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周围要二胎的人越来越多,亦明和妻子小文商量,想再要个小孩。
“咱们这也是响应国家号召,趁早赶紧要了,不然年纪大了想要都来不及了。”
“你爸妈同意带才行啊?”小文严肃地说。
“他们巴不得咱们再要一个呢,”亦明笑着说道,“带一个是带,带两个也是带。”
要小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的一件大事。
父母是两年前从老家来到亦明所在的城市,帮忙带小孩。
如今儿子上了幼儿园后,老两口一下子轻松了很多。每天就是买菜做饭接送小孩。
早上他们把孙子送上学,然后去买菜,中午他们自己胡乱对付一顿,下午做一顿全家人的饭,再把孙子接回来。
每天有大半天时间,他们在家里都没事可做。
有次母亲对亦明说:“趁着现在我们身体还可以,你们赶紧再生一个,刚好两个一起帮你们带了。再过几年,我们身体不行了,想帮也帮不上忙了。”
亦明感觉要二胎的事情,老人比他们自己都上心。
如今一个小孩,在家里确实有些孤单。有了老二,相互之间也是个伴。
可能是有了前面第一胎的经验,亦明老早就开始戒酒,加强身体锻炼,。
每次他参加饭局,都以“封山育林”为由,挡住了一切酒水。
一个多月后的一个周末,亦明在家正在看电视,小文神秘莫测地微笑着让他来卧室。
亦明看到妻子手里验孕棒上的两条杠,高兴地把她搂进怀中。
“怀上了?”
“嗯。”
“这么快啊?”
“你还嫌快啦。”
“不是不是,这也太顺利了吧。”
“你还嫌顺利啊。”
“不是。我感觉好像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三个月后,亦明正在外地出差,突然接到小文的电话。
“流产了。我已经在医院了。”亦明听到这个坏消息,脑子瞬间一片空白。
他恨不能立马跑回去,陪在妻子身旁,但公务在身,只能办完事情再回家。
他不知道这个尚未谋面的小孩是男是女,听说三个月胎儿尚未成人型。谈不上感情很深,只是他心里有些难受。
其实怀孕三个月是一个关键节点。很多胎儿都是在三个月时夭折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了三个月,胎儿通常都比较稳定。医院通常也都是在孕妇怀孕三个月时建档。
亦明出差回到家时,妻子已经出院,正在家里调养休息。
02
春去秋来,又过了一年。
距离妻子小产已经过去一年多。
夫妻俩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对二胎仍然念念不忘,没有死心。假如上次没意外发生,他们的二宝就已经半岁多了。
妻子小文也觉得自己身体恢复的差不多了。两人又开启了孕育新生命的征程。
但无论怎么努力,日期算得多么精准,忙活了几个月,就是没见动静。只刮风不下雨,只开花不结果。
后来,他们听说市中医院妇科主任医术高明,很多多年未孕的患者,经过她的治疗都怀上了小孩。
在大众的认知中,调理身体,首推中医。亦明准备陪妻子去中医院看一下。
他在网上预约挂号时才发现,这位妇科主任真是一号难求。
她逢周一、二、四才上班。早上九点开号,不到一分钟,50个号全被抢光。
这天他手气不错,终于抢到一个上午九点的号。
中医院位于繁华的市中心,旁边就是著名的夜市烧烤一条街。
两人从家骑电单车到医院,路上用了四十多分钟。
到了医院,亦明发现看病的人真多,三排椅子几乎坐满了。人们都在看着手机打发时间,很多患者都是老公陪着。其中很多人是从外地慕名前来。
他们九点的号,提前半个小时就来到医院,发现主任诊室里空无一人。
询问旁人才知道,这位主任八点上班,先去住院部查房一遍,等回来差不多到九点钟。
一直等到十一点,还没有轮到他们。亦明手机玩得快没电了,只好暂时放下手机,抬眼四处观瞧。
主任诊室里,还有三个实习医生作为助手,帮助主任问诊、记录、开药。这时椅子上等候的人少了一半。
又等了一会,终于轮到妻子。亦明没跟进去,坐在外面等。没过几分钟,小文就出来了。
“这么快啊?!”亦明惊讶地说。
“还行吧。医生问得挺细的。”
“我感觉别人进去都是好长时间,你这进去两分钟就打发出来了。”
“这样不好吗,说明我这没什么问题啊。”小文笑着说道。
两人去药房拿了药,7副中药,每副都是二十多味药。这是免煎的中药,都是一包包小颗粒,开水冲服即可。
亦明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中药。科技进步,中药喝着也方便多了。在他印象中,中药都是一大包草药,用砂锅煎熬,气味闻着很苦的那种。
