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笔记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毛姆《木麻黄树》:终其一生,我们无法摆脱“环境的力量”

毛姆《木麻黄树》:终其一生,我们无法摆脱“环境的力量”

作者: 桑乾水 | 来源:发表于2016-06-08 21:36 被阅读619次

    读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是《木麻黄树》,在此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做过间谍工作,写了一本叫《月亮和六便士》的小说,这本小说的名字让人觉得文艺,想到诗和远方。很会讲故事的作家常被我们误解缺乏思想的深度,《木麻黄树》中的六个短篇就有种侦探恐怖小说的意味,但你会发现这里的恐怖不在读小说时出现,而是当你读完回想的时候,突然的一阵毛骨悚然。

    毛姆

    如何评价这样的小说呢?如果有个人问你对上个世纪某某文豪的某某作品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啊,他的确伟大!或是直截了当地承认“看不懂”?其实有时候“看不懂”也是一种评价。如果自己确实没看懂,为什么非要伪善的承认它的伟大呢?想一想离我们生活久远的作品,历史背景荡然无存,它太不切合我们的生活了,我们当然有承认看不懂的权利。至于毛姆,他自己就很干脆的承认,“我是个二流作家,却是二流中的一流作家”。这样说话的人,他的作品传达出来的东西也一定不是复杂而是单一,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平实有趣。我倒感觉此种作品更显真实。

    因此,你不妨就将这本书当做一本恐怖小说看。想起《十面埋伏》中章子怡向老巫买世界上最毒的毒药,老巫深沉的说道:不是鹤顶红,而是人心!人性就像毒蘑菇,越是五彩斑斓的炫目,越是见血封喉的恐怖。虚伪,狡诈,懦弱,卑鄙。有时候坚韧的性格只是用来掩饰曾经的罪恶,如《赴宴之前》中的米莉森特不愿将害死丈夫的事实告诉家人;有时爱情不过是虚伪的谎言,如《铁行轮船公司》中哈姆林对太太所说:“当你二十岁陷入恋爱时,你会觉得那会是永恒的,而当你五十岁,你把生活,把爱情都看透了,你知道这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玩意儿。”;有时候自卑也会变成伤害别人的利器,如《胆怯》中下属杀死上司,混血儿杀死白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环境的力量》,讲述一个英国殖民地的长官,独自生活来马来亚州许多年,耐不住寂寞的他和当地土著女人同居生子,有了英国妻子后,本打算“洗心革面”从新开始,但妻子知道了他的过去,决定和他离婚。他解释道:殖民地的长官没有一个不是这样过来的,我现在面临的问题只不过是,我的土著女人过于纠缠。他的妻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他,因为她实在接受不了自己的丈夫和土著女人已经有三个孩子的事实。他望着妻子走后空荡荡的屋子,孟加拉式的平房,墙上挂着的帕兰刀,简易码头泊着的普拉胡帆船,身上穿着的纱笼,脚上趿拉着热带独有的木屐,这一切他都太熟悉了,熟悉到不能够摆脱,于是他无奈的对自己的混血大儿子说:今晚让你妈妈回来吧。

    婆罗洲

    这篇文章的恐怖在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主人公,挣不断,逃不脱,他内心希望自己像个英国绅士,娶一个纯正血统的妻子,他也做到了,但马来州的环境是他怎么也摆脱不了的生活。我们常说文明的土壤培育出文明,似乎任何事情都与自己的土壤藕断丝连,有的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却结出恶的果实。这更像一面封锁外界的墙,人人的生活中都竖着一堵。主人公的墙是透明的,他努力跑出去时,却撞了个鼻青脸肿。这也好比看一部鬼片,你时时受到鬼的缠绕,却永远捉不到它。受环境的土壤滋长出的人性就是鬼影。

    这时我想到《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他在船上出生长大,在摇晃的海浪中可以弹琴,但却不能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瑞德,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出狱后不请示就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无形中环境的力量培育出的人性,非要你来适应它,否则就死于非命,我想这才是最恐怖的事情吧!在哲学方面有一个“桶中之脑”的假设,将一个大脑单独放进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桶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大脑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感觉。那么,我们该怎样确认自己不是生活在这种困境之中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毛姆《木麻黄树》:终其一生,我们无法摆脱“环境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ix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