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良心文学》佳文家故事
小河从这里入海(十二)

小河从这里入海(十二)

作者: 舒雪洁 | 来源:发表于2023-04-13 07:30 被阅读0次

    我的爷爷赌钱上瘾后,还没弄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地步,好歹给我奶奶留下了十几亩薄田,还有五间带厢房的四合院。他在紧要关头,也算是适可而止,及时止损。当然能保住这点家业,也有我奶奶的很大一份功劳。

    解放后土改划分阶级成份时,我们家勉强被划为中农。中农不分给土地也不用被分地,地主和富农都要把多出的土地分给贫农。如果按照以前的条件,我家被划为地主也不过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不是看在祖父当年还为革命做出过那么一丁点贡献,至少被划成富农。

    另外,我二爷爷逃到湾湾,对我们家庭也是有影响的,我在部队考军校时,因为有台属的原因,有些学校有些专业是不允许报考的。

    爷爷四七年遇害那年,据我的推算,我大伯大概十一二岁,父亲八、九岁,三叔也就是四五岁的样子。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对于裹着一双小脚的奶奶来说,简直就是天塌了。孤儿寡母,怎么活下去,成了摆在奶奶面前的天字号难题。

    那时,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在胶东的国军势力虽在负隅顽抗,却象秋后的蚂蚱一样没几天蹦跶劲儿了,二爷爷虽官居要职,他们一家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根本不会管奶奶娘几个的死活。

    对于家族的这段历史,家人讳莫如深,从不提及。

    我那位本家爷爷在和父亲喝酒时,也是绕过这一段,只讲曾祖和二爷爷的故事。

    我也是在成家以后,才弄明白关于我奶奶这一时期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当故事来听也无妨。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家有长子,国有大臣;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爷爷遇害后,作为家中长子的伯父,虽小小年纪却无奈地挑起了家中的大梁,和父亲一起齐心协力侍弄家中的几亩薄田。

    十二岁的伯父很快就学会了用犁具(曲辕犁)和牛耕地,赶马车,以及种各种庄稼等多种农活。

    用我那位本家爷爷的话说,恁大爹真是一个天生的好庄稼把式,甭看年纪少,那墒沟耕(胶东话读jing)得跟用墨斗绷过的一般直。(墨斗是过去木匠用来划线的工具)

    奶奶作为一个过去的家庭妇女,对于一些重要的农事活动几乎一无所知。所有这些事情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和教授。

    这个人就是曾祖父当年雇过的长工,这位长工爷爷在我爷爷遇害后,为避寡妇门前是非多的闲话,就离开了我家。但每到农忙时节,他都会过来帮忙,奶奶每回给他工钱,他都不接,最多就是吃顿饭。

    就这样这位忠厚仗义的长工爷爷帮着奶奶撑起了一个摇摇欲坠的破碎家庭,直到伯父成人以后。

    奶奶和这位长工爷爷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有些跟莫言《红高梁》里的一些情节相似。

    今年八十五岁的伯母,牙齿已经掉光,可耳聪目明,每次跟我视频通话,提起过去的事情,总是瘪着没牙的嘴,说话呼哧带喘加漏风:恁大爹在恁爷爷死后,出了老鼻子力了,才十几岁就学着耕地……咳……咳……没长中(三声,没发育好的意思),出过(二声,过量的意思)力了,抻了筋,加上伙食不好,要不咋能走得那么早呢……

    话未说完,就抹起了眼泪,我赶紧岔开话题说,恁老现在这不是享福了吗。

    伯母说,唉!恁大爹没这个福气哩,出了一辈子孙(胶东话冤大头的意思)力,一天福没捞着享……

    当年伯父结婚后,搬到了厢房去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实在过不下去了,伯父和伯母领着堂姐闯关东到了鸡西煤矿,在那里扎下了根,开枝散叶。伯父靠下煤矿,硬是凭着一己之力供出了家里三个大学生。如今,堂哥堂姐都已在工程师岗位上退休,堂弟一家移民到了加拿大。

    在六十七十年代,奶奶在五间老房子里先后为三个儿子娶了媳妇。这在现在看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或许那个年代的人们更看重的是人品吧。

    从我记事起,我们一家四口和奶奶加上三叔都是住在一个大院里的。后来三叔娶了三婶后,大院中间就垒起了一道墙,五间正房也隔开了,我们一家四口和奶奶住西三间,三叔三婶住东两间。

    随着堂弟堂妹的出生并长大,三叔的两间房子实在住不下了,这才在村里另买了四间房子搬了出去。

    其实,在写祖母这一节的故事时,我的心情是很矛盾,很复杂的,几经犹豫,几次放弃,但最终还是按原意如实地写了出来。不知道她老人家在天堂里会不会怪罪我这个不肖子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河从这里入海(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zo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