喝完一个疗程,亦明陪小文又去看了几次,依然没有效果。最后主任让小文住院调理。
住院期间,一位病友对小文说:“要小孩是两个人的事,让你老公也去检查一下身体。”
亦明自以为身体不错,那方面也不弱,不想去检查。
在小文的再三劝说和强烈要求下,他才极不情愿去医院检查。男人总是在这方面很介意,就怕别人说他那方面“不行”,并把这与尊严、面子扯上关系。
没想到一去检查,他那方面还真有问题。
03
医院男性生殖科诊室里。医生见了亦明先问道:“上次夫妻生活是什么时候?”
他有点不好意思:“昨天。”
“你这间隔时间太短,精子浓度不够,验精子最好间隔3-5天。”医生皱了一下眉,“这样,我先给你开化验单,过上两三天你再来,拿着单子直接找护士验精子。”
三天后,亦明再次来到医院。护士给了他一个小塑料杯,又从卷筒纸上扯下几截纸塞在他手中,“出门左手,去那边的小房间,取完精液后拿到那头的台子上。”
化验结果有一项DNA要等到一周后才出来。
一周后,亦明第三次来到医院。
在他前面就诊的一对夫妻,是来做试管的。他听到医生对他们说,下次带着身份证原件来。
“你过来看,你这精子浓度、活力都正常,”医生一边看亦明的化验报告单,一边拿铅笔在上面打勾,“就是最后一项DNA完整率有些高。”
他看到医生在完整率数值上划了一个圈,“你这碎片率太高了,58%。正常值是小于30%。我分析,之前你老婆流产很可能也是这个碎片率高的原因。”
“医生,生老大的时候我都是正常的啊?怎么现在成了这样子。”亦明想到,上次妻子小产,可能主要还是自己的原因。
“年龄大了,有的人碎片率就高。我给你开一个疗程的药。其中有一种药得去药店买,叫某辛酸胶囊。它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处方药,抗氧化性较强,临床发现对于降低精子碎片率有不错的疗效。”医生在蓝色便签纸上写下了药名。
某辛酸胶囊是治疗糖尿病的药,却能用来治疗生殖系统疾病。这就像伟哥最初是用来治疗心脏病一样,没想到在别处大放异彩。
一个月后,亦明去复查,碎片率已经降到了32%,非常接近正常值。他也很高兴,特效药确实有特效。
医生让他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再巩固一下。
又服用一个疗程后,他再次去复查,发现碎片率暴增至62%,比第一次检查的数值都高。
医生看了化验结果也很吃惊:“怎么会反弹得这么厉害?这样,你先停药一个月,后面再来复查看看。”
亦明有种前功尽弃,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此时他已不想再吃这种药。因为越吃越糟糕,还有些副作用,吃完后感觉很不舒服。药如其名,吃了确实让人辛酸。
停药后,他就没再去复查。
对于二胎,他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04
转眼到了暑假,亦明一家人回到了老家。
这天亦明带着妻儿去看望大伯。
大伯是老中医,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上次他们回来,专门请大伯给妻子小文看过病。
小文坐月子时落下了咳嗽病根,这几年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好彻底。当时大伯开了三伏贴,又让她经常艾灸大椎、身柱、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没想到半年之后,小文迁延不愈的咳嗽彻底治好了。从此,亦明对中医有了新认识。
这次来看大伯,亦明想请大伯再给小文把把脉,开几副药,调理一下身体。
“大伯,你看小文的身体能要二胎吗?”大伯刚给妻子把完脉,亦明就急不可耐地问道。
“这个还是要顺其自然。”大伯笑着说道,“我给她开一副调理身体的方子,先抓三副吃着看效果。”
亦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很担忧,之前看的西医,吃的西药,精子的碎片率一直没有恢复正常。西方不亮东方亮。这次不如看看中医,吃点中药,看看情况如何。
想到这里,他便请大伯给自己也把个脉,检查一下身体。
大伯切完亦明两手的脉搏后,让他伸出舌头,又在他的肚子上按压几下。
“你这肾气虚啊。”大伯神色凝重地说。
亦明听罢心中也是一惊,大伯三根手指头跟医院机器检查的一样,真是神啦。
“你今年多大了?”
