

开始设置时无员额,少则一二人,多则五六人,后来依据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选一人资历深者为“承旨”。

翰林学士在玄宗时的职务主要是草拟表疏批答,检视王言,以备顾问。安史之乱以后,天下军事频繁,深谋密,诏,都由这里制定,翰林学士权任由此加重。

翰林学士的设置,客观上侵夺了中书省的部分职权,削弱了三省制度。

学士院与中书舍人院有着明确的分工。

学士所起草的诏敕,主要是皇帝的特殊文告,如任命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废立及征伐等事,称为内制,以白麻纸书写。

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性的文告,以黄麻纸书写。合称“两制”。

德宗以后,对翰林学士礼遇日隆。奉天之乱时,翰林学士陆贽从幸奉天,专知制诰 。

兴元元年(784年),诏令翰林学士开始朝服班序,加知制诏衔,如中书舍人例。

这时虽有宰相,但大小国事德宗必与陆贽商议,时人称贽为“内相”。不仅是中书舍人闲而无事,连宰相参谋密计的权力也被分割。

宪宗即位,创设承旨,为承旨者大多升至宰相,经德、顺、宪三朝,翰林学士已成定制。

相关文章

  • 翰林学士

    唐代的翰林学士起源于李世民秦王府的文学馆。李世民非常重视笼络天下有识之士,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等1...

  • 从聪明到愚笨,苏轼走了很多年。

    宋人笔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苏轼曾经做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书。后来苏轼受到攻击,被迫外放,翰林学士的位置也被别人取...

  • 观翰林学士府有感

    曾经学士府, 而今住村夫。 时光通古今, 你我皆囚徒。

  • 李白:绣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

    『 文 / 楚桥 』 - 1 - 公元742年,唐玄宗正在大明宫内,接见番邦使者。 使者递上国书,翰林学士打开一看...

  • 书当读在未用时

    作者:魏 寅 文章很好,拿来分享! 苏东坡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拟了数百道圣旨。这些圣旨妥帖工巧、铿锵有声...

  • 王安石《元日》赏析

    诗歌创作依背景,人生得志得恩宠。 神宗起用王安石,翰林学士掌朝政。 面对西夏、辽侵扰,政治、经济脱困境。 参知政事...

  • 《苏轼传》第十九章读书笔记

    因为受到几任皇后的欣赏,在新政失败之后,苏轼在不情愿的情况还还是继续仕途之路,并且担任翰林学士回到了国家的...

  • 观宋填词92 暂时得近玉纤纤 李邴木兰花写出士大夫的婉约之情

    前言 李邴(1085-1146) 字汉老,号龙龛居士。济州任城人,是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的进士。担任翰林学士...

  • 口齿留香品宋词(四)桂枝香——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宋神宗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 硬读《随园诗话》(493)

    补遗卷三(九) 【原书补遗卷三·二五】宋太祖曰:“李煜好个翰林学士,可惜无才作人主耳!”秀才郭麐《南唐杂咏》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翰林学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ov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