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己录-读句 亚当·斯密

作者: 静然说秩序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7-07-25 07:35 被阅读28次
    图片来自网络

    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国富论

    你如何洞察人性的自私?并运用好这个人性的弱点?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道德情操论

    自问: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贪婪与欲望,就是理解人性追求的终极目的,爱与认同。

    意识到被人所爱,自有一种满足感,对一个心思纤细与感觉敏锐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带给他的幸福,比他或许会期待的那一切可能从被人所爱当中得到的实质利益更为重要。

    道德情操论

    自问:给予爱与感受爱会带来超出一切的满足与喜悦。

    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世界上具有伟大人性但是却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在追求最高荣誉时,一旦碰到困难和危险,就懒惰,犹豫,容易沮丧;相反,我们也常常发现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控制的人,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吓到倒他们的勇气,没有任何危险能够惊骇他们,但同时,他们对有关正义或人性的全部感觉似乎无动于衷。

    国富论

    自问:在完善自我控制的路上,你能平衡好情感与理智吗?

    要获得内心平静就必须做到“身体健康、没有负债、问心无愧”。如果这些条件能够达到,那么财富的增加会是多余。

    道德情操论

    自问:获得内心的平静就是对自我情绪的足够敏感与把控,一切外部事物都不过是心性的外现。

    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国富论

    自问: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好人本自私的人性弱点?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自问:人存在的价值就是服务他人,拥有利他之心,大我超越小我一定是成长的终极目的。

    不管某人如何自私,这个人总是存在着怜悯或同情的本性。他看到别人幸福时,哪怕他自己实际上一无所得,也会感到高兴。这种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即便是最残忍的恶棍,即便是严重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丧失全部同情心。

    道德情操论

    自问:人性自私,人心光明。本性不被蒙蔽的前提是智慧的清明,同理心可以理解为心性善良的表现。

    我们在看到别人肉体的欲望时,之所以感到特别恶心,在于我们无法附和它们。至于亲身感受到这些欲望的人,一旦这些肉体上的欲望得到满足,他对激起欲望的那个事物就不再有好感了,甚至那个事物的存在会使他感到讨厌。

    道德情操论

    自问:肉体欲望层面永远跟精神需求层面不能同日而语。所以灵性的自我成长能都清晰而理性的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虚荣总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已是受人注意和被人赞许的基础上。

    道德情操论

    自问:你有没头还依靠受人注意和被人赞许来满足虚荣心?你的自信还来自他人肯定与认同吗?你有没有从自我控制与潜能挖掘上获得更多的自信,爱与喜悦?

    我们谈论关于自已的事情时必须有所节制。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同伴对所有这些事物很感兴趣就像我们自已一样。人类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很很多人缺乏这种节制。

    道德情操论

    自问:要拓宽对节制的内外边界认知。节制不仅仅是对外部事物,欲求,名利的自我控制,还包括源自内部的虚荣心,表现欲,他人的注意力,自我倾诉需求的节制。这需要更强大的自我觉知和自我辨识,良知引导心性,心性引导人性。

    然而,人们更容易同情由无关紧要的事情带来的轻微的喜悦。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做到谦逊是得体的;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小事,对我们共度良宵的同伴,对我们受到的款待,对过去说过和做过的事情,对谈话的细枝末节,对所有那些用来消磨人生的琐事,却难得喜形于色。再也没有什么比在日常发生的事情产生愉快心情更为优雅的,这种心情总是建立在对日常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所有细微趣味的特殊爱好之上。...因此,正是青春-这个欢乐的年华,容易使我们动情。

    道德情操论

    自问:对一切人与事物都保持敏锐。喜悦源自内在。

    教育的秘诀是把虚荣心引向恰当的目标.

    自问:你有没有意识到自我虚荣心的正确引导?

    贪婪和野心两种目标的不同,仅仅在于它们是否伟大,一个吝啬鬼对于半便士的追求同一个具有野心的人征服一个王国的意图一样狂热。

    道德情操论

    自问:贪婪和野心都是人性的需求,如果这个需求符合服务于他人,符合对自然与地球做出贡献的动机,那么无论大小,都是伟大的。

    高兴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情绪,哪怕只是一点小事我们都会尽情欢乐。因此,不论何时,只要不因嫉妒而抱有偏见,我们就很乐意同情别人的快乐。但是悲伤是痛苦的,甚至在我们自己面临不幸时,内心也会本能地抵制和避开它。我们要么努力不抱这种情感,要么一有这种情绪就立即摆脱它。

    道德情操论

    自问:你是否能及时警觉到自我产生的任何一种情绪,并能精准的分析这个体验?你如何引导自我时时处于快乐的状态?

    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

    道德情操论

    自问:当自性的光明不断扩展,就能启动更多的爱与能量,小我中人性自私的弱点就会变得无足轻重。

    一个人自我赞许的程度,完全取决于该行为需要自我克制的程度。

    道德情操论

    自问:不断提高自我克制的程度就是不断自我肯定与自信加强的过程。这个路径是享受自律到自由的过程。

    一般人都会钦佩成功人士,尊敬权贵,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阶级差别,确立了社会秩序。

    道德情操论

    自问:钦佩他人,尊重权贵不能解决自我能力欠缺的根本问题,反而成为扰乱心性与偏移目的的诱因。自己树立自我规则,才有可能选择进入社会秩序的哪个阶层。

    源自肉体的一切感情都是这样:或者不能激起丝毫的同情;或者就算是激起了同情,这种同情也完全不如受害者所感受到的那样强烈。

    道德情操论

    自问:没有人可以代替自我思考,也没有人能承担自我的痛苦。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只有个体自我的体验最真实最强烈。唯一区别是有的人将它变成猛药,治好顽疾,继续赶路,有人将之变成烈酒,自我麻痹,陷入沉沦。

    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情绪不幸失去控制的话,那么交际和与人谈话是恢复平静的最有效药方。

    道德情操论

    自问:你的情绪失控的良药是什么?

    无论我们自已的是非之心是怎样建起来的,上天赋予我们这种是非之心,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是非之心极具权威,它们是我们行为的最高仲裁者。

    道德情操论

    自问:倾听潜意识的指令,它迟早会变成意识,预言,话语直至行为。

    当我竭力审查我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当我竭力对其作出判断从而赞许或谴责这些行为的时候,显而易见,在所有这样的场合,我自己仿佛分成两个人:一个我是审查者和评判者,扮演和另一个我——被审查和被评判者——不同的角色。第一个我是旁观者,当我从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通过设身处地想想他将有的情感,从而努力使自己具有他评价我行为时的情感。第二个我是当事人,恰当地说就是我自己,对其行为我努力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评论。

    自问:大我是无限的光明与爱,小我是所有习性的集合。不带观点不带评判的自我辨识,就是潜意识对自我灵性的提升训练。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己录-读句 亚当·斯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de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