“三十八。”
“不应该啊,不到四十岁,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平时几点睡觉?”
“基本都是十二点以后。”
“怪不得。睡的太晚了,经常熬夜可不行啊。你这不是还准备要二胎嘛。以后得早点睡觉,晚上不超过十一点。”大伯继续叮嘱道,“回去每天早上吃一把枸杞子。那枸杞子都是用手摘的,上面有尘土,用水洗干净再吃。另外再吃一种药——五子衍宗丸,按照说明书的两倍服用。”
亦明熬夜的习惯都是之前在机关养成的。那时候白天都是干一些事务性、杂七杂八的琐碎工作,像写材料等活都是在夜深人静时完成的。
当时他们的科长是个加班狂,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科长不走,他们这些小喽啰自然不敢提前回去睡觉。
后来,亦明就养成了晚上十二点前不睡觉的习惯,有时休息不用加班,也要扛到十二点后才睡觉。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听了大伯的话,他觉得必须要痛改前非,除掉这个恶习。
吃药、早睡坚持了两个月后,亦明再次去医院检查,惊喜地发现精子碎片率竟然降到了正常值以内。
这让他喜出望外,从此对中医有了信心,不仅是它的药很便宜(他之前检查吃药花费大几千,而吃中药仅需小几百),主要是疗效好,无副作用。
随后,亦明在网上报了一个中医培训班,开始学习中医。
05
亦明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妻子小文依然没有动静。
医药费算下来花费不少,但这时候怎能半途而废。他陪着妻子几乎每周去一次中医院,开上七天药,吃完再去看。
就这样妻子又调理了三个多月,仍然没有效果。最后医生建议说:“看你们求娃心切,不行去做个试管吧。”
两人商量决定:还是按大伯说的,顺其自然吧。主要也是价格太贵不划算,实在不行也是没有缘分。
两人嘴上没说,心里都清楚,愿赌服输。现在他们的二胎计划基本放弃。中医院也不再去了。
反正该努力的都努力过了,能想的办法也都想了,以后也没什么遗憾。没有就没有,这可能就是命吧。
亦明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中医课程。这天讲到方剂,其中有个温经汤,被称为女人的美容汤,功效是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女人不论寒、热基本都可以用。
此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流传千年的著名经方。
他现学现卖,让妻子当了一回小白鼠。给妻子望闻问切一番操作之后,发现她的主要症状是:瘀血、寒湿。这症状符合温经汤病症。
他按照原方抓了七副药。妻子喝完第一副药,第二天早上腰就不疼了。
两人喜出望外,没想到效果这么明显。
服用完七副药,小文的气色好了很多。这给了亦明更大的信心。他乘胜追击,又给妻子望闻问切一番操作,重新调整方子。
他在温经汤的基础上又加了逍遥散。逍遥散出自北宋官方出版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功效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它也是大名鼎鼎的方剂。
方子其实就是温经汤加上白术、茯苓、柴胡这三味药,并把人参换成党参。具体如下:
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6g 芍药6g 川芎6g 阿胶6g 党参6g 麦冬9g白术6g 茯苓6g 柴胡9g 丹皮6g 生姜6g 炙甘草6g 法半夏6g
