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的两件“小事”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最近忙碌到准备暂时停笔的我仍然要抽时间记录下来。
晚饭后带依依下楼散步,玩不到一会她就把我拉到了水果店,站在门口看着老板,看着这种情形,老板自然是送了一点免品给她,依依很自然地说:“谢谢!”只是声音有点小,一般我只需提醒她声音大点,阿姨听不见。于是依依大声地说:“谢谢阿姨!”我继续问依依:“你吃的是什么呀?”依依说:“我也不知道呀!”我告诉她,可以去问阿姨这是什么,于是她走向阿姨问:“阿姨,请问这是什么?”阿姨回答她:“这是蜜瓜!”转身,依依马上告诉我说:“妈妈,这是蜜瓜!”
旁边一位正在挑选水果的妈妈见状,问我:“你家孩子多大呀?”我答刚过两岁,转瞬这位妈妈食指指着她正在专心吃蜜瓜的女儿说:“你看看,人家才两岁就那么会说,你都两岁七个月了,什么都不会说!”语气中半开玩笑半指责,气势汹汹却实实在在把她女儿吓蒙了,呆呆地看着突然变化的妈妈。我马上缓解说:“你这么说她,把她吓到了更不愿意说了!”
后来我也观察了一下这个小女孩,想吃蜜瓜就只是站在推车上,手指着蜜瓜的方向“嗯,嗯!”地叫,阿姨送给她一块蜜瓜,她也不说话,更没有人引导她,所以阿姨说:“你想吃就点点头,你点头了我就给你。”于是小女孩点点头,得到了蜜瓜。
后来我们来到母婴店的游乐设施前,一位大男孩由奶奶带着正在玩游戏,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位小一点的男孩走过来,小男孩兴奋地挤进大哥哥的地盘,大哥哥看了一眼,一巴掌打到弟弟头上,年轻妈妈心疼至极,条件反射地护住自己的孩子头部,责问:“你这个小孩子怎么这样?”语气中充满了愤怒,奶奶听后,也气愤无比:“小孩子又不懂,哪有你这样的大人,这样对小孩子还击的?”于是感觉两个“爬行大脑”在这里搏击,实在不忍听下去,而两个小孩仍然一言不发。
为什么我形容是“爬行大脑”?因为这是两个没有经过深思后本能反应的大脑,有机会再给大家深入。而我想说的重点是,孩子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首先,弟弟进入哥哥的地盘,有没有经过哥哥的同意,询问:“哥哥,我可以玩一下吗?”哥哥在遭遇弟弟侵犯的时候不会用语言捍卫自己的权益:“弟弟,你需要排队!”那么矛盾自然不会发生,而当我说这些的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小孩子懂什么!这句话恰恰是最不负责任的!
目测两个小孩子都比我的孩子大,记得前两天,依依在游乐场,看见弟弟的球掉了,就一定要帮他捡回来,而弟弟的球被一个哥哥抢走了,文弱的她也一定要帮弟弟夺回来,我知道她进入了规则敏感期。当她路见不平一定要帮弟弟从哥哥手里抢回球时,遭遇了哥哥的还击,依依说:“这是弟弟的球!”哥哥正准备打依依,依依往后退一步,伸出右手,说:“不可以打人哟!”动作尤其滑稽,当然我们知道这样的方式在社会上可能并不起作用,但是,孩子的世界里需要这样的规则。当依依这么说时,哥哥的爷爷立马就拉住了伸出要打人的手,所以依依也并没有遭遇挨打的境地,当然大人更不可能因此起任何纠纷。
还有一次在轻轨上,遇到一位阿姨让位给一个小男孩,妈妈告诉小男孩要说谢谢,小男孩对同座的好几个阿姨都说谢谢,就是没有对着让座而站着的阿姨道谢。所以眼神交流也很重要,每一次,我都会告诉依依,说话要看着人,久而久之她已经形成习惯,偶尔忘记了我也只是适当提醒,因为这是一种做人最基本的礼仪,而礼仪的培养,应当从小形成习惯,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孩子表达的习惯,是需要父母培养的,孩子表达的意愿,是需要父母保护的!生活中,多问孩子为什么?怎么办?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机会,蹲下来听一听孩子咿咿呀呀所表达的话语,耐心等待她的回答,时间会带给你一个乐于表达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