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切所能看到的

作者: 何足道 | 来源:发表于2021-10-12 09:03 被阅读0次

    《少年凯歌》—陈凯歌

    这是本陈凯歌的自传,八十年代末写成,01年在国内出版,只印一版,此后便是喑哑状态。网上只能买到复印本。陈凯歌作为在十年浩劫风暴边缘行走的一代人,自小生活在北京,《少年凯歌》是他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与反思。

    第一章是‘天国’,写的陈凯歌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与家庭状况,第二章是‘降临’,是盛世过后灾难的降临,第三章是‘群佛’,打着正义名号寻求集体语言的年轻人,也是陷入疯狂的世界,第四章‘狂灰’,是陈凯歌云南插队的见闻,狂风大作后,满山的飘舞灰烬像是一场葬礼,第五章‘青山’,是陈凯歌站在过去眺望那个年代,大家的结局,燃烧过后,光秃秃的山,是否成为了青山?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与震撼,如长夜一般持久,从来没有一个长者能满含悲情但不失冷静地把那段历史对我娓娓道来,有的出于伤痛处而不忍回忆,有的因为爱护我而三缄其口,有的由于地处偏远而涉及较少,我十分理解同时无意强求。

    陈凯歌写这本书时四十多岁,我读的时候,像是他在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重温自己年轻时候的生命,嗅觉与过去京城的空气相会,目光与难捱的旧时重叠,将久别的友人一个一个还原在笔下。

    他若不是导演,他也一定是一位站在顶峰的作家,和阿城有些像,文字都带有一股仙风道骨的温情,还有一种复古的纯真,像是带着厚重的风尘从历史里走来。

    思来想去后,我不愿在我这篇自私的文章里复述或者谈论这本书的内容,但可以从我狭隘视角里找出几点在外部与他相勾连,聊以记录这次生气蓬勃的阅读体验。

    陈凯歌的人生经验大多来源于那个时期,那时的他正是三观养成但尚不牢固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激荡与不安他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时代,认识世界。陈凯歌拍出来《霸王别姬》《孩子王》,没有这两部或许就没有他如今这般地位。这两部都是以背后都蕴藏着对那段沉痛历史的反思,之所以能让电影里的人物的血肉渗透在每个细节,离不开他对当时情景的亲身感悟,他当时在北京见了太多这样的事情,老舍投湖自尽的前一晚他还在湖边见了老舍一面,傅雷夫妇上吊自尽的情景也还原在他脑海里,除此之外,他也成为过其中的一员,由破坏带来的快感同样烙印在他心里。对那段历史这样清晰明了的人,才会拍出《霸王别姬》这样细致入微但命题宏大的作品。

    所以说,他导演的真正才华只有通过那个时代的题材来展现,这也是他拍摄现代题材差评如潮的原因。

    既然我觉着他和阿城的文风比较相似,他也导演过阿城的小说《孩子王》。我找了一个在他们笔下有着相似叙述的情节来说:阿城《树王》里的肖疙瘩,陈凯歌这里是与他一起在云南插队的女知青薇。

    肖疙瘩是守山人,青年们来了之后砍树不止,他越来越沉默寡言,守护树王无用之后,正值壮年的肖疙瘩已经有些垂暮之感,在青年们防火烧山之后便一病不起,与山巅上的树王一同毁灭。同样在云南,女知青薇,被人控诉反革命之后便疯了,她很沉默,夜里总能听到她的哭嚎,在烧山之后,薇好像彻底疯了,人们便不再管她,薇被送回北京治疗的时候,医生说薇在农场曾经被多次强奸,这时,陈凯歌才听懂了那时候午夜过后的嚎叫声,而强奸者就混在黑夜里跑出来怒喝薇的人群里。

    知青掂着行李箱来砍树烧山,肖疙瘩的死和薇的疯,正道出我们的处境,这里我直接引用陈凯歌的原文,因为写的太好了:

    事后我突然意识到,薇的真正发疯,一定是在山林毁灭之后……她的疯狂道出了我们的处境:一边是暗示着生命初衷、不断更新却被毁灭了的自然,一边是她守着的木箱,里面装的使我们的真理、道德、文化,而在两者之间的她,就是我们—人类—的象征。

    只要人们仍然只会控诉他人时,这场革 命实际上还没有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思一切所能看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ld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