妻子从例假第一天开始服药,连续服用14副。后面她自己感觉身体好了很多。
亦明主要是想把妻子的气血调理顺畅,身体弄好。前后折腾了一年多,对于二胎的事情,他们基本放弃了。
没想到柳暗花明,过了不到一个月,奇迹竟然发生了,妻子怀孕了。
生活总是充满惊喜。这让两人大喜过望,有种绝处逢生,苦尽甘来的感觉。
上面的方子不是专治不孕不育特效方,而是调理全身气血的常用方。气血充足,身体基础夯实了,怀孕就是水到渠成、按部就班的事情。
06
岁月不饶人。第三次怀孕的小文年近不惑,称得上是高龄产妇。
她怀孕两个多月,就住进市中医院进行保胎。这是她第二次来这里住院,上次住进来是一年多以前,调理身体,备孕要二胎;这次住进来是保二胎,高兴之余更有些担心。每天就是打吊针喝中药,确保孕期各项指标保持正常。
半个多月后,小文顺利出院,平安度过了三个月的孕早期。
此后,亦明陪着小文转战妇幼院,进行定期产检。只见他鞍前马后,陪伴在妻子身旁,生怕出现任何差错、闪失。
妇幼院产检大厅不让男士入内,他只能在外面走廊的椅子上坐等。他发现来这里的孕妇真多,都是老公陪着来产检。
他记得妻子怀老大时,自己因为工作原因,一次也没有陪她去做产检。每想到此处,他总会懊悔不已。还好如今自己有时间,可以在老二身上补回来。
半个多小时后,小文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亦明急忙上前,接过小文手中的袋子。
“怎么样,都正常吧?”
“嗯,没什么问题。就是得补点血,医生给开了药。”
“噢。下次什么时候来?”
“下个月。以后每个月都要来。”
“来这么多次啊!”亦明诧异地说。
“你以为呢,生个孩子容易吗?总是在跑医院。后面孩子大点,半个月得来一次。”小文抱怨地说道,“要不你下辈子当个女人试试。”
“我就算了,这辈子当个男人就行了。我看新闻上那些吃了禁果的少女,也没做过产检,稀里糊涂就把孩子生了下来。”
“那能比吗?人家多年轻啊。让我现在变成二十岁,我也不来产检了。不过过去都是在家接生,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产检,还不是一样都过来了。只能说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只是这生孩子的成本是越来越高了。孩子还没出来呢,这七七八八几万都出去了。”
小文的肚子一天天在变大,平常的衣服根本穿不进去,只好在网上买了几身孕妇装凑合着穿。她的脚面也肿了起来,鞋子根本穿不进去,只能穿着拖鞋去上班。
小文的预产期日益临近,她还在坚持上班,没有请产假。她想到生产前几天再请假,这样到时候可以在家多陪陪小孩。
这天晚上,小文刚躺到床上准备睡觉,就感觉肚子一阵疼痛,腹中的胎儿闹腾的厉害。
“怎么样,要不要去医院看看?”亦明见状,也有些慌乱。他心想不会是要生了吧,这也有点早了些。
“又好了,休息一下再看看。”小文忍住疼痛,一脸平静地说道。
两分钟后,小文又感到腹中阵阵疼痛。
两人急忙去了医院。
07
在妇幼院急诊产科,两人等了半个小时才排到号。这期间小文的腹部又不太痛了。
医生给小文做了两次胎监,主要检查胎儿心率变化情况。随后医生让她去三楼做B超。
两人跑上跑下,等拿到B超结果,再去找医生时,发现急诊室里空无一人。
询问分诊台的值班护士,他们才知道,刚才有个宫内大出血的孕妇送过来,情况比较紧急,所有产科医生都去参加抢救了。
亦明刚来时觉得这里的急诊跟电视里演的不太一样。
