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人人都知杏花村,却不知杏花村在哪里。杏花村酒家喻户晓,且不知在那一片杏花岭地除了美酒还有美味佳肴。今天带你一同走进我的家乡杏花村所在地——汾阳,领略这里的美酒美食。
01
酒是餐桌上的文化,是待客之道。如果你来家乡做客,自然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里人喝酒没什么讲究,虽说汾酒都已上市,似乎与当地老百姓无关。每家每户都自备一个三五斤的白色塑料壶,打一些散酒放里面,谁来给谁喝,很随意,想喝多少喝多少。就如青岛人拿着白色塑料袋买啤酒一样,这是一种地域文化色彩。家乡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能抿几口,只要你上了桌,吃不饱也得喝好,不喝就是不给面儿。喝个酩酊大醉下不了饭桌是常有的事,家乡人与蒙古人比好客,丝毫不服输,必须拿出李白的气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我七八岁时已经与酒结缘,过年过节男人们把酒往桌上一放便开始猜拳。我两眼直勾勾盯着谁输谁赢,爸爸喝酒之前先拿筷子蘸一点放我嘴里。我翘起舌尖一舔,放嘴里咂巴两下,瞬间一股清爽的酒香弥漫在口腔,特别舒畅。
故乡的小孩儿们大概也如我一般被大人们拿酒一点一点养大了。汾阳人豪爽硬气,与喝酒是分不开的。
02
石头饼.jpg牧童遥指处,十里飘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美食也毫不逊色。看过《是真的吗》这个节目的朋友们你会知道石头饼将闪亮登场。
这道美食制作工序比较麻烦,所以遇上过年等重大节日人们才会大显身手。首先得和面,和面的时候要放入前一天的酵子,里面倒入油,再打个鸡蛋,加入适量盐,用温水搅拌。和好后等待半个小时让整块面发酵。
等待的过程妈妈会从一个黑色陶瓷罐里面倒出一堆发黑发亮的均匀石头子,这些看着不起眼的东西很有讲究,妈妈说守寡的女人才可以在路边捡石头。我家的宝贝疙瘩就是隔壁家守寡奶奶捡了后送妈妈的,翻来覆去地洗干净之后就可以制作石头饼了。神奇吧?到底怎么做,这可是绝活。
东西准备齐全后,先把鏊放在中火上加热,鏊发热后,将石头子铺在上面,使其均匀受热。石头上面需要滴入一点炒菜油,这样的话,面和石头相互接触的表面是光滑的,不至于黏在一起。半个小时候后,把面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团,拿擀面杖把面团挤压成大约一厘米厚,大小适中的饼,然后放在已经摊好的发热的石头子上,保证全方位被覆盖。大约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上面的石头去掉,你会发现奇迹出现了,饼子上面有了一个挨着一个的小窝窝儿。再将饼子翻个身按照刚才的方法烤上五分钟,石头饼就算完工。这时候整个屋子里飘荡着石头饼独特的香味儿,先不说有多好吃,看看它华丽的转身你就会感叹这是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全身布满手指印的石头饼,色泽莹润,白里透黄,这么漂亮的外观足以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放嘴里轻轻一咬,已经掉下来一大块,酥酥脆脆,不油腻不干涩,挡不住的香味,挡不住的诱惑。你若今生不尝一口正宗石头饼的味道,真不知道什么才叫美食。
03
除了石头饼还有什么美味?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家常便饭处。 接下来带你去品尝的这道美食,并不大众化,是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地道村庄特色。
小时候,妈妈偶尔会为我们做一道早餐,俺们村里的人儿都叫出疙瘩,对,名字就是这么好听。用料只需高粱面和凉水,先把水倒入铁锅中,大约半锅,等水泡开始上冒时将适量高粱面倒入锅中快速搅拌,要快哦,否则面会结成疙瘩。主要的技巧就是不断地快速搅拌,学会这一招话的话,美食得来全不费工夫。
全部搅拌均匀后,水和高粱面就会完美地合二为一,表面光滑的发亮,犹如婴儿的皮肤。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吃的,弄点西红柿酱,里面撒上香菜,滴入一滴小磨香油,趁热蘸着吃。天哪!入口滑溜溜,根本不需要咬,滑进嘴边舌头刚尝到味儿,喉咙马上抢走享受,最终还是敌不过肚子。
漂泊在外的本家爷爷回到家乡过年,爸妈连酒带肉张罗了一桌。爷爷若有所思地问妈妈:“咱们村里人以前都吃那个出疙瘩,不知道现在还吃不吃?”妈妈说:“偶尔也吃。”“我们小时候白面少,经常吃出疙瘩,这么多年在外面,偶尔想起还觉得挺好吃,麻烦你给我做点吧!”这么个小小的要求,当然不在话下。热气腾腾的出疙瘩出了锅,爷爷蘸着调料放在嘴里呼啦圈一样转动两下就下咽了,额头上冒着汗,脸上泛起红晕,满嘴的香味,满脑子的回忆,特别地过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味道依旧。年味儿不一定是满汉全席,它是一种情怀一种思念。
借问美食何处有?一城一村一绝活儿。
网友评论