电视里面急诊医生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要么在按压做心肺复苏,要么在输血输氧进行电击,都是玩命地抢救病人。这里好像跟白天的坐诊看病没什么区别,一切都是云淡风轻。
此刻他才感到医生正在和死神赛跑,从恶魔手里抢夺病人。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现在已是凌晨两点四十分。急诊室大厅上差不多坐了一多半人。孕妇、小孩各占了一半。
“从B超上看,胎儿还没入盆。你这个胎动的厉害,很像宫缩。不过没什么大问题。先回家休息,有什么情况再来。”医生拿着小文的B超单说道。
听完医生的话,两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回到家已是凌晨三点多。
人们常说怀胎十月,其实并没有那么长。较真地说,是怀胎九个月零十天,总共两百八十天,四十周。
过了三十七周,胎儿就算足月,这之后出生的孩子就不算早产。
转眼小文已到足月,肚子像皮球一样鼓鼓囊馕的。肚里的小家伙很顽皮,经常在里面踢来踢去,像钻进铁扇公主肚里的孙猴子一样,让她不得安生。
每晚睡觉她只能侧着身,才能睡安稳。稍一平躺,小家伙就会在里面抗议。
母子连心。她们通过一根脐带相连,不仅输送营养物质,也传递心愿思想。她能感觉到小家伙在里面是高兴,还是生气。
有时她坐的时间稍长,就感觉不到肚子里的动静,心里就有些慌,赶紧站起来走动一阵。直到里面又开始有了动静,她的心才放下。
她发现小家伙特别胆小。炒菜时,她把菜往油锅里一放,发出“滋啦”声,里面的小家伙就会一阵悸动。她知道,这声音吓着他了。
现在她每天在小区散步。拿着手机计算步数,一天坚持走一万步。并会带几颗糖,万一血糖低时可以应急。
她第一胎是剖宫产,因为子宫疤痕憩室,第二胎也只能剖宫产。最后一次体检时,医生安排她下周一住院,第二天就进行手术。
08
周一早上,亦明陪着妻子小文住进医院。
小文住的病房有三个床铺,算上陪护、孕妇肚里的小孩总共住了9个人。
房间里有卫生间,里面有马桶和淋浴的地方,卫生间对面有三组柜子,可以放一些行李物品。
房间里有中央空调,温度恒定在28度。每个病床都有帘子可以拉一圈,最大程度保护产妇的隐私。
因疫情管控等要求,住院必须要有24小时核酸证明。两人前一天都去做了核酸。刚来没多久他们就被捅了一次喉咙,做了一次核酸。以后每天都要捅一次。
刚进住院部楼层门,两人就被戴上一个手环,这是区别于其他人员的一个标志。
陪护人员和产妇一同管理,住进去之后就不能随便出来,想买个东西只能让人送过来。
来了之后他们才发现一些小东西还是没有准备到位,如尿盆、陈皮、木糖醇等。只能让岳父晚上送饭时带过来。
生小孩从来都是全家人的大事。前两天亦明就把岳父母请了过来,帮忙照顾妻子坐月子和带小孩。老人的育儿经验弥足珍贵,在带小孩方面总会得到有效传承。
刚安顿下来,两人就被叫去旁边的办公室,医生说了第二天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风险点等内容,最后让他们在几张纸上都签字画押。
病房的床铺上面有二维码,可以手机扫码订餐、订晚上睡觉的折叠床,非常方便。
他们中午饭是订的盒饭。盒饭送到住院部门口走廊,按照床号排队去领。菜是两荤两素,肉末蛋卷、牛肉、炒生菜、菜花。他们吃着饭菜,感觉还不错,也不是很贵,一份20块。
吃完饭,亦明陪着小文在病房走廊里散步。他们发现病房跟病房还都不太一样,除了他们住的是三人间外,还有单间的、双人间的病房。
听说单间的一天600块,比三人间的贵了不少。亦明透过单间门上的透明玻璃朝里面观瞧,比他们三人间的多了一组沙发、一个微波炉,一个床铺。
“我想住单间,你愿意吗?”小文问道。
“愿意啊,一天600也不太贵。只要人不受罪。”
“算了,没必要。咱们还是住三人间吧。”
晚上11点后,小文开始禁食禁水,为明天的手术做准备。
亦明睡在租来的折叠床上面,辗转反侧,怎么睡都不舒服。这个折叠床成本也就几十块,租一晚上十块,租几个晚上床的成本就回来了,后面再租都是净赚。在住院部,这可真是一本万利。因为很少人陪护是扛着床来的,基本都是租床睡觉。
他刚准备睡着,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喊:“量体温了!”只见一名护士拉帘子走了进来。
09
一大早,妻子小文就进了手术室。亦明在手术室外走廊上等候着。
此刻,他还不知道即将出生的小孩是男是女。在他看来,生男生女都很好。这可能也是已经有一个儿子的父亲们的共同想法。当然,是女孩更好,凑得一个“好”字。所谓一儿一女活神仙。
包括小文同事、卖菜大妈、小店老板娘等很多见到她的人都说是男孩。有的还提供论据,说肚子尖,肯定是男孩。好像猜男孩是夸人说好话的固有说辞。
但亦明觉得是女孩。原因是小文的右手尺脉跳动的更有力一些。这是他不知从哪本书上看到的一个中医经验方法。左手尺脉比右手尺脉跳动的厉害,是男孩;反之,则是女孩。即所谓的“男左女右”,可能就来源于此。
尺脉探候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脏。至于为什么是这样,亦明也想不清楚。中医有时就像数学公理一样,无法证明也无需证明,但行而有效,屡试不爽。因为它不是一门科学,而是更高层次意义的哲学。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亦明看到两个护士推着一个婴儿车从手术室里走出来。
“文夏琳家属!”亦明听到妻子的名字,立即走上前去。
“男孩女孩?”他焦急地问道。
“女孩。”
“大人呢?”听到是女孩,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看来说男孩的人都看走了眼。
“还在里面缝线呢,等会才出来。”
亦明和护士推着女儿进了电梯,回到住院病房。
亦明看着躺在推车中呼呼大睡的女儿,百感交集。此刻他也顾不得多看几眼,把女儿推到护士站请护士帮忙照看,又回到手术室门口,等待妻子出来。
没多久,他又听到里面有人喊他妻子名字。他进了手术室大厅第一道门里,这里是一个值班室,有人值班,里面还有一道门。有个医生拿着几张纸在这里等着他。
“你妻子子宫左边有个巧囊,两公分大。她同意把它取出来,现在我们准备要进行手术,你来在这上面签字。刚才找你没找到?”医生说道。
“我刚才送小孩回病房了。”亦明急忙在纸上签字画押。
妻子的巧克力囊肿,在之前的体检中就已经发现,医生说可能跟上次流产有关,只能手术切除。巧囊在慢慢变大,从一公分,到一点五公分,再到现在的两公分。
趁着这次剖宫产,一并把巧囊切除手术做了,也算是一举两得。
他又等了快一个小时,妻子才从手术室里推出来。
“护士,都好的吧?”他急忙上去帮忙推车。
“都好的。”听到这句话,他才彻底放下心来。
对他来说,母女平安,便是晴天。
10
有了女儿,亦明的人生角色中又填补了一项空白——女儿的父亲。
虽是第二次当爸爸,但他跟新爸爸没什么两样。对于新生儿,他是既不会抱,也不会拿。
在妻子的指导下,他才勉强抱起女儿,一手扶着脖子,一手搂着腰,把她从婴儿推车里抱到妻子的病床上。
女儿自从来到病房,一直都在睡觉。只是在打预防针时,“哇”地哭了一声后,又继续睡觉。
女儿出生当天,就接种了三针疫苗。先是一个屁股针,是防止脑溢血的疫苗;之后左右胳膊各来一针,分别是卡介疫苗和乙肝疫苗。
护士让他每隔三小时喂一次奶,每次30毫升。他发现喂奶也是一个技术活。
他一开始给女儿喂奶,怎么喂她都不喝。可能是睡觉的原因,护士让他用手指弹她的脚底板,把她叫醒再喂。弹了半天,也没见她醒来。
等到傍晚时,女儿可能饿了,才开始“咕嘟咕嘟”地小口喝奶。
昨晚他还算睡了一个安稳觉,今天三个床位的宝宝都出生了,晚上开始上演哭闹大战。
他们临床的小宝宝“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惊醒了另一个床铺的宝宝,那个顺势也哭了起来。两个宝宝的哭声彼此唱和、相互呼应。
紧接着,其他病房的宝宝听到哭声,也积极参与进来,一排病房的宝宝像是多声部的大合唱一样,气壮山河、哭声震天。
亦明发现女儿倒是很乖,不哭不闹,安心的睡觉,丝毫没受到哭声的影响。
闹腾到半夜,宝宝们可能都哭累了,声音渐渐停息。
第二天,护士过来给宝宝洗澡。原来新生儿出生当天需要保暖,通常都不会立即洗澡。
亦明看到护士把女儿放进澡盆里,熟练地在女儿身上擦洗。整个洗澡过程中,女儿几乎都在熟睡,只是把她放进热水时睁开眼睛,像猫一样哭了一两声,接着又闭上眼睛继续睡觉。
擦洗完毕,给女儿换上新衣服。亦明看到女儿的小手小脚皱巴巴、干瘪瘪,就像一个小老头。
女儿睁开眼睛时总是一条缝,看不出她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他发现女儿平时很少哭闹,整个一乖宝宝。只要一哭,不是饿了,就是拉了尿了。
小文手术之后,通气后才能正常进食。通气就是俗称的放屁。那就表示肠道畅通无阻。
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现在却成了一件非常期待的事。护士每次过来都会询问“放屁了没?”
之前买的陈皮、木糖醇等助排气的东西,这时派上用场。千呼万唤,焦急等待中,终于在术后第三天,小文正常吃上了饭。
能正常吃饭,就有了奶水,女儿也开始能吃到香甜可口的母乳了。
11
今天是他们来医院的第五天,医生通知他们可以出院。通常情况下,顺产的产妇,两三天就可以出院;剖宫产的产妇,伤口需要恢复,四五天方可出院。
儿科医生给女儿测量黄疸值,头胸部分别为11.3/11.7。数值虽正常,但还是有些偏高。正常值是不超过12。医生建议他们出院后12小时内再去测一次黄疸。
这让亦明夫妻两人有些担心,看着女儿的小脸是有点泛黄。
亦明想起儿子出生时,黄疸值也偏高,不过出院时就没事了。
他在网上查了一下,说90%的新生儿都会有生理性黄疸,过上一两周后基本会自行消退。
他觉得女儿的黄疸应该也属于生理性黄疸,心也就放宽了不少。但后面还得来医院检查一下才放心。
在医院时,亦明半夜得起来两三次,喂奶换尿不湿。每三个小时给小孩喂奶,其实不用他自己算时间,到了点女儿就会哇哇地哭,像闹钟一样准时准点。
回家之后的第一个晚上,他睡得还不错,半夜只起来一次给女儿喂奶。现在女儿喝奶量也大增,30毫升根本不够喝,每次都要冲50毫升才能吃饱。
亦明记得在医院走廊上看到的宣传画,上面说刚出生一天和十天的小孩,胃的容量相差了好几倍。看来确实是这样,从30毫升到50毫升,奶量翻了近一倍。
出院第二天下午,亦明抱着女儿又来到医院。挂的新生儿科,来看病的小孩特别多,眼看着前面只有七八个号,却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轮到他们。
医生看到亦明抱着女儿走进来,先是楞了一下,又看了眼电脑上的信息。
“你这是给谁看病?”医生疑惑地问道。
“给她看病,”亦明看出了医生的疑惑,急忙解释道,“她刚出生还没有起名上户口,就用她哥哥的就诊卡先挂了个号。”
“新生儿可以用她妈妈的名字办卡,名字就说某某之女。”
亦明抱着女儿来到分诊台,找护士测了黄疸,数值是13.6/14.8,不降反升,比昨天出院时的数值高了不少。
他拿着数值单又回头找医生,发现医生正在给其他的患者问诊。他等了十多分钟,得空把数值单递给医生。
“你这数值有点高啊,明天再来测一次。”医生皱着眉说道,“我给你先开好单子,明天来直接找护士测黄疸,如果数值降了就没事,也不用来找医生;如果还增高,就得找医生看,安排住院治疗。”
出院第三天,亦明抱着女儿再次来到医院。测完黄疸,数值还在增高,已经达到17.6。
他们再次去看医生。医生看了黄疸值,毫不犹豫地给他们开了住院单,让他抱着女儿做完核酸就去住院。
12
医院这个地方,与人生的一些重要节点紧密相关。生老病死,至少三项都和医院有关系。医院里有欢笑、有悲伤,每天都上演着一个个不同的人生故事。
女儿出生五天,就要去住院。在亦明看来,她算是最小的病号。到了儿科住院部,护士从亦明手里接过女儿,给她换上统一的衣服,仔细检查身体,又在纸上摁上女儿的脚印。
亦明是头一次听说,新生儿住院不需要家人陪护。有值班护士24小时照顾,每隔三小时定点喂奶。受疫情影响,平时不能探视,只能等出院时才能见到女儿。
看着护士把女儿放进推车,推进病房,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今天本来是给女儿测黄疸,没想到就把女儿送进了病房,准备上有些仓促。他离开医院,直奔超市,买了尿不湿、纸巾、湿巾等应用之物,又送到医院。
回到家中,没有了往日的哭闹,亦明心里反倒有些空落落的。他看到妻子小文眼圈也有些红,可能是想女儿了,便安慰道:“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我反倒希望不睡个好觉呢。”妻子苦笑道,“要住几天?”
“问了医生,大概需要5天左右。在那里就是照蓝光。我网上查了,蓝光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一种治疗,其实就是晒太阳,太阳里面也有蓝光。你好好休息,明天多挤点奶,给女儿送过。”
第二天,亦明上下午各去了一趟医院,专门给女儿送母乳。为了保低温鲜,在母乳袋旁边放着一瓶冻成冰块的矿泉水。
医院不收奶粉,但可以送母乳。把母乳放进专门的塑料袋中,低温冷藏,在定点时间里可以送来。
如果想要了解女儿的治疗情况,每天早上的工作时间可以打电话询问医生。亦明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是在通话中。
第三天早上,亦明带着米黄色的母乳正走在半路,突然接到医生的电话。原来女儿可以出院了。这让他喜出望外,急忙回家。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
再次见到女儿,他发现女儿的小脸红红的,上面有很多格子印记,手腕脚腕处褪了很多皮。听护士说,这都是蓝光治疗的结果,没大碍,过几天就好了。
他算了一笔账,妻子生产花了一万多,医保可以定额报销四千(顺产是三千);女儿住院花了三千多,医保可以报销20%,也就是六百多。整个算下来花了八千多。这还不算奶粉、尿不湿等日常必需品的花销。
看来小孩真是“吞金兽”,没点积蓄还真养不起。除了金钱上的花销,精力上的消耗更是难以计算。请保姆,不放心;老人带,不愿意;自己带,没时间。这可能也是如今很多人不愿生小孩要二胎的主要原因。
亦明抱着女儿走出医院大门。他希望以后少来医院(永远不来医院是不可能的),女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